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有它自身的特點,應以教學為中心,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相當多的地方院校過度強調科研,以至嚴重沖擊教學。文章通過分析地方院校中教學與科研沖突的現狀和原因,提出協調兩者關系的對策措施。
摘要:地方院校 教學 科研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0-145-02
高等學校中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問題,是許多教育專家們談了又談的老話題,通常的結論往往是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由于高校內部的情況不同及外部的原因,常常不能很好地處理兩者間的關系,特別是一些非研究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誤解頗多,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地進行探討和研究。
一、地方院校中教學與科研關系的現狀
非研究型的地方高校只能有一個中心,即教學中心,教學工作的地位在學校不容置疑。然而,現實情況是,在相當多的非研究型大學中科研與教學之間存在尖銳的矛盾,教學明顯處于下風。
1.在教學和科研體制上,目前許多高校教學與科研倚輕倚重,條塊分割,界限分明,缺乏聯合;少數領導理念偏頗,重教輕研或重研輕教,對兩者的重要性都估計不足,在教學科研的體制上各自為政,缺乏合作。
2.科研和教學的價值評價上、教學與科研的投入精力上的對立。近幾年,大多數學校在評定職稱和對教師進行獎勵時,采用量化考核的辦法,分別對科研工作量、教學工作量制定了考核細則。由于科研工作和教學工作的性質、特點不同,科研成果比較容易度量和簡單化操作,教師的教學效果和科研成果、社會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究成果,很難在價值評價上達到平衡。因此,科研成果的價值比重被夸大了,搞科研的動不動就能得到很重的獎勵,大家還往往認為這是有水平的表現,有名有利,名利雙收;而老老實實當教師的被認作無能,得不到實惠也活該。這種結局使人不愿意在教學上投入較大的精力。人們出于自己的各種功利目的,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傾向于科研。
3.政策導向偏差。在文件中、在會上沒有人會說教學不重要,因為學校本就應該以教學為重、以培養人才為天職,但在職評工作中重科研輕教學,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日益邊緣化,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教授不上講臺,一天到晚跑課題拿項目,教書育人置于腦后,教授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老板”。現在地方高校生師比往往較高,要做好教學工作,教師負擔就很重了,要保證基本的教學質量是需要教師全力以赴的,然而,學校的政策導向使得科學研究在學校的地位大大高于教學,相當多的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學質量則無暇顧及,最終導致教師教學精力被擠占,教學的精力投入嚴重不足。
4.地方院校中不乏一部分科研基礎好、科研水平高的專家學者,但總體上說科研投入多產出少。《中國大學評價》已經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2003年的統計結果顯示,占大學總數94%的非研究型大學的科研成果僅占38%,從投入和產出來看,地方院校科研實在是得不償失。大學科研產出的另一種形式是對教學的貢獻,然而總體上說,非地方院校科研對教學的影響負面大于正面。
事實上,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的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沒有完全脫離科研的教學,也沒有完全脫離教學的科研。教學實踐活動永遠是科研創新的源泉,而科研是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途徑。我們要研究的是在兩者之間找到結合的平衡點,把握好兩者結合的最合理度,因為能否辯證地認識并處理好教學和科研的關系是一所大學能否培養出色人才的關鍵所在。雖然對這個辯證關系的研究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但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以研究型大學為對象,而對非研究型、特別是一些地方院校的科研與教學關系的研究不多。顯然,學校類型不同科研與教學關系亦不同,對研究型大學的研究不能取代對地方院校的研究,況且相當多的非研究型地方大學中科研與教學之間存在尖銳的矛盾,教學明顯處于不利地位。由于教學與科研相比本身就處于弱勢,加上學校對科研的多方傾斜,科研對教學沖擊很大。
教育部教高[2005]1號《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通過制度建設,規范教師社會兼職和校外活動,促使教師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學工作,并引導教師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高等學校要把教授、副教授為本科學生上課作為一項基本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學年至少要為本科學生講授一門課程,連續兩年不講授本科課程的,不再聘任其擔任教授、副教授職務。這說明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已不是個別情況了,需要教育部來解決這個問題了。的確,高校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如何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這是一個在道理上十分清楚,但要真正落到實處就不那么容易的問題。省內外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也不少,各種觀點對教學與科研的關系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傾向,比如俞汝勤院士認為:教學與科研并不矛盾,一個成熟的、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教授應該將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的收獲、研究的成果傳授給學生,應強化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觀念。又如錢偉長院士則認為:大學必須拆除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高墻,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其實各種教學與科研的關系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對作者自身所處的背景有一定的關系,因此,省內外的高校中教學與科研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在地方高校中通用,地方院校有其自身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對它們進行專門的研究。
二、地方院校教學與科研沖突的分析
國家教育部在《關于加強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的通知》中強調指出,“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在新的歷史時期,各類高等學校都要不斷調整和明確辦學思想,要真正做到把人才培養放在首要地位,把教學工作作為經常性的中心工作,把教學改革作為高等學校各項改革的核心。”非常明確地界定了教學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為保持教學的正常運行,不少學校都已明確提出了“要向教學傾斜”的對策。可是為什么在教學、科研二者之中,教學在現實的資源配置上,常處于弱勢地位,教學與科研在心態和實際運作上還是存在明顯失衡。問題出在那里呢?
我們可以從如下不同視角分析科研、教學對學校、教師本人及社會的不同影響得出一些結論。
視角科研教學對工作性質的認知心態開創、收益性勞動重復、付出性勞動成果的表現形式論文及科研項目的獲得人的內在素質的形態成果的產權歸屬多為個人或小組學校成敗責任多為個人或小組學校成果在社會上的影響顯效潛效社會對成果的認知評價標準明確,易于評價標準不甚明確,難評價社會對成果的評價多而高、成體系少而低、未成體系對學校社會聲譽的影響直接、顯在、“立竿見影”間接、潛在、“長期積累”對教師的社會地位的影響直接、顯在間接、潛在對教師的成就及危機感的影響激勵作用強激勵作用較弱風險特征現實風險(對個人)潛在風險(對社會)
從以上的對比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教學與科研失衡的原因不但是學校而且還有社會及個人的價值判斷。
從社會方面看,政府投資的政策導向對學校的教學科研的影響。每個高校都想得到國家像重點學科、科研教學基地、“211工程”、“985工程”等一類的建設項目,高校爭取到任何一個項目就意味著獲得經費。如何才能得到這樣的項目呢?最重要的條件就是科研規模和實力,學校必須在科研中有良好的表現。科研上去了,學校得到充足的項目經費,社會聲譽隨之提高;良好的社會聲譽又能吸引優秀的生源,學校即可進入良性循環。研究型大學在各類項目中具有競爭優勢,甚至無需競爭,而非研究型的地方院校則必須通過競爭才可能得到某個項目,這也是校領導在政策上不得不對科研情有獨鐘的原因之一。
從學校方面看,雖然校領導也是看到了上至教授下至普通教師都傾向搞科研獲成果,上課僅是完成工作量的任務觀,在教學、科研的兩兩相較中,常使教學處于“保證教學正常秩序”、“別出亂子”、“別捅漏子”的60分及格的水準上。有的地方院校雖然例行一個學期一次的學生評教,但都是停留在“走過場”的形式上,沒有把學生評教的結果與教師的職稱評定及收入掛靠在一起,更沒有制定科研獎勵與教授或教師教學相關聯的政策。
從教師個人方面看,從利益驅動的角度出發很容易得出結論。對大多數教師而言,在面臨教學與科研的雙重壓力下,他要進行價值取舍,一方面,科研是明擺著用硬性指標來衡量的且獲得的利益是直接的、明顯的,而教學質量的評價沒有硬性指標,只要“走過場”就行了,能“緩得起”。因此科研與教學間的注意力失衡將是不可避免的,精力和時間向科研傾斜,擠壓教學必要勞動時間,甚至暫時放棄教學工作幾乎成為定勢。
三、教學與科研的協調
要協調、緩解教學與科研的矛盾,充分調動廣大教師投入教學改革的主動性與工作積極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必須從多方面努力。
1.加強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教學質量評價是我國高等教育管理中十分薄弱的一個環節,非研究型的地方院校重科研、輕教學與此有直接的關系。為加強教學,從政府到學校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效果不盡如人意。例如,有的政策本來是以強化教學為初衷,但最后落腳到科研上,成為科研的激勵政策。校教改項目是為加強教學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強化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而設立的,但立項時強調課題組成員職稱和學術研究成果,沒有向教學優秀人員傾斜,驗收結題時最重要的標準也是體現在科研上,而實際教學質量、課程基本建設和教學效果則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另外,教學質量標準和數量標準的量化涉及標準本身的科學性、執行標準的操作過程的可行性及與科研成果可比性,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在科研管理上,要嚴格把好科研成果的質量鑒定關,因為在教學管理與科研管理中引發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對科研成果評定的量化標準,只有嚴格把握科研成果的評價標準,才能端正教師和研究人員的科研態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科研和教學價值導向失衡的問題。
當前,必須在教學質量評價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為政府和社會對大學評價提供科學的方法,為教學工作爭取社會地位,為非研究型地方性大學中以教學質量為中心的競爭奠定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一旦形成以教學質量為競爭中心的局面,學校必然回歸到教學中心上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也會回歸到教學工作上來。
2.建立協調的教學與科研激勵機制。實現教學與科研互動,必須建立協調的教學與科研激勵機制。首先,高校辦學的主體是教師,建立一系列鼓勵教師積極性的教學和科研方面的各種激勵機制,協調教學管理與科研管理中的矛盾,建立科學的教學與科研激勵機制。在重研輕教的學校應較大幅度地提高教學課時補貼,并在晉職晉級、崗位聘任、評先評優等方面設置最低教學要求,注意向教學業績突出的人員傾斜;針對教授等學科帶頭人也要有一定的教學要求,不能由于是教授或有較大的學術威望就可以降低教學考核要求。科研獎金的發放一定要建立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否則教授不授,這有悖教師的本質及地方本科院校以教學為重的本質;每年對全體教師實行教學業績量化考核,考核結果計入教師業務檔案,作為教師評聘職務、崗位聘任、晉升工資、實施獎懲的重要依據,并同一定百分比的固定工資和職務津貼掛鉤。這對于促進、平衡教師教學和科研工作,提升學校教學和科研的整體水平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3.政府的宏觀調控。政府撥款與教育質量掛鉤。政府應該運用經濟杠桿激勵非研究型大學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教學上來,設立教學人員優秀獎、教學質量獎等,在評獎的過程中絕不能把科研放在第一位,要以培養的學生素質及提高就業率為標準。通過行政的、市場的、道德的調節手段,采用引導、規范、保障、激勵、評價等措施,制定一些科學合理的政策,使科研與教學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嘉瑤.教學與科研關系的困惑與思考.中國大學教學, 2001(6)
2.李雯.探索高校教學與科研互動的途徑.理工高教研究,2004(3)
3.解飛厚.非研究型大學科研與教學關系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4(1)
4.肖君.地方工科院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研究.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5.李君.再議高校教學與科研的輕重關系.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
6.周慧琴.對高校教學與科研中一些問題的思考.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作者單位:麗水學院教務處 浙江麗水 3230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