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培養模式是專業定位的具體化,體現了學院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文章具體分析了高職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構建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
關鍵詞:高職 國際貿易 專業人才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0-150-01
一、目前高職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1.培養方向模糊。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的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這一定位的關鍵是“應用型”人才,既對理論水平有一定要求,同時對實踐應用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需要通過科學、系統的培養而獲得。這顯然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最大特色。現在,部分職業院校不能正確認識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不能科學定位,在辦學中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向—般性本科院校、綜合性大學靠攏,一切按普通本科院校或綜合性大學的標準要求自己,課程照搬,教材照搬,教育模式照搬,求大求全,脫離實際需求,忽視實踐技能的培養。二是向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或職業培訓機構靠攏,降低人才培養標準,隨意削減理論課、基礎課,打破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科學性、系統性。這兩種傾向是十分危險的,它完全偏離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正確定位,與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相比,無異是拿自己的劣勢與別人的優勢相比,是揚短避長,既會喪失競爭優勢,又會丟掉生存發展空間。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在人才競爭市場中往往處于被動地位,他們理論知識比不過本科生,操作能力比不過技校生。
2.課程設置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在實際教學中,偏重理論教學,忽視實際操作,授課的內容多是紙上談兵,不能做到學以致用,動手能力差是用人單位對國際貿易畢業生較為普遍的評價,由于學生基本上是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中考入大學,很少參加社會實踐,所以對國際貿易工作本身是缺乏感性認識的,再加上傳統的以課堂講解為主的單向傳遞教學模式,不僅使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難以理解掌握,而且也難以融會貫通,更不用說在完成學業后去適應變化快而復雜的實際工作了。這樣就不能滿足企業對專業人員的“來則能干”的要求。
3.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力度不夠。國際貿易專業的畢業生從事的是涉外性的工作,對英語水平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在以后工作中的貿易談判、合同的訂立以及單證的制作等環節中都離不開英語,英語不僅要看懂,還要能聽懂、會說。現實的情況是,很多高職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英語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同學甚至畢業時都不能通過大學英語三級考試,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就不能滿足外貿企業的用人需求。
4.忽視了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的結合。國際貿易專業是一個實際操作性很強的專業,相應的也有很多職業資格的考試,如報關員資格證書、國際貿易單證員證書、報檢員資格證書、國際貨運代理員證書、外銷員從業資格證書、國際商務師執業資格證書等,這些崗位資格證書更能體現國際貿易類專業的特色,使畢業生求職時更具有競爭力。但現在很多高職院校對職業證書的考試不夠重視,沒能夠將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培養與職業資格考試結合起來。
二、構建高職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
1.完善課程建設。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我們要站在職業崗位的角度,“以崗為綱”,通過對崗位的共性與個性的研究,制定出與崗位專業技能、專業理論、文化素質完全一致的教學綱目,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才能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借鑒美國職業培訓的KAS模式來進行高職國際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首先將目標崗位的職業能力分解為K(knowledge,我們將之擴展為知識和素養),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職業能力)。根據外貿行業實際工作崗位的特征,K(知識和素養)主要指經濟與管理知識,人文與藝術素養,自然科學知識,思想品德等;A(一般能力)主要指溝通和協調能力,決策和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等;S(職業能力)主要指國際市場調研,國際貿易合同的磋商,國際貿易業務的操作,外貿單證制作,報關報驗實務,外貿函電書寫等。其中K是基礎,A是核心,S是落腳點。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的課程的設置以鞏固K為出發點,加強A為關鍵,提高S為目標,用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在教學上,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對知識與素養(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是通識性教育;對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是延展性教育;而對職業技能(S)的要求是熟練掌握,是專業性教育。同時,必須正確處理K、A、S三者之間的關系。從短期看,畢業生的就業競爭主要來自職業技能;從長期發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是畢業生成長的關鍵能力。根據KAS模式,對K、A、S三種不同的能力所涉及到的課程,實際教學中也有不同的要求,國貿專業主干課程體系設置應以提升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具體來說,綜合職業能力包括基本素質能力、業務能力、協調能力、談判能力、交際能力、應變能力及處理法律糾紛能力。體現在課程設置上,應將《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單證業務》等課程作為國際貿易專業的主干課程進行建設,對于這些課程,課時量要充分,教學要求是讓學生全面掌握,以達到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的要求。
2.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實踐教學的好壞是衡量高職教育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國際貿易專業是一個強調動手能力的專業,實訓環節顯得尤為重要。校內實訓基地方面,通過建立國貿專業模擬實驗室,購買相應的國際貿易模擬軟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模擬實訓環境。就具體實訓來說,國際貿易專業的校內實訓可分為單項實訓和綜合實訓。單項實訓可根據專業的教學進程表,安排在每個學期末進行,如進行貿易磋商實訓,外貿單證實訓,營銷技巧實訓等。綜合實訓可安排在三年制高職的第五學期,進行4-6周的不間斷實訓,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從客戶的尋找,建立業務關系,一直到合同的談判,合同履行全過程進行模擬操作,在實訓過程中,能綜合運用他們所學的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單證業務,國際市場營銷,外貿函電等專業知識,提升他們的談判能力、英語運用能力、風險防范能力及單據制作能力。
校外實訓基地,能為學生提供真實戰場。真實的頂崗實習能提高學生的實戰能力。學院要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目前最普遍的做法是實行校企合作。
3.加強學生的英語水平的培養力度。英語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國際貿易專業的畢業生能否獲得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從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來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課內方面,除講授基本的高職高專英語之外,應該適度增加英語的聽說課程的課時量,不定期的組織學生觀看原版的英文影片,組織他們討論劇情,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聽說能力。在課外,成立英語社團,鼓勵引導社團多組織英語比賽、英語游戲等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4.實行“雙證書”制度,提高學生的現實就業能力。所謂實施“雙證書”制度,就是指畢業生畢業時不僅要獲得學歷資格證書,還必須至少獲得一種職業資格證書。實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雙證制,有利于真正培養出既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同時掌握職業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本行業管理和運行過程,并具有一定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人才,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培養社會急需的人才。針對國際貿易專業,可以推薦學生考取報關員證書,報驗員證書及外貿單證員證書等等,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加強與考證相關的內容的講解。
參考文獻:
1.黃安平,江榮華.對高職國際貿易實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考.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3)
2.何星明,李光照,張社.高等專科學校國際貿易專業教學改革研究.湖南輕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2)
(作者單位: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 浙江杭州 310000)(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