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就業形勢與職業教育的關系、人力資源開發與職業教育的關系為研究對象,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內回答人力資源開發與職業教育關系的理論問題。找出職業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之間的內在聯系,提出我國人力資源開發與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性,通過就業形勢得分析與前景預測,希望能引起社會和相關部門對職業教育發展嚴峻形勢及其對經濟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的廣泛關注,對國家有關部門制訂人力資源開發、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和政策等方面提供參考。
關鍵詞:職業教育 就業形勢 人力資源 開發作用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0-151-02
一、中國就業現狀分析與前景預測
著名經濟學家胡鞍鋼指出:就業與失業問題己經成為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挑戰。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面臨像中國這樣的就業挑戰,即以世界上9. 6%的自然資源(指電力生產量、商業能源使用量、農業種植面積和水資源)、9.4%的資本資源(指國內投資額、資本市場、凈外國直接投資,核實際購買力平價計算)、1.85%的知識技術資源(指個人電腦數、互聯網主機數、本國居民申請專利數、科學論文發表數和研究與開發支出,和實際購買力平價計算)來應付就業挑戰。
自2000年以來,中國城鎮失業率有加速上升勢頭,如果考慮到統計口徑等問題,還有相當多的隱性失業尚未登記。我國目前的失業率要遠遠高于上述指標,即可能達到10%左右的較高水平,約存在1500多萬失業人口。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和速度正在加大,隱藏著1.5億人的剩余勞動。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工業化的推進,農業勞動力需求還將進一步下降,迫使農民轉向城鎮尋求增加收入的就業機會。城鄉綜合失業率估計將達到15%左右。
二、擴大就業戰略迫切需要通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社會就業問題能在何種程度上得到解決,不能不依賴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與勞動就業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決定了在現代經濟發展條件下,要妥善解決社會就業問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
1.職業教育在解決一般性就業問題中的作用。一般性就業問題是指缺乏工作崗位而產生的就業問題。其外部特征是“人找事”,其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經濟發展不充分,或經濟結構調整等。職業教育在解決一般性就業問題的作用,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其一,由于職業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比其它類型的教育更緊密,對經濟服務更具直接性,職業教育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必需環節,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更直接,更明顯。通過發展職業教育,推動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必定會增加就業崗位,從而較好地解決一般性就業問題。其二,通過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可增強個體的職業素質、智能素質、職業適應能力,培養其社會意識等可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降低“人找事”的難度,從而促進一般性就業問題的解決。其三,職業教育與其它教育類型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不同之處在于,職業教育特別注重人的創業能力的培養,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可以造就一大批創業型人才,創業型人才通過創業,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可以創造出大量的新就業崗位,從而緩解一般性就業矛盾。
2.職業教育在解決結構性就業問題中的作用。結構性就業問題,是指由于經濟結構與社會可提供的人力資源的結構不適應而形成的工作崗位與勞動者文化技術水平不相適應而產生的就業問題。表現為“人找事,事找人”我國目前一方面出現大面積技能型人才荒,另一方面卻呈現高失業率,就屬于典型的結構性失業。結構性失業造成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的雙重浪費。我國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十分嚴重,解決好結構性失業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就解決了我國當前的失業問題。既然結構性失業是由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所造成的,那么,就只通過改變人力資源結構的方式才能實現。要改變現有人力資源結構,必須依靠職業教育而且主要依靠職業教育。理由是職業教育是最貼近市場的教育,它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反應最快,職業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知識和教育程度,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水平,同時能夠大大提高勞動者的適應能力與轉崗能力,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國際勞工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凡是重視職業教育、勞動者素質高的國家,勞動力自我適應能力就強,就業問題就容易解決。
3.職業教育在解決選擇性就業問題中的作用。選擇性就業問題是個體出于對職業的選擇而未能就業,指的是就業崗位空缺,待業者也具備就業條件,但是因對崗位不滿意,而不就業。我國現在待業的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和畢業研究生中,有相當一部份屬于這種情況。究其原因是普通高等教育過于強調學術性和研究性,缺乏職業訓練,職業思想淡薄。毫無疑問,解決這類就業問題的唯一方法是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可以通過職業訓練,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擇業觀和職業評價觀,能夠使受教育者客觀定位、合理選擇職業,從而為選擇性就業的解決,奠定基礎。近年來國內業界,出現了寧要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而不要大學本科生的現象,究其原因,既是我國業界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的理性回歸的體現,也是職業教育適應我國人力資源市場的定位準確的體現。
三、職業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作用
1.職業教育是培養勞動力職業道德和規范勞動力行為的有效方式。職業教育有助于勞動者職業道德素質提高。職業教育先驅黃炎培先生在《職業道德析疑》一文中指出:“主張職業教育者,同時須注意職業道德,而公民教育結合公民道德與公民職業兩者而成,彼此均有不可須臾分離之勢。”他明確主張,職業教育的涵義中必須包括職業道德教育。很難設想,一個缺乏職業道德的人能潛心學習掌握勞動技能,同時,即使有一定勞動技能的人,如果缺乏職業道德也不可能真正盡職盡責為國家建設做出貢獻。職業教育把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始終。職業教育過程中將使受教育者潛移默化地接受著職業道德教育,使之忠于職守、愛崗敬業,培養互助合作的精神、謙虛誠懇的態度、任勞任怨的美德、嚴謹務實的作風,使受教育者走上社會后勞動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利用。青年人可塑性很大,在校求學期間的職業道德教育效果要比步入社會后進行的職業道德教育效果好得多。因而職業教育可以通過培養人的職業道德、職業行業規范、敬業精神等來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
2.職業教育是提高勞動力的職業素質的最佳途徑。職業素質,指勞動者的體力與智力素質的總和以及勞動者非智力品質的綜合反映。在職業素質中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是核心。職業教育是職業素質教育,對人的身心健康有極大影響,作為就業準備教育,其重點是培養人的專業技能和各種職業能力,因而在提高人的職業素質方面具有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職業教育與培訓是提高從業人員社會經濟素質的重要途徑。不同行業、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產品的技術含量、生產自動化程度、生產過程的組織方式,以及生產組織管理、售后服務的規模,都是各不相同的,對人才層次、類型、規格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在疾呼高層次、高學歷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同時,迫切需要能將發明創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將專利技術轉化為產品,將創新思想轉化為效益的生產一線的大批應用型人才。完成此種任務的,非職業技術教育莫屬。
3.職業教育是人力資本形成和積累的主要途徑。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盧卡斯的經濟增長理論模型,人力資本可以分為專業化人力資本和社會一般人力資本,而對經濟增長起直接作用的是專業化人力資本。這兩種人力資本的形成都可以通過兩種途徑獲得:即通過與生產分離的學校教育和在實踐中學習。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將學校教育視為獲取一般人力資本的途徑,而將“在實踐中學習”作為專業化人力資本形成的主要途徑。然而,在現有人力資本總體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利用“干中學”積累人力資本其效果顯然是不理想的。特別是在生產高度社會化的今天,如果單純依賴或主要依賴“在實踐中學習”的方式,則無論是專業化人力資本的形成或人力資本總體水平的提高,都將是低效的,不能適應現代經濟尤其是未來知識經濟社會對人力資本的要求。相對而言,職業教育,無論是正規還是不正規的職業教育則都有顯著的優越性: (1)在正規的職業教育機構,既對學生進行一般知識技能的傳授,又對學生進行專業化的教育,形成專門領域的職業技能,因而,能同時擔負起一般人力資本與專業化人力資本形成的任務;(2)在教學體制上現代職業教育十分強調與生產實踐的緊密結合,注重實踐性教學。德國的“雙元制”是校企在教學體制上密切結合的范例。我國各類職業教育,也既強調校內實踐性教學,又注重與企業在實踐性教學中的緊密合作,因而有利于高質量的專業化人力資本的形成;(3)由于職業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教學活動,有較高素質和經驗的教師隊伍,因此,職業學校人力資本的形成與積累是高效的,可更好地適應現代經濟對量大面廣的各種人才的需求。
4.職業教育的發展有助于人力資源的配置結構的改善。人力資源開發的水平高低,不僅取決于勞動者的職業道德和素質,也取決人力資源的配置結構是否合理。在經濟結構的變化中人力資源配置結構的變化是最難的。中國現階段正處于經濟結構大調整時期,人力資源配置結構的變化幅度很大,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傳統產業的升級,無不帶來人力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崗位轉換的加速,而這種轉換與流動的前提條件是勞動者有文化、懂各種專門技術和熟悉各種職業規范。這就必然要求教育能夠適應這種需要。而在各種教育類型中,職業教育在滿足社會對人力資源重新配置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職業教育作為就業準備教育,與產業結構聯系最緊密,產業結構上的變化與調整最先體現在職業教育而不是普通教育上,因而職業教育是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推進器,在人力資源配置中能夠起到普通教育所不能起到的關鍵作用。
5.職業教育是人力資源再開發的最主要的途徑。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老化日益加快。人的知識半衰期在19世紀時約為30年,進入20世紀80年代已縮短到5年左右。職業種類的新生與消亡速度也在不斷加快,職業技術在日新月異地變化,有資料表明,美國從1949年到1965年間就有8000種職業從勞動力市場消失,同時出現了6000千種以上新的職業。人力資源一次開發到位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這是由人力資本投資的時效性決定的。一次性教育的模式,己經不適應新時代人力資源開發的需要。職業教育與培訓包含著兩層含義,它既包含對適齡勞動人口提供就業崗位所需的職前培訓和職業教育,同時也包括對已就業人口進行以業務培訓為主的繼續教育,職業教育與培訓是更新知識技術和崗位轉換培訓的最適合、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因而職業教育是人力資源再開發最主要的途徑。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人力資源是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第一要素。職業教育對經濟的促進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開發人力資源,促進人力資本專業化的形成來實現的;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一大批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重任,為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證。在現代社會的大生產中,職業教育是使人由一般的勞動力發展成為發達的專門的勞動力的必經之路。職業教育是人力資源建設的基礎,是提高未來的勞動者能力和素質,增加人力資源總量和質量的根本途徑因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教育局 河南鄭州 450007)(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