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最高目標或宗旨、共同的價值觀、作風及傳統習慣、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及校園價值觀的物質載體五個方面解析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容,從物質層、制度層和精神層三個方面論述了校園文化的結構。
關鍵詞:校園文化 內容 結構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0-153-02
對高職院校而言,打造院校品牌、營建有利于學校持續發展的校園文化是學校領導者追求的管理境界,優秀的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學校辦學競爭的優勢之一。
一、組織文化與校園文化
組織文化是指一個組織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中所形成的,為本組織所特有的,且為組織多數成員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等的總和及其在組織活動中的反映。人們常把組織文化稱為“管理的精髓”,追求卓越的企業大多同時追求卓越的文化,而成功的企業也必然得益于其成功的組織文化。
美國學者迪爾和肯尼迪在《企業文化》一書中指出,“我們把文化描述為‘我們在這種環境中做事的方式’。”他們認為,每個企業乃至組織,都有一種文化,文化對組織中甚至每件事都具有有力的影響。①
校園文化歸屬于組織文化的范疇,是組織文化在學校的具體表現。校園文化是學校全體成員在認識和行為上的共同理解,它貫穿于學校的全部活動,影響學校的全部工作,決定學校全體成員的精神面貌和整體素質、行為及競爭能力。
也可以說,校園文化是學校在建設和發展中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包括學校管理中的硬件和軟件、外顯文化與隱形文化(或表層文化和深層文化)兩部分。即校園文化不僅包括非物質文化,而且還包括物質文化。
二、校園文化的內容
校園文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最高目標或宗旨。學校的辦學宗旨是教書育人,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優秀的校園文化應該將社會、學校、個人的利益關系有機結合,體現出社會價值取向、學校的辦學宗旨和個人的發展方向。
2.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價值觀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它為全體師生提供了共同的思想意識、信仰和日常行為準則,這是辦好學校的必要條件。因此,優秀的院校都十分注意塑造和調整其價值觀,使之適應不斷變化的校園環境。
1981年,美國斯坦福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理查德·巴斯卡爾和哈佛大學教授安東尼·阿索思在總結美國和日本的管理經驗后,寫出了《日本的管理藝術》一書,書中提出了改進管理方式的“七S”管理分子圖,②如圖1所示。
這個分子圖的內容是:積極,主動、靈活的戰略(Strategy);集中而又松散的機構(Structure);層次分明而又公開的體制(Systems);技術、技能、技巧(Skills);用社會化企業的哲學來管理主體人員 (Staff);不慌不忙、不緊不慢、不聲不響的作風 (Style);作為道德和信仰的總體所體現的精神和價值觀念(Shared Values)。
“七S”管理分子圖突出了共同的價值觀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拓寬了人們的視野,給管理者提供了一個全面觀察與思考管理問題的框架,給人以啟示:一是以往的管理方式過多地側重于“硬件”因素,即戰略、機構、體制,而忽視了“軟件”因素即技術、作風、人員和共同的價值觀在管理中的作用。二是西方的管理側重于組織機構和正式體制,甚至被規范和分工束縛住了人的積極性,而日本的管理則偏重于社會和精神的力量,讓人們自覺地遵從共同的意識形態去達到組織目標。
一些高職院校不大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今天打出這樣的條幅,明天喊出那樣的口號,沒有形成其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和主線,沒有為學生和教師共同信守的價值觀。優秀的高職院校價值觀大致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向社會輸送優秀的高職畢業生;二是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和發揮師生的主人翁精神,發揮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三是強調團結協作和團隊精神;四是提倡和鼓勵創新,推進創新教育,謀求學校的發展;五是追求卓越的精神,這是創辦一流學校、培養一流學生的價值觀基礎;六是倡導誠實守信的師德和做人準則,這是學校、學生立于不敗之地的道德觀念。
3.作風及傳統習慣。校園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師生在共同的教學活動中產生的共識和群體意識,這種群體意識與學校長期形成的傳統關系極大。置身于不同氛圍的校園文化中,師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學術理念及學術行為都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打上學校特有的校園文化的烙印。
4.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如果說校園文化中的最高目標和宗旨、共同的價值觀、作風和傳統習慣是軟件的話,那么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就是校園文化中的硬件部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軟件促硬件,硬件保軟件,使校園文化得以在學校內部貫徹、扎根。
5.校園價值觀的物質載體。校園內的環境、綠地、人工湖、塑像、標識、紀念物等,是校園文化硬件的組成部分。燕山大學的主校區內有環境優雅的“燕鳴湖”,寓意燕大學子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所以即使是靜物,亦承載了豐富的內涵,承載著無聲的校園文化。
三、校園文化的結構
校園文化的結構總體可分為三個層次,即物質層、制度層和精神層。
1.物質層。物質層是校園文化的表層部分,是形成制度層和精神層的條件,它往往能折射出學校的辦學思想、管理哲學、工作作風和審美意識。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物質層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學校面貌。學校的自然環境、建筑風格、教室和辦公室的設計及布置方式、教學區和生活區的綠化美化、運動場館、圖書館、校園網絡、學校運動隊、文藝團體、文學社團、青年志愿者團體等都是校園文化的反映。(2)畢業生的質量和素質。學校的產品是畢業生,畢業生的素質、道德水準、言談舉止、行為規范、技能特色等,都是校園文化的具體體現。學校只有辦出特色并將自己的特色體現在最終產品——學生身上,才能把畢業生推向市場,得到社會的認可。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應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和道德品質,并體現出夠用的理論知識和見長的實踐技能的知識特點。(3)師資隊伍。教師是學校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名師出高徒”、“青出于藍勝于藍”等名句諺語,彰顯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高職院校師資隊伍中的博士、行業首席考評員、雙師等也是體現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這些名人名師不僅是知識水平和個人影響力的凝聚,往往也是校園管理哲學和價值觀念的凝聚。因此,師資隊伍的水平、結構和特性,特別是名師、學術帶頭人、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等師資隊伍中的塔尖人物,能夠折射出校園文化的個性色彩。(4)紀念物。校園中的雕塑、石碑、牌匾等紀念建筑,在公共關系活動中贈送給客人的紀念畫冊、紀念品等,招生宣傳中的招生簡章、學校介紹,畢業生制作的求職簡歷,學校定制的明信片、校歷,文體活動的獎品,受表彰的獎狀、獎品等,都是校園文化物質層的組件。
2.制度層。制度層是校園文化的中間層,又稱校園文化的里層,主要指對學校師生和組織行為產生規范性、約束性影響的部分,它集中體現了校園文化的物質層及精神層對師生和組織行為的要求。制度層規定了組織成員在共同的工作活動中應當遵循的行動準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工作制度。指學校的領導工作制度、師德規范、教學管理制度、學生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獎懲制度等,這些成文的制度與某些不成文的校規校紀,對全體師生的思想和行為起著約束作用。(2)責任制度。是指學校內各級組織、各類人員工作的權力及責任制度。其目的是使每個部門、每個教職員工都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責,使全體人員分工協作、井然有序、高效率地工作。具體包括領導干部責任制、各職能機構及職能人員責任制,以及教師崗位職責、試驗教輔人員崗位職責、機關人員崗位職責等。(3)特殊制度。主要指學校的非程序化制度,如教職工民主評議干部制度、員工與干部對話制度等。(4)特殊風俗。指學校特有的節日、典禮、儀式等特色活動,如教師節、青年節、開學典禮、畢業典禮,軍訓動員、匯報表演、升旗儀式、入黨入團宣誓、成人節宣誓、中秋晚會、校慶活動、文化藝術節及其他內部節日等。
3.精神層。精神層又稱校園文化的深層,是指學校領導、教職員工和學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職業道德及精神風貌,它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形成校園文化的物質層和制度層的基礎。校園文化中有沒有精神層是衡量一個學校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校園文化的主要標準。
校園文化的精神層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經營哲學。是學校領導層為實現辦學目標在整個教學管理活動中的基本信念,是領導者對辦學定位、辦學方針、發展戰略和策略的哲學思考。只有以正確的組織經營哲學為基礎,學校的辦學資金、師資隊伍、教學設備等才能真正發揮效力。學校經營哲學的形成首先是由學校所處的社會經濟制度及周圍環境等客觀因素所決定的,同時也受學校領導層人員人文修養、科學知識、實踐經驗、思想方法、工作作風及性格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學校的經營哲學是在長期校園活動中自覺形成的,并為全體師生所認可和接受,具有相對的穩定性。(2)校園精神。它是學校有意識地在教職員工和學生群體中提倡、培養的優秀價值觀和良好精神風貌,是對學校現有的觀念意識、傳統習慣、行為方式中的積極因素進行總結、提煉及倡導的結果。因此,校園文化是校園精神的源泉,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3)校園風氣。校園風氣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是學校及其師生在長期活動中逐步形成的一種精神狀態及精神風貌。校風一般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一般的良好風氣,嚴謹治學之風、開拓進取之風、團結友愛之風、艱苦樸素之風、頑強拼搏之風等。二是指區別于其他組織的獨特風氣,即在校園內的諸多風氣中最具特色、最突出和最典型的某些作風。它是學校在長期教學管理活動中形成的,體現在學校活動的各個方面,構成了學校的個性特點。校園風氣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校園文化是校園風氣的本質內涵,人們總是通過學校師生的言行舉止去感受學校的獨特風氣,又透過校園風氣去體會全體師生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從而深刻地感受該學校的校園文化。校園風氣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是校園文化在師生的思想作風、傳統習慣、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綜合反映。校園風氣一旦形成就在學校造成一定的氛圍,形成校園心理的定勢,成為多數師生一致的態度和共同的行為方式,成為影響全體師生的無形的巨大力量。在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實踐中,有遠見的教育家已經認識到物質刺激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培育優秀的校園文化、建樹優良的校園風氣才是凝聚全體師生、獲得優良辦學效益和社會效益、使學校長盛不衰的根本途徑。(4)學校目標。是學校辦學發展戰略的核心。有了明確的辦學目標,就可以充分調動大家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促使教職工把自己的崗位工作與實現學校的奮斗目標聯系起來,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就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因此,辦學目標是學校師生凝聚力的焦點,是學校共同價值觀的集中表現,也是學校對員工考核和獎懲的主要標準,同時又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應當是以就業為導向,突出專業特色、強化實踐技能,培養高技能型人才。如果在師生中明確了這樣的辦學目標,并體現在考核與獎懲工作中,就可以引導教師進工廠、上工地、入實驗室,致力于掌握真正的實踐技能而不是照本宣科、紙上談兵、盲目地去搞科研、寫論文。學生也會安心于“藍領”的定位,把主要精力投入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的實踐上,走出與本科院校學生拼理論的怪圈。(5)校園道德。校園道德主要包含調節員工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與學校、學校與社會等各個方面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作為微觀的意識形態,它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校園文化的物質層、制度層及精神層三者緊密相連,物質層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是制度層和精神層的物質基礎。制度層則制約和規范著物質層及精神層的建設,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校園文化建設也就無從談起。精神層是形成物質層及制度層的思想基礎,也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四、結束語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一方面職業技術教育的規模和水平影響著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和發展速度;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之間的辦學水平競爭、高職畢業生之間的就業能力競爭都異常激烈。高職院校要在競爭中搶得先機,不但要在師資隊伍、教學設施等方面狠下功夫,更要重視辦學理念的把握和校園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張德等.人力資源管理.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2.MBA核心課程編譯組編譯.人力資源管理.九州出版社,2002
3.羅銳韌,曾繁正.哈佛商學院MBA教程系列——人力資源管理.紅旗出版社,1997
4.伍爭榮,繆仁炳.人力資源管理教程.中國發展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91)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