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和諧高職院校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之一,正確理解和諧高職院校內涵是建設和諧高職院校的首要問題。從高職院校發展現狀來分析,可以從五個方面來把握和諧高職院校的主要內涵,即“五要素”:科學的職教理念、以人為本的群際關系、成熟規范的制度體系、健康進取的校園文化、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和諧 高職院校 內涵 要素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0-157-02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十六屆六中全會又做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構建“和諧社會”的提出,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上的一次新飛躍,實踐上的一次新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理性的、充滿創造活力、生動而有序的社會,是社會結構各部分多層面、多角度協調發展的體現。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高職院校作為社會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越來越凸現其在社會發展的作用。構建和諧的高職院校,是諸多高職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而如何把握和諧高職院校的內涵,成為這一課題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背景分析
和諧是相對于不和諧而言,理解什么是和諧的高職院校,應首先了解影響和諧高職院校建設的不利因素,即高職院校發展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職業教育作為我國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的背景下孕育產生并發展起來的一種高等教育形式,其目前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國民“重學輕術”思想根深蒂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教育的社會認可度。二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合理,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困擾和制約了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三是社會定位不夠明晰,培養模式比較陳舊,特色不鮮明,社會對高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長與高職生源緊張、就業不暢的矛盾比較突出。四是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規律使高職院校出現“分化”趨勢,有的甚至已經面臨生存困境。五是管理經驗相對不足,沒有形成系統的管理理念等等。以上這些都影響了和諧高職院校的建設。
二、和諧高職院校內涵之五要素
和諧高職院校的內涵十分豐富,涵蓋職院改革、建設、發展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教學、管理、服務的各個環節。在以上背景分析的基礎上,應該重點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把握和諧校園建設的主要內涵。
1.“科學的職教理念”——和諧之“基”。充滿活力、健康發展是建設和諧高職院校的前提,而只有樹立科學的職教職念,才能有效實現職業教育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科學的職教理念,可以理解為準確的辦學定位、明確的育人模式、突出的辦學特色、適度的辦學規模、持續的發展潛力的總和。高職教育與其他高等教育形式的主要區別體現在其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定位上,必須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能教育為根本,以促進社會就業、服務地方經濟為目標,走產學研相結合道路”的辦學理念,而這一理念的關鍵在于如何確定正確的人才培養模式。作為高職教育工作者,應從實際出發,從高等教育“知識為主”的理念中解放出來,突出“技能教育”這一重點,樹立正確的能力培養目標,著力于推行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和內部管理模式改革,在實踐中逐步建立起適應需要、富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找準市場定位,疏通就業出口,形成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良性循環。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消除困擾、理順關系、鋪平道路,為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注入活力,為和諧職院的創建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奠定堅實的思想和物質基礎。
2.“以人為本的群際關系”——和諧之“本”。“以人為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學校作為育人基地所擔負的社會職責使“以人為本”在學校更凸顯其重要性。無論是從教育的主體還是客體來看,建立一種良性的、以人為本的群際關系,都是實現教育目標、建立和諧校園的關鍵所在。
與其他高校相比,高職院校的群際關系有著其特殊性,究其原因,包括: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比重較大,其知識結構、社會任職經歷等使其在思想觀念上有別于知識型教師為主體的其他高等院校;生源情況、受教育者的求學目的和對就業前景的預期目標與其他類院校的學生有著較大差別;管理、服務與教學人員之間存在較大范圍的角色交叉情況;職業教育形式的雙向社會開放性不同于本科院校等等,這些都使高職院校群際關系在共性的基礎上呈現出其復雜的個性特點。這就使得在高職院校建立“以人為本”的群際關系成為一個根本性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建立高職院?!耙匀藶楸尽钡娜弘H關系,應該注重兩個問題:一是要堅持“以生為本”是處理一切關系的出發點。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活動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直接體現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反映在教育質量上。首先,教學中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強調“學”的權利,以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為出發點開展教學,尊重學生個體需要。其次,要注重師德建設,奉行“身教重于言教”,為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榜樣形象。再次,要引導學生之間建立和諧的同學關系。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學文理學院前院長羅索夫斯基曾說過 “在哈佛,我常聽人說,學生們從相互間學到的遠比從老師那里學到的東西還要多”,這說明學生與學生之間微妙的人際關系中,孕藏著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潛在自我教育動力。學校應以校風建設為出發點,為學生營造一個相互溝通、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健康有序的氛圍,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與社會關系處理能力,使這種群際關系的良性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二是要完善機制,疏通渠道,統一價值取向。歸根結底,建立“以人為本”的群際關系,應該是將師生的價值取向與高職院校的發展統一起來。最終達到尊重人、凝聚人、依靠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因而,要建立和完善管理機制,既要突出教學中心和主體地位,又要注重平衡各層面的利益關系。要強調增強服務意識,發揚務實精神,摒棄各種官僚作風和本位主義,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渠道,促進教師、管理服務人員、學生三個主要群體的良性互動。從而達到增強團結、維護穩定、保進發展的目標。
3.“成熟規范的制度體系”——和諧之“力”?!耙婪ㄖ涡!笔歉咝9芾砝砟钭罡镜某霭l點,此基礎上建立成熟規范的制度體系,是建立內和外順、穩定有序、協調發展的和諧高職院校的有力保障。成熟規范的制度體系,應不僅具備嚴肅性、嚴格性和實效性,更應該體現出人性化、科學化和合理化。因而在建章立制時,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夯實其群眾基礎,使之符合師生員工的根本意愿。在執行過程中,要維護其嚴肅性和程序性,可建立健全教代會制度,建立公開、公正、透明的管理和監督機制,推行黨務、院務公開制度,實施“陽光工程”,對于事關學院重大改革、發展的事項,堅持集體討論,并定期在不同范圍內進行通報,切實保障和落實師生員工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只有公平公正的制度環境,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才能使教職員工傾其之力,盡其所能、各司其職;才能使學生享受公平的教學資源,促進其全面發展。
4.“健康進取的校園文化”——和諧之“韻”。學院在構建和諧校園的實踐過程中會逐漸積淀出凝聚和諧理念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就是“健康進取的校園文化”。它包括以任勞任怨的奉獻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為主要表征的和諧的教師文化和創新的、充滿活力的、富有特色的學生文化。其中,學生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主體。這種健康進取的校園文化,一方面是和諧校園建設成果的集中體現,是和諧之“韻”;另一方面又能推動和諧校園建設的良性循環。因此,高職院校要根據自身教育形式和培養方向的特點,在構建和諧和高職院校的實踐中大力營造具有高職特色的學生文化氛圍。如: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和服務社會、服務當地經濟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中培養合作精神和健全的人格;開展各項優秀評比活動,強化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律意識;舉辦各種融合專業特色的才藝風采表演,展示學生自我發展、個性發展的素質拓展;舉辦各種專業知識技能大賽,增強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普及群眾性體育活動,讓學生在運動中感知生命的意義;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讓學生在藝術洗禮中陶冶身心;開展心理輔導教育,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質等等,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的以“自立自強、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為主題的學生文化氛圍。
5.“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和諧之“的”。高職院校的辦學目的就是通過向社會輸送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來傳遞教育思想、價值觀念、先進技術,這種服務社會的功能就決定了構建和諧高職院校的最終目標就是建立與社會的一種動態的平衡和良性的互動關系。高職院校要建立這種良性互動,就必須做到: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培養人才。要廣泛了解市場行情,及時調整培養方向,做到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企業需要什么技術就提供什么技術,使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在社會和企業的生產實踐中得到運用和發展。另一方面要充分開放學校教育資源和拓展社會教育資源,加大服務社會的力度和范圍,廣泛開展下崗職工、農民工和企業職工技能拓展培訓,增強社會各界對高職院校服務于地方經濟的認可度,提高社會效益。第三方面應著眼于長遠和整體,實現校企的良性互動。高職院校培養的是“理論夠用,操作熟練”的一線高技能人才,社會和企業需要的是懂管理、會操作、有創新的實用型技術人員,這種供求關系的平衡必須建立在雙方的利益與要求得到統一的基礎上。要達到這種利益的統一,就必須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到社會或企業中進行掛職鍛煉,提高實踐教學的能力;同時聘請企業中的能工巧匠和管理精英來學院,傳播企業文化和實用的技能知識,通過以上方式,促進高職院校產、學、研共同發展,推動全方位的校園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從而真正實現以和諧校園建設來促進社會和諧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唐文躍,張明 .論構建高校和諧校園的基本內涵和主要舉措.江南大學學報,2006(10)
2.宋玲燕.以人為本 構建和諧校園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http://xuan.bnu.edu.cn/xcb.html)
3.鞏守強.試論高校和諧和校園的建設.經濟師,2007(3)
(作者單位:湖南省郴州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郴州 423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