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簡述了我國現行財經法規中有關“請客送禮”支出的賬務處理規定,然后對我國企業實踐中的相應賬務處理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最后從會計學的角度提出了抵制請客送禮之風的五點看法。
關鍵詞:抵制 請客送禮 會計視角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0-172-02
公款請客送禮的行為不但浪費了大量的人、財、物,而且浪費了有限的資源;更為嚴重的是,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當今社會上的貪污受賄等腐敗風氣。因此,在老百姓高聲疾呼反腐倡廉、社會各界同仁紛紛為抵制腐敗出謀獻策的今天,狠剎請客送禮之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擬從會計學的角度來探討一下抵制請客送禮之風的對策。
一、我國現行財經法規對企業“請客送禮”支出的賬務處理規定
據筆者所知,對各企業單位的“請客送禮”支出,現行財經法規要求通過“管理費用”科目下屬的“業務招待費”這一會計科目進行賬務處理,并對其進行了限額控制,相關規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處:
第一,自2001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企業會計制度》中的第104條規定:“企業的期間費用包括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管理費用,是指企業為組織和管理企業生產經營所發生的管理費用,包括企業的董事會和行政管理部門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發生的,或者應當由企業統一負擔的公司經費……業務招待費……。”這條規定明確了“業務招待費”應當作為“管理費用”下屬的一個明細項目。
第二,《工業企業財務制度》第49條規定:“業務招待費是指企業為業務經營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費用,在下列限額內據實列入管理費用:全年銷售凈額在1500萬元(不含1500萬元)以下的,不超過年銷售凈額的5‰;超過1500萬元(含1500萬元)但不足5000萬元的,不超過該部分的3‰;超過5000萬元(含5000萬元)但不足一億元的,不超過該部分的2‰;超過一億元(含一億元)的,不超過該部分的1‰。”這里對業務招待費的開支內容和開支金額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定。
第三,《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第43條規定:“納稅人發生的與其經營業務直接相關的業務招待費,在下列規定比例范圍內,可據實扣除:全年銷售(營業)收入凈額在1500萬元及其以下的,不超過銷售(營業)收入凈額的5‰;全年銷售(營業)收入凈額超過1500萬元的,不超過該部分的3‰。”這個比例規定使得一部分企業的業務招待費控制限額有所提高,但是仍然不能解決實質問題,“業務招待費”超標情況還是屢見不鮮,業務招待費的真實性及由此引起的腐敗問題仍然層出不窮。
第四,《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中的第14條規定:“納稅人按財政部的規定支出的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業務招待費,由納稅人提供確實記錄或單據,經核準準予扣除。”后來又取消了核準,詳見《國務院關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節選)》。這里主要是對業務招待費開支的相關原始憑證方面的規定。
二、我國企業在實踐中對“請客送禮”支出的賬務處理存在的問題
在實踐中,根據上述的現行會計制度及其它有關財經法規的規定,一般的企業都將“請客送禮”的花費記入管理費用,其中,“請客”的支出是通過“業務招待費”明細賬反映的,而“送禮”方面的開銷并沒有單獨地開設明細賬戶進行反映。
在“請客”支出所屬的“業務招待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對“業務招待費”開支內容的規定不明確、認識不明晰。以“企業業務經營的合理需要”來規范開支范圍,定義模糊,容易導致隨意性,并為某些人假公濟私、以權謀私提供了條件。現實中,一方面,企業經營者及財會人員對“業務招待費”內容的認識大多數不夠清晰,導致在業務處理中沒有約束性,幾乎所有消費性支出都可從中列支;甚至某些人將私人關系吃喝開銷、家庭宴會支出等項目也列入招待費。另一方面,在企業審計中,由于制度的規定不明確,無法認定違紀事實,所以對此項目的內容往往也簡而略之,結果,使招待費項目成了某些企業經營者隨意使用的小金庫。第二,對“業務招待費”開支金額的大小缺乏制約機制。從制度所規范的內容來看,業務招待費實行限額控制,其開支的上限是按營業收入與分檔計費標準所計算的限額。但是,企業業務招待費往往是在未取得營業收入的情況下發生的,因此,企業日常支出時無法把握超支與否的尺度,進而導致年終決算時業務招待費嚴重超支。并且對這種業務招待費超支現象,在現行財會制度及財政法規中都未明確處理方法。一方面,在會計處理上,對業務招待費的超支金額無從列支,也無法進行調賬;另一方面,財會法規制度中也沒有規定超支額應由企業經營者彌補或采取其他處罰措施。所以,在實務中,對超支現象幾乎形成了一種事實上的認同。
對于“送禮”的開銷,由于現行財會制度及財政法規中沒有對此作出明確規定,現實中的會計處理一般是,將“送禮”的這部分支出直接記入“管理費用”,且沒有為之開設明細賬。這種做法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第一,對送禮方而言,無法監督本企業為往來客戶所花費的禮品支出的實際金額,并且為高層領導人員假公濟私、以權謀私埋下禍根。由于禮品的采購時間、采購數量、存放地點、送出時間、送出數量、發送對象乃至保管人員、送禮人員往往都是憑企業的一把手說了算,因此,有不少高層領導人員借此機會“大撈一把”——“買十送五”的現象十分嚴重,而另外的“沒有送出去”的禮品就成了當權者的囊中之物;更有甚者,將私人買的東西、禮品也打著企業禮品的幌子花企業的錢;第二,就受禮方而言,對于他方送給本企業的禮品數量、價值非當事人無法輕易知曉,一些名為單位之間逢年過節的“禮尚往來”,實際上往往成了某些高層領導者“坐收漁利”的“最佳途徑”。總而言之,在實際操作中,企業單位對“送禮”業務未開設獨立賬戶進行核算,這樣不僅不利于企業的平時審計工作,而且會給紀檢、司法部門在必要時對某些企業或相關人員進行監督、查處工作帶來不便。
三、從會計學的角度來看抵制“請客送禮”不正之風的對策
“請客送禮”不正之風的客觀存在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現行會計規范體系以及相關財經法規中的些許漏洞,正是這些漏洞的存在為某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盡管這種漏洞是難以避免的,但我們還是可以盡量地縮小漏洞的范圍。因此,我們不妨從會計學的角度、從賬務處理的角度來探討一下“對癥”的“良藥”:
第一,進一步明確“業務招待費”的開支內容及相關原始憑證上所應填列的項目。對于業務招待費的開支范圍,要以列舉方式逐項明確,使“企業經營的合理需要”具體化,以便企業財務部門有章可循。對于相關憑證的填列項目,也應作出明確而詳細的規定。列支為業務招待費的原始憑證不僅要真實、有效,而且要列明相關的詳細情況,如具體的時間、地點、費用金額、商務目的、涉及的當事人、相關人員簽名、招待方與受招待方的關系等。
第二,進一步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提高相關業務操作流程的透明度及賬務處理的規范性。一方面,就送禮方而言,企業應取消業務招待費、禮品往來業務的“一人說了算”制度,要本著“需要、合理、節約”的原則,建立業務招待費、禮品往來支出的預決算制度和財務審核制度,在制度規定的控制比例以內的,據實列支,確因業務需要超過規定比例的,應先報經主管財政機關批準。未經批準的,不得列入成本費用。企業業務招待費、禮品往來的使用情況,要按規定定期向職工代表大會或股東大會報告。相關會計檔案應妥善保管,以備紀檢、司法部門的工作之需。另一方面,就受禮方而言,要加強接收客戶送禮環節的透明度,并且,對于所收到的禮品,要采用合理合法的方法進行價值確認和計量以及相應的賬務處理。
第三,單獨設立“禮品往來”(或“禮品”等其它類似名稱與性質的)資產類會計科目,同時在“管理費用”一級科目下開設相應的二級明細科目,并要求各企業根據上述科目設立賬戶以反映企業的禮品往來業務,甚至可在有關明細賬目下面進一步開設三級明細。例如:
(1)用銀行存款5000元購買禮品盒的香檳20提。此時可作會計分錄如下,
借:禮品往來——香檳20提 5000
貸:銀行存款 5000
(2)向興達工廠發送禮品盒香檳2提,成本500元。此時可作會計分錄如下,
借:管理費用——禮品往來500
貸:禮品往來——香檳2提500
(3)收到三鑫公司送來的辦公禮品——金屬名片盒10個,根據市場行情確認其價值為600元,經有關負責人員批準后,可作賬務處理如下,
借:禮品往來——金屬名片盒10個 600
貸:管理費用(或“營業外收入”)600
(4)清查盤點時,對于禮品的盤點結果,可參照庫存商品的盤點結果進行賬務處理。下面以盤盈情況的賬務處理為例:
經批準之前,借:禮品往來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
經批準之后,借:待處理財產損溢
貸:管理費用(或“營業外收入”)
在上述分錄中,究竟是用“管理費用”科目還是用“營業外收入”科目,可以進一步明確規定,或者放權給各企業單位在遵循一定原則的前提下自行選用。
第四,強化監督檢查機制,將反映“請客送禮”情況的“業務招待費”和“禮品往來”賬戶及相應的經濟業務作為重點項目列為企業年度審計的必檢項目,力求真實地反映其節約或超支的情況,并在此基礎上貫徹實施獎罰制度。在審計過程中,應將業務流程和原始憑證作為重點審查對象。例如可重點審查以下問題:請客送禮業務的授權、操作、賬務處理流程是否合理合法?是否符合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相關原始憑證是否真實有效?是否逐項填寫完整?
第五,建立相關的激勵機制。即在合理確定請客送禮支出限額的基礎上,對節約或超支的單位實行獎勵或處罰。首先,在確定限額時,不能僅僅以企業的營業收入為參照物,而應該同時考慮到其它因素,如企業的歷年水平、行業平均水平,同時可以考慮將“企業當年用于請客送禮的支出增加額與企業當年的業務增長額之比”作為一個評價指標,并以該指標為依據,對于企業可以在稅前扣除的限額實行“梯形價”。也即是說,該比率越高的企業,允許其扣除的限額相應地就越高。這樣可以激勵企業將請客送禮方面的開銷用于正當途徑。其次,要獎罰分明。對于厲行節約的企業,應給予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獎勵;對于超支的企業,應給予相應的懲罰,如罰款、要求企業經營者或相關負責人彌補等等。
上文所述僅是筆者的個人之見,僅供參考。而且,要抵制“請客送禮”的這個“屢禁不止”、堪稱“頑疾”的不正之風,除了從會計理論的完善、會計規范體系的健全方面努力之外,還需要紀檢、司法部門以及各類審計監察組織等相關機構的努力與合作,更需要社會各界的進一步關注和努力,如進一步加強各企業、單位內外的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加強廉政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等。
參考文獻:
1.申守忠,劉剛.用好業務招待費,保證企業健康發展[J].財稅與會計,2003(5)
2.李光富,駱月敏.業務招待的列支與核算[J].財會通訊·綜合,2004(8)
3.胡其昌.業務招待費納稅調整淺見[J].財會月刊(會計)2005(6)
4.王蘭萍.事業單位”業務招待費”管理的探險討[J].財會研究,2004(11)
5.郭煒,郭若華.對國企業執行業務招待費報告制度的思考[J].中國監察,2002(11)
(作者單位:仰恩大學會計系 福建泉州 362014)
(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