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對出口退稅新政的解讀以及對山西出口產品的結構分析,得出退稅新政對山西出口貿易的影響,最后提出山西今后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出口退稅新政 山西 出口貿易
中圖分類號:F810.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0-228-02
2006年9月,我國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調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和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的通知》,對出口退稅政策進行了新的調整。新的出口退稅政策限制了能源類、高能耗、高污染產品的出口。山西省是我國的能源大省,新的出口退稅政策不僅將對山西省的出口貿易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會影響到山西省的產業結構調整。
一、 新出口退稅政策的特點
1.限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兩高一資”指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產品,如煤炭、金屬、陶瓷等。限制“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是本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中最大的動作,取消了煤炭的出口退稅,降低了鋼材、有色金屬、陶瓷等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由于“兩高一資”產品的生產環境污染嚴重、資源消耗大、能源消耗高,對于國家利益而言,對此類產品的退稅政策應該說是“得不償失”。限制“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是與我國“節能降耗”的目標相一致的。
2.鼓勵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此次調整中,部分IT產品、重大技術裝備和生物醫藥等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由13%提高到17%,這等于是返還了所有的增值稅。外電對此的評論是,中國政府在高科技產業的出口方面,流露了“推一把”的獎勵痕跡。這些行業或企業對此感到很振奮,此前由于原材料漲價、國際巨頭借機打壓等各種因素,一些企業面臨的問題也比較多,出口退稅率的提高無疑可以緩解這些困難和壓力,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也有利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進而提升產業層次。
3.出口退稅率的調整旨在減少貿易順差。財政部表示,此次出口退稅率的調整,一方面是為了調整出口結構、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另一方面旨在抑制貿易順差的過快增長,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二、 山西省出口產品結構
山西省2006年出口商品總額41.403億美元,同比增長17.34%。主要出口商品中,出口上億美元商品有焦炭、不銹鋼板材、煤炭、金屬鎂、鋼鐵管子附件、玻璃器皿六種,其中煤炭占8.46%,焦炭占27.19%,不銹鋼板材占11.45%,鎂及其制品占7.18%,鐵合金占0.92%,鋼鐵管子附件占3.32%,玻璃制品2.46%。不銹鋼板材已超過煤炭成為山西省第二大出口商品,出口增長點趨于多元化。不過,從出口商品結構來看,山西省出口仍然主要依賴高污染、高耗能產品,其中,煤炭、焦炭、金屬鎂出口就占到同期全省出口商品總值的42.83%,而機電產品和高新產品出口僅占全部出口商品總值的26.06%。
三、出口退稅新政對山西省出口貿易的影響
1.對煤炭出口影響嚴重。新的出口退稅政策自2006年9月15日起執行。由于對9月14日(含14日)之前已經簽訂的出口合同,凡在12月14日(含14日)之前報關出口,出口企業可以選擇繼續按調整之前的出口退稅率辦理退稅。并且,多數煤炭出口公司一般在上半年已與國外需求方簽訂全年供貨合同。因此,在12月14日(含14日)之前完全可執行原來的退稅優惠政策,這項政策對它們2006年業績幾乎沒有影響。
由于各上市公司煤炭出口情況不一,所以出口退稅取消,對煤炭采選業上市公司2007年的業績直接影響不一。取消焦炭的出口退稅同時又加征5%的出口關稅加重了企業負擔,明年的合同明顯下降。據調查,目前每噸焦炭的生產成本約90美元,到港口的運費折合約需30美元;如果代理出口,還需支付6美元至8美元的代理費;再加上港口的裝船等費用,焦炭出口成本已達到140美元左右。而焦炭出口的離岸價每噸也只有140美元至150美元。征收5%的出口關稅后,使每噸焦炭又增加近7美元的成本。出口成本的提高,將嚴重影響焦炭的出口。
2.對鋼材出口略有影響。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調整鋼材出口退稅率的通知》。具體內容為:從2007年4月15日起,將進出口稅則中部分特種鋼材及不銹鋼板、冷軋產品等76個稅號,出口退稅率降為5%;另外熱軋等83個稅號的鋼材取消出口退稅。具體執行時間,以海關“出口貨物報關單\"上注明的出口日期為準。有對外承包工程資質的出口企業有一周的緩沖期,即在2007年4月21日之后辦理備案手續的,一律按調整后的退稅率辦理出口退稅。本次調整后,按進、出口雙方各承擔本次出口退稅率下調的50%。本次出口退稅率的下調對我國鋼材出口價格影響是26美元/噸。
3.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影響。山西省出口產品中,主要以煤炭、鋼鐵、農產品為主,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不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計算機配件和醫藥兩個方面。2006年全省出口計算機配件9731萬美元,同比增長45.74%,出口抗生素5927萬美元,同比增長76.7%。與煤炭鋼鐵出口總額相比,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呈現品種單一、數量較少的特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增幅較大.隨著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進程,高新技術出口有望成為新的出口支柱產品。
四、政策建議
這次出口退稅下調稅率的產品,重點是抑制“兩高一資”出口產品快速增長,意味著它將不再是我國出口的主導產品,但這并不是說它將失去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只是出口換匯成本略有上升而已,通過正確的應對策略完全可以消化或減少成本略增的負面效應。山西省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應對。
1.加快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提高煤炭工業持續發展能力是實現煤炭生產與全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通過控制資源消耗總量,提高煤炭及加工轉換產品的質量、品種、用途和價值,綜合利用各種公共、伴生資源,走提高單位資源產出效益、提高煤炭生產經濟收益道路,實現煤炭生產從粗放型向質量擴張型轉變,從而促進煤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根據以煤炭開采為主的資源型城市的特點,其經濟轉型應實現主導產業發展方向轉變,建設清潔能源生態型工業體系。當前,要從市場需求中尋找能發揮自身資源比較優勢的產業,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控制資源消耗總量、減少生態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為前提,以煤-焦-化,煤-電-鋁產品鏈條為主線,發展煤焦化工、冶煉、電力、建材、農產品加工等多元產業群,建設清潔能源生態型工業體系,推動經濟發展模式由資源消耗型向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使潔凈能源、原材料深加工和新型服務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實現經濟發展速度與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比如:(1)建設高產高效礦井,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2)大力發展坑口電廠和煤炭洗選,搞好煤炭深加工和就地轉化。(3)發展煤矸石電廠,重視煤層氣開發,加強資源綜合利用。(4)推進煤化工和煤電鋁聯產,延伸產業鏈,提高企業經濟效益。(5)推進新型材料、機械裝備等新興產業發展。(6)推進煤炭液化等高技術產業發展。(7)與生態恢復相結合,發展現代農業。(8)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煤炭工業轉產發展的扶持政策。
2.推行大企業戰略,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山西省有產業優勢但缺乏產業規模優勢和競爭優勢,像一個一個的山藥蛋,缺少代表性的大型企業,產業要素不能集聚。大企業戰略是山西省進一步深化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在新的經濟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不能只靠幾個微觀產品,也不能靠同層次企業的集聚,而要走產業集群的模式,通過一兩個核心企業串起眾多中小企業,形成產業一體化,形象地比喻為“串糖葫蘆\"。“十一五\"期間,山西省要想抓住中部崛起的機遇,必須通過大企業率先崛起,實現趕超戰略。“只有山西制造,而無山西創造,缺乏顯著的核心技術與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讓大企業擔綱創新主體。加快引進戰略投資,推進大企業、大集團的戰略重組。瞄準國內大公司、跨國公司乃至全球500強,通過組織大規模的推介招商活動,引進戰略投資者,利用其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做大、做強山西省企業主業。加快兼并重組,推進山西省大企業、大集團之間的強強聯合。以項目為基礎,以資本為紐帶,在全省范圍內實施跨地區、跨行業的兼并重組,引導推動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轉讓部分產權股權或增資擴股,盤活存量資產,實現產業優勢互補。山西省將重點培育太原鋼鐵集團公司、山西焦煤集團、大同煤礦集團等60戶左右的大企業、大集團,其中國內最大的不銹鋼生產企業——太鋼集團公司的年銷售收入將達到1000億元。到“十一五\"末,“三大方陣\"企業的銷售收入將實現8000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80%左右。
3.著力制度創新。要實現大企業這一梯次目標,給大企業創造出發展的空間,首先,制度創新是關鍵,即要實現產權歸屬明晰化,產權設置多元化,產權交易流動化。同時大型民營企業也需要二次制度創新,要從家族制走向股份化。而要實現制度創新,重在政府職能的轉變,要從審批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政府職能要從吃飯財政、投資財政轉變為公共財政。其次,技術創新是先導,目前,技術創新體制仍是條塊分割,不是以企業為主,未來要讓大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第三,管理創新是基礎。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其管理都要創新。
4.培育發展新的支柱產業。要大力培育發展煤化工業、裝備制造業、材料工業和旅游業,使之成為山西省新的支柱產業。目標任務到2010年,全省煤化工行業銷售總收入由2005年的280億元增加至1000億元左右,其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0%左右;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由2005年的350億元提高到1000億元左右,其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0%左右;材料工業銷售收入由2005年的80億元增加至500億元左右,其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左右;旅游總收入由2005年的290億元提高到800億元左右。傳統的四大支柱產業體現了山西的優勢,在山西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這是勿庸置疑的。但從經濟發展的全局來看,從山西崛起的要求來看,僅靠這四個產業來支撐顯然是不夠的。這是因為,山西省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均系資源型產業,如果以此作為單一支柱產業的話,必然會造成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對環境的嚴重破壞。同時,單一的產業結構不僅無法適應市場需求的多樣性,而且容易造成經濟的大起大落,一旦能源和原材料市場發生大的變化,無疑將對山西省經濟產生較大的沖擊。為此,打破山西省產業結構過分倚重資源的現狀,培育發展新的支柱產業,形成多元支柱產業體系,意義重大,勢在必行。裝備制造業技術含量高、帶動力強,是一個地區工業化水平和經濟競爭力的綜合體現。雖然與其它省市相比,山西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速度相對較慢,但長期以來,山西省裝備制造業積累和形成了一系列獨特優勢,擁有了一批在同行業具有明顯優勢的產品和企業。把裝備制造業的優勢資源整合起來,直接關系到山西省自主創新能力、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后勁、經濟實力的提高。山西省鋁礬土、煤矸石、耐火粘土等礦產資源豐富,發展材料工業具有資源優勢。而且釹鐵硼材料、納米材料、耐火材料、高性能陶瓷和纖維材料等已有了一定的產業基礎。新型材料產業的興起,將給山西省帶來新的經濟亮點。
參考文獻:
1.關于調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和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的通知
2.謝少安.解讀與思考2006年出口退稅新政策.對外經貿實務,2006
3.郭莉榮,韓笑.山西對外貿易模式的現存缺陷.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
4.山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研究生院 山西太原 030012)
(責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