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稅收籌劃是企業的一項基本權利,如何合理合法進行稅收籌劃,實現企業稅后收益最大化,必須要熟悉掌握其政策、原理與方法,在合法的前提下進行籌劃,文章主要闡述了稅收籌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關鍵詞:稅收籌劃 原理 方法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0-236-02
稅收籌劃是納稅人在稅收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通過對籌資、經營、投資等經濟活動的事先籌劃和安排,充分利用稅法提供的優惠和差別待遇,以減輕稅負,達到整體稅后收益最大化。稅收籌劃是納稅人的一項基本權利,通過籌劃所取得的收益應屬于合法收益。納稅人經濟活動的目的在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征稅減少了其既定的經濟收益。在納稅成為不可避免的情況下,納稅人依托國家與法律法法規和政策導向,通過合理的資金配置,恰當的行為選擇,來獲取收益與納稅負擔的最佳配比。
稅收籌劃是一項實用性和技術性都很強的工作,涉及到財務決策、會計核算、投融資、生產、經營的各階段各環節,但稅收籌劃不是偷稅逃稅,要注意準確操作、防范風險,使籌劃行為符合稅法的要求,在保證國家利益的前提下,較好地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因此,我們在進行稅收籌劃時,必須熟悉掌握國家的稅收政策,正確把握稅收籌劃的原理,合理使用稅收籌劃的方法。
一、稅收籌劃的基本原理
1.絕對節稅原理。絕對節稅是指稅收籌劃使納稅人繳納稅款的絕對額減少,即在各種何供選擇的方案中,選擇繳納稅款最少的方案。
如企業在籌資過程中進行的稅收籌劃,企業可采用債務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權益方式進行籌資,二者雖然都需要付出籌資成本,但從納稅的角度來看,不同的籌資方式對稅收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合理的籌資渠道可以有效幫助企業減輕稅負獲得稅收上的利益。我們知道,按照稅法的規定,負債方式籌資的利息在規定范圍內可以作為稅前扣除項目,因而可以抵擋一部分稅收,而股利則要在稅后作為利潤分配,不具有抵擋稅收的作用。如同樣籌集100萬元資金,假設:(1)資本成本率均為10%;(2)利息率符合國家的抵扣規定;(3)所得稅率30%。則一年期內,負債利息10萬元,可以抵擋的稅收為10X30%=3萬元,企業實際負擔7萬元;而權益方式下,利息10萬元,因不存在稅收擋板的作用,所以企業的實際負擔仍然是10萬元。兩種方式下,我們可以看到負債籌資比權益籌資節約了3萬元的稅收,在企業的利潤率大于成本率并且能實現企業整體利益最大化目標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盡量采用負債的方式籌集所需資金,這樣可以合理降低實際稅負。
2.相對節稅原理。相對節稅是指一定時期納稅人的納稅總額并沒有減少,但一段時間內各個納稅期的納稅數額發生變化,主要是納稅時間推遲,或前期納稅少、后期納稅多,如推遲實現應稅所得或提前列支扣除項目,這樣推遲了稅款的繳納,充分利用了時間價值原理,不但取得了資金的時間價值,而且相當于取得一筆政府無息貸款,可以使納稅人在本期有更多的資金用于投資和經營活動,將來可獲得更大的投資收益,相對于收益而言納稅總額相對減少。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常見的比如說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或折舊年限的選擇等。在比率稅率下,如果各年利潤比較均衡的前提下,采用加速折舊方法可以在早期多計折舊額,從而減少早期利潤,減少了所得稅,在固定資產使用期限內,雖然從絕對值上來講折舊總額是固定的,但加速折舊法下減少了所得稅的凈現值,從時間價值來講,推遲了企業納稅,獲得了其資金時間價值,實現了合理避稅。
3.風險節稅原理。稅收籌劃是一項經濟行為,并且是對未來經濟活動的納稅方案做出選擇,由于經濟活動及某些情況下稅收政策的變動,會使稅收籌劃設計的納稅方案在給納稅人帶來一定收益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很多情況下,節稅與風險成正比,節稅越多,風險越大。風險節稅是指一定時期和一定環境條件下,把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去獲取超過一般稅收籌劃所節減的稅額。
節稅風險有些具有一定的確定性,比如各國稅收優惠、稅率的差異等,此外,各國的稅制變化、經濟周期、市場利率、通貨膨脹、企業的發展等都有一定的確定性,這些確定性風險因素在稅收籌劃時必須要考慮進去。當然,實際經濟活動中稅收籌劃也存在著不確定性風險,比如,國際稅收籌劃中的匯率問題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能夠正確地預測出匯率的變化是非常困難的,跨國節減的稅收很可能由于匯率變化而完全抵消,甚至增加稅收。因此,不確定性風險因素在稅收籌劃時也是必須要考慮的。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稅收籌劃的最終目的是節稅最大化或稅后收益最大化,而納稅人稅負的輕重或稅收收益的多少又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稅收籌劃中往往需要同時運用多種稅收籌劃技術和方法。
二、稅收籌劃的基本方法
1.避免應稅收入(或所得)的實現。從減輕稅收負擔的角度來看,納稅人要盡量取得不被稅法認定為是應稅收入(或所得)的經濟收入。根據各國稅法的規定,各稅種中幾乎都存在此類籌劃的空間。
如在進行個人所得稅籌劃時,可考慮工資薪金福利化。個人取得的工資薪金收入,可以通過雇主將其中的一部分收入轉化成為雇員提供的福利,如免費提供膳食、免費提供住所、提供車輛供雇員使用,而薪金可在原有基礎上適當調整,這樣雇主的負擔不變,但雇員個人則可以節稅。
2.避免適用較高稅率。稅率是決定稅收負擔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各稅種的稅率以及同一稅種各稅目的稅率很多情況下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適用稅率高,應納稅額就多,因此,盡量使所從事的經濟活動適用較低的稅率,對納稅人降低稅收負擔意義重大。
如:在消費稅中,工業企業對不同稅率的應稅消費品,采取分別銷售給商業企業,然后再由商業企業負責包裝,組成成套消費品,這樣可以大大降低消費稅稅負。
再如,當企業兼營不同稅率的應稅消費品時,應當分別核算不同稅率應稅消費品的銷售額、銷售數量等,若未分別核算,則按照稅法要求要適用從高稅率,這無疑會增加稅負。同樣,在增值稅的籌劃中,也存在著兼營非應稅勞務的行為,納稅人能分別核算的,則分別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未能分別核算的,一并征收增值稅。根據這一規定,納稅人可以根據二者稅負高低比較決定是否分別核算以選擇有利的納稅方式。現行稅法并沒有對不分別核算的情況做出具體規定,因此,這就成為稅收籌劃的一個可利用空間。
這類籌劃在個人所得稅中比較典型的是對年終一次性獎金的籌劃,在年終一次性獎金課稅辦法改變之后,將個人工資總額在月工資與年終獎金之間進行合理劃分,避免出現獎金數額增加不多而適用稅率卻在高層次導致稅負更高的現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確定獎金總額適用稅率時,盡可能“商數”達到適用某檔次稅率的級距的上限數額,如500、2000、5000等,這樣可以實現收益和納稅的最佳配比,從而有效降低工資薪金實際所得稅率,降低個人稅收負擔。
3.充分利用“稅前扣除”。各國稅法中都有一些允許納稅人稅前扣除的條款,納稅人應當充分利用這些規定,準確進行稅前扣除可以減輕不必要的稅負。尤其是納稅人的所得適用超額累進稅率時,這樣做可以降低納稅人的邊際稅率和實際稅率。如企業進行的捐贈,由于企業采用捐贈的方式不同,抵稅的金額也不同,如內資企業向中華健康快車基金會、中華慈善總會、通過非盈利的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農村義務教育等的捐贈允許全額扣除;通過中國境內非盈利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科技館、自然博物館等的捐贈在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10%以內準予扣除;此外還有納稅人用于其他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在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3%以內準予扣除等等,納稅人可以考慮什么樣的方式更適合自己。
4.推遲納稅義務發生時間。推遲納稅可以使個人在不減少納稅總量的情況下獲得資金的時間價值。推遲納稅義務的好處有:有利于資金周轉,節省利息支出,以及由于通貨膨脹的影響,延期以后繳納的稅款幣值下降,從而降低了實際納稅額。因為按照貼現原理,延遲繳納的稅款現值一定小于當期繳納的等額稅款,稅款繳納越晚,其經濟成本就越低。
如:納稅人在其他條件下都相同的情況下,納稅人應盡量多采取直接收款、預收貨款、委托代銷等銷售方式,以推遲銷項稅額的確認時間,避免在沒有收到貨款的情況下先行繳納的稅款。
5.利用稅收優惠。稅法中的各種稅收優惠規定,也為納稅人進行稅收籌劃提供了可能性。做好稅收籌劃應熟悉稅收優惠政策,盡力爭取符合享受稅收優惠的必要條件并用好用足這些政策資源,從而減輕稅收負擔。
如:在不妨礙企業長期發展戰略、不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費用前提下,可考慮將企業的廠址選在鄉村所在地,這樣無須繳納房產稅,相當于給企業帶來一筆可觀的收益。此外,還可選擇在低稅率地區投資等。
當然,在稅收籌劃中,不能只著眼于某一環節稅負的降低,而應注重企業整體成本費用的輕重,要考慮整體稅負是否最輕,總體利益是否最優。此外,在籌劃中,一定要通過合法的手段進行,這就要求納稅人精通稅法,充分理解和準確運用稅法。這個過程也是幫助企業認真解讀稅法,更好地遵守稅法各項規定的一個過程,從而使企業在整體上保證自己的經濟行為和有關活動的合理合法性。
參考文獻:
1. 理財規劃師專業能力(國家職業資格培訓).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7
2. MPACC企業稅務籌劃理論與實務.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7
3. 蔣小燕.論企業稅收籌劃的方法.集團經濟研究,2005(12)
4. 傅惠萍,畢港峰,郭桃紅.論稅務籌劃在現代企業財務管理中的具體運用.集團經濟研究,2006(9)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 上海 200433)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