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2006年山西省GDP達到4752.54億元,人均GDP14123元,超過1000美元。因此,了解山西省服務業目前發展的現狀,分析服務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對促進山西省經濟健康、持續、穩定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服務業 發展特征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0-265-02
一、山西省服務業發展的基本走勢及主要特征
建國以來,山西省服務業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初步發展階段(1953-1957年)。建國初期,山西百業待興,服務業基礎比較薄弱,經過幾年改造,全省經濟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8%,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3%,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高3.5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24.1%上升到1957年的28.2%。
2.萎縮階段(1958-1978年)。從1958年開始,在長達21年的時間內服務業陷入停滯、萎縮狀態。這一時期,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僅為3.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下降到7.4個百分點,步入建國以來的最低點20.8%,實際生活中的購物難、就餐難、住宿難、行路難等一系列矛盾也十分突出。
3.復蘇階段(1979-1990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山西服務業在較低的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其增加值由1979年初的18.3億元增加到1990年的138.4億元,年均遞增18.4%。同期的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8%上升到32.3%。
4.快速發展階段(1991-2006年)。上世紀90年代以來,山西服務業的發展駛入了快車道。1991-2006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1%,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高出0.9個百分點。
二、山西省服務業發展的基本現狀及主要特點
1.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
山西服務業的總體規模呈現出以下特點(見表1):
(1)基本單位總量擴大,發展迅速。2006年山西服務業法人單位比2004年(99358個)增長16.4%,在全行業中的比重一直很高,2006年和2004年的比重分別為74.0%和75.4%。但是由于社會經濟中的事業機關法人等非企業法人基本上集中于服務業,因此服務業的企業法人單位數占全行業企業法人單位數的比例為51.0%,略低于全部法人單位數的比重。
(2)從業人員增長迅速。2006年山西服務業從業人員比2004年(2821627人)增長3.6%。雖然與第一次經濟普查相比,從業人員絕對數有所上升,但是服務業勞動力吸納能力卻有所下降。2006年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行業從業人員的比例從2004年的44.2%下降到42.3%,而且服務業女性從業人員比例(41.1%)遠高于全行業的女性從業人員比例(29.9%)。因此,服務業不僅擴大了勞動規模,改善了山西從業人員結構,而且緩解了社會就業壓力。
(3)營業收入規模大。2006年山西服務業的營業收入和主營收入占全行業的比例分別達33.0%和32.3%,主營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94.2%,略低于全行業主營收入與營業收入之比96.3%,說明服務業的多業經營情況比全行業的平均水平要高。
2.服務業的比重逐年上升,內部結構趨向優化。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
(1)法人單位數主要集中于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比例高達41.3%,批發和零售業的比重比較高,為25.4%。由于金融保險業的營業網點屬于分支機構,因此金融保險業的法人單位數比重不高。
(2)從業人員主要集中于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批發零售業、教育,合計比例達到62.2%,而女性從業人員主要集中于教育、批發和零售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合計比例為60%。
(3)營業收入和主營收入主要集中于批發和零售業,比重分另為65%和68%,而金融業的比重也比較高,分別為12.3%和9.0%。
(4)從各行業的平均規模來看,金融業占有絕對優勢。無論從單位從業人員、單位女性從業人員、單位營業收入、單位主營收入、單位資產總計來看,均居首位。
3.地區集聚度高,發達地區發展較快。
從表3的山西服務業地區分布狀況來看,2006年山西服務業主要分布于太原市和長治市。從表3各指標的地區集中度來看(各指標前六市的比重相加),比例最大的六個市法人單位數、從業人員、女性從業人員、營業收入、主營收入和資產總計的指標集中度分別達到69.0%、69.8%、71.9%、79.0%、79.1%和83.4%。
三、山西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近年來,山西省服務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整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提高,內部結構得到優化,向結構高級化發展,但同時也暴露出服務業存在的一些問題:
1.服務業投入仍顯不足。近年來,山西省加大了對機械、化工等工業的投入,促進了工業經濟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制造業的發展必然拉動服務業的發展,然而從山西省實際情況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總額的比重不升反降,2006年,山西省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6.4%,而2001年為44.5%,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經濟發展所處階段的規律性特征的體現;另一方面則是對服務業的投入不夠,發展的力度不足。從2000年開始,山西省服務業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基本呈下降的趨勢,2000年占比為51.8%,2006年占比為39.4%,比2000年下降12個百分點,從而制約了服務業的發展。
2.服務業比重低。從2005年全國各地情況看,山西服務業增加值居全國第17位,服務業在GDP中所占比重僅為37.4%,遠遠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和廣東等省市,居全國第24位。在從業人數上,發達國家服務業從業人數占社會從業總人數的60%以上,中等收入國家一般為50%左右,低收入國家比重為1/3。2006年,山西法人單位從業人數為690.3萬,其中服務業從業人數僅占42.3%,發展相對落后,不利于吸納大量過剩勞動力,不利于作為生產要素的人力資源開發利用。
3.內部結構不合理,行業發展不平衡。從服務業內部結構看,傳統行業仍占據著主要地位。盡管新興行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2006年,全省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傳統行業實現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仍高達58.5%。傳統行業的興旺并不是服務業發達的標志,信息咨詢、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行業的發展水平才反映了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和檔次,山西省這些行業的發展相對滯后,對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人力資本素質、技術水平和社會組織化程度均形成不同程度的障礙。
4.服務業市場準入限制多,非國有制經濟和外資很難進入。導致了市場競爭的不公平、不充分,而壟斷必然導致落后。企業反映,有多少部門就有多少收費,有些費用互相交叉、重復收取,有償檢查名目繁多,企業算算賬,每年上繳的各種費與繳稅額幾乎相當。
5.新興行業法人單位絕對數偏低。新興行業雖然增長率較高,但由于基數偏小,因此絕對數偏低。增長較快的新興行業法人單位數基本在1000個以下。同時,有些極具發展潛力的行業還處于萌芽狀態,例如省政府提出山西服務業今后重點發展的行業之一的會展業,目前就還處于起步階段。
四、加快發展服務業的對策與思考
針對當前山西服務業發展滯后的狀況,并結合山西省服務業“十一五”發展大綱中提出的發展目標,實現服務業的超越發展,當前關鍵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1.與時俱進,進一步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提高對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認識,充分認識發展服務業對山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意義,樹立服務業是新世紀山西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的觀念,把發展服務業提高到應有的戰略高度切實抓好。徹底打破重生產、輕服務的傳統意識,意識超前點、膽子大一點、步伐快一點,進一步強化服務業對第一、第二產業的服務作用。
2.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條件。改變服務業中部分行業壟斷經營嚴重、市場準入限制過嚴和透明度低的狀況,按市場主體資質和服務標準,逐步形成公開透明、管理規范和全行業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積極鼓勵非國有經濟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服務業發展,放寬外貿、教育、文化、中介服務等行業市場準入的資質條件。
3.多渠道、多方式提高對服務業的投資比例。進一步擴大服務業投資規模,積極推進投資向服務業的集聚,要增強服務業發展的資金引導,集中資金支持重點項目建設。政府投資要發揮“四兩拔千斤”的作用,更多地調動和吸引銀行信貸資金及民間資金投向服務業。對服務業中的薄弱環節,各級政府可采取貼息的辦法,積極向服務業項目發放貸款,促進盡快成長,做大做強,從而提高固定資產投資中服務業投資的比重,為全面提升山西省綜合服務功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4.積極發展新興行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包括科學研究、信息技術、房地產業、中介服務等的新興服務行業,不僅對國民經濟推動作用大于其他部門,而且發展前景廣闊,對提升服務業層次及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起著關鍵作用。
(作者單位:山西省統計局普查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0)
(責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