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中原農耕文化的角度將中原文化與企業文化結合在一起,對塑造河南企業文化、構建和提升河南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行了辨析,指出要加強中原文化的塑造,努力構建和提升河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中原文化 企業文化 農耕文化 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0-279-03
一、企業文化是企業持續、快速成長的深層次動力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著名管理學家、心理學家沙因教授Edgar H. Schein在1984年提出了“企業文化”(Corporate Culture)這一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所形成的并為全體成員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準則,是一個企業或一個組織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以價值為核心的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業文化不僅強化了傳統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還具有很多傳統管理不能替代的作用,如導向、凝聚、激勵、規范等,通過這些功能的發揮,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如今,企業文化對于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被企業所重視,塑造獨特的企業文化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深層次因素。每一個優秀的企業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與眾不同的企業文化,都具有各自的企業目標、價值觀體系、行為準則、經營管理原則等等。
比如:IBM的企業理念和精神——IBM就是服務;海爾的企業理念和精神——真誠到永遠;通用電器的企業理念和精神——永遠為生活創造美好的東西;摩托羅拉公司的核心理念——誠信為本和公正;福特公司價值——是讓每一個人都用得起汽車;北大方正的企業哲學是是方方正正做人,實實在在做事……這些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搏擊的精神支柱,是增強合作意識,鍛造團隊精神的法寶。企業文化可以為核心競爭力的創新提供不竭的動力,為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打造“品牌”利器……因此,通過構建卓越的企業文化,可以激發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保持企業的長久不衰和可持續發展,形成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文化根源于文化,優秀的企業文化更是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縱觀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文化引領經濟,經濟促進文化,經濟文化交相輝映,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歐洲經濟發達的背后,是起源于文藝復興的工業文明動力;美國新經濟奇跡的背后,是以硅谷文化為代表的創新企業文化;日本經濟走向世界的背后,是明治維新以來“和魂洋才”的企業文化;韓國經濟后來居上的背后,是“阿里郎精神”造就的韓國企業文化。我國的企業文化與華夏文化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魚水關系。中國的企業及其經營者,是在中國文化海洋里孕育起來的。建設先進優秀的企業文化,不僅能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提升企業的凝聚力、創造力、競爭力和應變力,鍛造百年常青的基業,而且能促進企業融入社會,推動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實現個人、企業、社會與環境的和諧發展。中原文化的發展與塑造,必將促進企業文化的崛起,預示著河南企業全面復興時代的到來。
二、中原傳統文化對河南企業文化建設思想的影響
1.農耕文明的持續性造就了思想守舊型文化。持續的固定農業耕種造就了中原文明的綿延不斷,使中原人民形成了鮮明的守舊性思想: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且難以改變,接受新事物比較緩慢。這種持續守舊、固步自封的思想,對于中國奴隸社會和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者有著積極的作用。這種固定的農業耕地方式,把人民束縛在了有限的土地范圍之內,造就了封閉自守的思想。由于這種思想引致人民埋頭耕種,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自給自足生活,只要人們具備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人們就會滿足,所以它對于社會穩定、和諧具有積極意義。
但是,這種思想在歷史上某一段時間的積極意義并不能代表著它的永恒。今天的歷史是一個解放思想、追求進步的時代,思想守舊性文化對于今天解放思想、培養人們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發展思維帶來了巨大挑戰。而且對于經濟發展,對于現代企業文化建設規劃的實施也形成了不小的阻礙,它不僅在思想上阻礙了企業文化建設思想的傳播,而且在實踐上也不利于企業文化建設的實施。
企業文化的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企業文化對企業競爭力提升的作用也是潛移默化的。效益好的企業要重視企業文化建設,效益不好的企業更要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真正優秀的企業文化并非金錢一朝一夕堆砌的華麗形式,它以一種意識形態的方式扎根于員工的頭腦之中,給他們以無盡的前進動力,這正是窮企業改變現狀所必需的精神支持。企業文化看不見,摸不到,不能馬上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但是平淡無奇的企業文化,可以在危急時刻讓企業全體員工集思廣益,讓企業思想活躍,思路開闊,創新不斷,在企業發生危機時絕路逢生。
2.農耕文明的持續性造就了思想上的阿Q文化。作為一種心態的概括性表述,小富即安的阿Q思想,指的是自我滿足、自我平衡、自我保全,不愿改變現狀,不愿冒風險,不愿努力競爭之意。這種心態從根源上看,以一定的物質基礎和安全保障為前提,是生活已解決溫飽并達到一定富裕程度的肯定性心理反映。
小富即安的阿Q心態是中國人傳統心理中的典型心態,更是河南人民小農思想的集中反映。這種心態雖有穩定情緒和自我平衡的一面,但安于現狀、不思進取、不圖發展的束縛作用更顯而易見,因而是一種消極落后的心態。這種心態雖然已經經過改革開放近30年的洗禮,小富即安心態受到強烈沖擊,從內容到形式上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其影響也呈現出逐步減弱的趨勢,但與改革開放大形勢的發展要求相比,與適應現代社會生活需要的心態相比,小富即安思想的殘余影響仍是現代化進程中不可忽視的思想障礙。
河南的新飛、春都等幾家大中型國有企業,由于經營機制不靈活,企業制度不完善,經營觀念保守等諸多因素,企業未意識到培育企業文化力的重要性,更無從談起全方位地實施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戰略。在企業面臨發展的大好環境時,不注重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營銷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創新等,結果產品難以適應動態市場的需求,原先具有的競爭優勢逐漸衰落并最終失去。河南人民思想上的自我滿足心態就是產生這一可悲結局的原因之一吧。現代企業文化建設,要求我們要解放思想,用發展的、進步的、具有歷史高度的眼光來看企業、看世界。
3.農耕文明的持續性造就了政治——倫理型文化。長期的固定農業和封閉型小農經濟使中原人民專職于農耕生產,眼界比較狹窄,除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生產,中原人民耳濡目染的就是中國的封建等級制度了,在漫長的農耕文明時期,人們出人頭地的惟一出路就表現在考取功名,升官發財上。由于缺乏開闊的眼界,并對封建等級制度耳濡目染,并扭曲的發展了“學而優則仕”的當官享受思想,中原文化又表現為一種典型的“政治——倫理”型文化,歷史上形成了政治保守主義的“官本位”思想傳統。
這種官本位思想,體現在企業發展中,則表現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思想上不解放,工作上無計劃,行動上無目標;高高在上,官氣十足,辦事武斷,脫離基層,脫離實際;門難進,人難見,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不學習,不調查,不思考,做決策拍腦門,開會講話拍胸脯,出了問題拍屁股。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后,人們思想在加速轉化,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思想意識的轉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小農意識的汪洋大海又無時無刻不在為官本位思想提供著滋生的土壤,而且,官本位思想也不可能自動地退出歷史舞臺。這種官本位思想,對當今河南企業文化的影響仍然不可低估,正當東南沿海的人們爭相下海經商、創業致富之時,河南人民卻還在以當官享福為榮。
4.農耕文明的持續性造就了思想的原始性。中原地區固定的農耕文明,把農民縛在有限的土地上,缺乏與外界的溝通交流,使中原人民形成了簡單、淳樸和正直本分的思想。這種思想在歷史文明的傳播中有著雙重作用,一方面使中原文明保持自我“純潔性”,免受外來思想的“侵蝕”;另一方面,這種思想缺乏社會的與時俱進性,與社會、與時代可能存在著脫節現象。
前幾年針對河南省外出務工人員的歧視性行為,就從側面反映了人民思想的原始質樸性,當自身的正當權利受到侵害時,不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卻簡單地運用了“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以暴治暴方式,結果是不僅喪失了自己的正當權力,還被動受辱,正如馬克思所言“轉眼間主動態變成了被動態”。
新世紀伊始,河南省正在進行文化塑造,在中原經濟崛起的同時,把文化崛起也作為重要的發展內容,并作為經濟崛起的基礎和支撐,爭取形成經濟發展好、文化品位高、思想高雅的新世紀新形象的良好發展循環。
三、揚真棄偽塑造中原文化,努力提高河南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原動力,是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深厚基礎和必要保障。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是建立在良好的企業文化基礎上 ,核心競爭力的發展離不開企業文化的推動。在我國已加入WTO的環境下,企業要增強核心競爭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企業文化來支撐。如果企業缺乏優秀的企業文化,就難以錘煉強有力的企業核心競爭力。每一位員工,如果對自己的企業文化沒有深刻的理解和認知,要想在事業上大展宏圖是不可能的,他就像身處異國的游客那樣,不時會產生陌生感和沮喪感。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文化又是企業家和全體員工的精神家園。
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長張大中認為:企業文化是一種新的現代企業管理理論,企業要真正步入市場,走出一條發展較快、效益較好、整體素質不斷提高,使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子,就必須普及和深化企業文化建設。事實上,現代國際上成熟企業的競爭已從單純的產品平臺的表層競爭轉向深層次的企業文化理念平臺的競爭,也就是比誰的企業文化更能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誰的企業文化能更快、更好地整合內部各種資源并形成企業競爭的強大合力,誰的企業文化就能在企業競爭過程中自覺保持本企業的利益并抵御外來企業文化的侵襲。
中原傳統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有其深厚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對于中原文化中優秀的部分,我們應當繼續發揚,對于具有歷史局限性的部分,我們應該推陳出新,積極發展其新內涵,努力為新世紀河南的企業文化建設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提供內在的支撐平臺,為實現中部崛起構筑堅實的文化基礎。
1.適當發揚中原文化的“阿Q精神”。物之兩翼,有利有弊。中原文化中的阿Q精神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也有借鑒意義。現代企業中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就是人才流失,員工的流動性過于頻繁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和沖擊將會成為21世紀企業發展的關鍵所在。中原文化中,農耕文明的持續性造就了中原人民“知足常樂”的阿Q思想,這種思想是一種安于本分、自我滿足的思想,對其正確的引導,將會有效的降低中原企業中員工的流動性,穩定企業的人才隊伍,有利于企業的健康、快速、穩定發展,有利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和提升。
2.發展中原文化的“恒”字精神。堅韌性是中原文化精神的一大特征。自古以來,勤勞儉樸、吃苦耐勞構成了河南人堅忍不拔、寧折不彎的道德品格。面朝黃土背朝天,黃河的層層泥土積淀了河南人獨特的生活特性:一種寧可勞作累死而不愿向困難低頭的頑強的生存意識和拼搏精神。這種堅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對企業文化精神對企業文化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企業文化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的成功塑造少則幾年,多則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如果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中原企業要想在世界百強企業中占據一席之地,并保持基業長青,那就只能是望洋興嘆了。
3.弘揚中原文化的“家”思想。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群居生活對中原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中原文化的“重家”、“和諧”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每逢年時河南外出務工人員大批歸家過年團聚就是最好的寫照。這種“家”的思想,已經被日本的企業所推崇和發展,日本企業是典型的家族制企業。這種“家”思想對于塑造和諧的企業文化,構建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至關重要。優秀的企業文化會使員工感到歸家的感覺,有利于企業各部門組織建立和諧的協同思想,共同完成企業制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這種歸屬感,不僅解決了企業的激勵問題,還能使員工得到極大的尊重和信任,使員工積極主動地履行各種職責,共同為企業的發展獻計獻策。
4.重塑中原文化的“官本位”思想。中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是一個典型的特色,這是中國人民對“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發展。在《論語》中,“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真正意思是,當官中真正的好官需要不斷的學習(與民同樂),學而優的可以做官(以達到更好為民服務的目的)。但是今天我們宣傳的僅是“學而優則仕”的當官論,而忽略了“仕而優則學”的做官服務思想,恰恰這種思想才應是我們學習和繼承的重點,今后我們應該把當官享福論轉變為真正的做官服務論。值得欣慰的是,這一點在河南大地上已經發芽,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綠、好局長任長霞、好村官史來賀等一大批優秀的河南兒女正在發展著新時代的“官本位”思想。
[本文為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中原文化與河南省區域競爭力關系研究》(編號061301080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劉光明編著.企業文化[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2.梅祖壽.試析小富即安心態[J].理論與實踐理論月刊,2002(8)
3.趙淑玲,丁登山.中原文化與河南區域競爭力關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5(1)
4.鄭炎明.論官本位意識的根源、危害及治理對策[J].江西社會科學,2003(5)
5.達里爾·特拉維斯[美].情感品牌[M].新華出版社,2003
6.姜學敏等.山東企業文化建設[M].人民出版社,1998
7.周全德.彰顯中原論理精神,構建河南和諧社會[J].學習論壇,2005(9)
(作者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河南鄭州 450015,河南師范大學 河南新鄉
453007)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