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8—19日,由當代中國研究所、陜西省地方志辦公室、中共延安市委和市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聯合舉辦的主題為“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的第七屆全國國史學術年會在陜西省延安市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兼國史學會會長、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組長陳奎元出席開幕式并作重要講話。
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國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常務副組長朱佳木致開幕詞,中共陜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延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希致歡迎詞。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國史學會顧問張全景和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國史學會副會長張啟華分別講了話。
陳奎元在講話中強調,黨的十七大召開前夕,在革命圣地延安召開第七屆國史學術年會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深入開展國史研究,緬懷老一輩革命家的歷史功績,繼承他們的理想信念,弘揚他們的精神作風,把他們開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是國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指出:國史研究是學術工作,但同時又與現實政治密切聯系,其方向正確與否,不僅關系到學術的得失,也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在新的歷史時期和改革開放的新階段,要深刻認識和大力弘揚延安精神,用革命的理想和信念統(tǒng)一思想,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謀幸福的宗旨,尊重實踐、追求真理、反對各種教條主義,不斷把國史研究推向深入。
朱佳木在開幕詞中說,國史研究是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而逐步興起的,是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而同步進行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發(fā)展勢頭也十分強勁。與此同時,在許多問題上也出現了一些分歧與爭論。這些分歧與爭論是學術研究中的正常現象,也是學術研究深入發(fā)展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但要看到,由于國史學科的特殊性質,各種反對黨的領導、敵視社會主義制度的勢力和思潮,也往往披上國史研究的學術外衣。因此,很有必要將國史研究中的分歧與爭論問題作一次系統(tǒng)梳理,對一些重點、難點問題的研究狀況進行一下總結,從而推動國史研究進一步沿著正確的方向深入發(fā)展,為國史編纂奠定更加扎實的基礎,以新的科研成果,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8周年和黨的十七大的勝利召開。
在這次年會上,與會同志圍繞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提前過渡的原因、1959年至1961年全國干旱災害、抗美援朝戰(zhàn)爭、反右派運動、電影《武訓傳》批判、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蘇關系破裂的原因、建國以來知識分子政策及政策調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等61個問題的研究現狀和不足進行了研討,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外交、國防等多方面對這些問題作了述評。與會同志認為,召開這樣的會議很有必要,參加這樣的會議很受啟發(fā),既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又為自己的學術研究指出了方向。
閉幕式由朱佳木主持,分組代表們匯報了本組的討論情況,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張星星作了總結發(f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