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邊疆問題
(一)辛亥革命前后俄英策動的邊疆“獨立”
(1)沙俄策動外蒙古“獨立”
日俄戰爭后,尤其是1907年第一次《日俄密約》后,沙俄加緊了在我蒙古地區的滲透和侵略活動。與此同時,清政府也利用開辦“新政”的機遇,在邊疆實施“新政”,力圖改變邊疆落后、守舊的社會經濟文化,增強邊疆防務。1909年底,清政府開始在外蒙地區實行“新政”,沙俄對此表示強烈反對,一方面,沙俄利用外交和軍事壓力迫使清政府停止已實施的新政措施,另一方面利用“新政”引發的一些利益與權利之爭,在蒙古上層封建王公中散布挑動不滿,煽動獨立。
1911年7月,外蒙哲布尊丹巴活佛以會盟為名,在庫倫秘密召開會議,討論外蒙“獨立”問題;會后派遣以杭達多爾濟為首的“代表團”秘密訪問彼得堡,尋求沙俄的支持和幫助。為此,沙皇召開會議,決定“通過外交途徑支持蒙人捍衛獨立的愿望”;又以加派領館衛隊的名義向庫倫大肆增兵,進而迫使清政府停辦外蒙各項新政。1911年10月,外蒙首府庫倫實際已在沙俄武裝的控制下。
辛亥革命爆發后,沙俄加緊策動外蒙獨立。12月1日,在沙俄的扶持下,哲布尊丹巴等宣布“獨立”。12月28日,哲布尊丹巴宣布即皇帝位,稱“多人公舉之日光皇帝”,宣布建立“大蒙古國”,年號為“共戴”;繼而迫使烏里雅蘇臺定邊左副將軍出逃,武力占領科布多城(駐參贊大臣),“獨立”擴大到整個外蒙。
(2)沙俄制造呼倫貝爾“獨立”
辛亥革命爆發后,沙俄又開始計劃有步驟地蠶食侵略我東北邊疆領土。1911年10月,由駐海拉爾沙俄領事策動,當地召開了各蒙古首領大會,會上向清政府提出了多項有損于中國主權的條件。次年1月,在沙俄的支持下,海拉爾爆發分裂叛亂,沙俄出兵助外蒙軍隊攻占海拉爾,呼倫貝爾宣布“獨立”。2月,俄軍參與和配合叛亂分子攻占滿洲里。在中方的強烈反對下,1914年11月中俄簽訂《會訂呼倫貝爾條件》,規定呼倫貝爾取消“獨立”,定為“一特別區域,直接歸中國中央政府節制”。十月革命后,少數分裂勢力失去后臺和靠山,宣布“自愿取消特別區域”,廢除《會訂呼倫貝爾條件》。至此,呼倫貝爾“獨立”的鬧劇收場。
(3)英國策動西藏“獨立”
1903年底,英軍發動第二次侵藏戰爭,次年8月占領拉薩。西藏地方政府被迫與英簽訂了《拉薩條約》。該條約視西藏地方政府為英保護下的“獨立”政府,引發中國舉國上下的一致反對。在隨后簽訂的《新訂藏印條約》中,英又不得不重新承認中國對西藏的主權。以后,英國改變了侵略手段,由軍事入侵為主改為以拉攏西藏上層,從內部策劃西藏“獨立”,進而使西藏淪為英保護國。
英國先以九世班禪為拉攏目標,但其陰謀受到抵制,遂集中力量拉攏十三世達賴。1907年3月,清政府在西藏實施新政,并決定增加駐藏清軍。這些舉措引發了部分西藏上層人物的不滿。在英國的唆使下,達賴出面阻止清軍入藏。1910年2月,清軍進駐拉薩,與聚眾喇嘛發生沖突。2月21日,達賴出逃,尋求英國保護。2月25日,清下令革去達賴名號,并宣布重新挑選達賴以取代之。英則以達賴保護者身份就革去達賴名號與清軍進藏向清提出抗議。3月14日,達賴到達加爾各答,公開要求英承認西藏是一個“獨立國家”。達賴聲稱希望英軍擊退清軍在西藏的勢力,使西藏以一個平等國家的身份與清政府直接談判,甚至表示西藏愿與英訂立條約,是為西藏要求“獨立”之始。
(二)外蒙古問題
1912年11月,俄國與蒙古“獨立”政府簽訂了《俄蒙協約》及附約《商務專條》十七款。條約以自治為名,恣意破壞中國主權,進一步確立了沙俄在外蒙主宰一切的地位。條約受到中國上下一致反對,北京政府多次要求廢除《俄蒙協約》。1915年6月,中俄蒙三方簽訂《中俄蒙協約》,載明“外蒙古土地為中國領土之一部分”。據此,哲布尊丹巴活佛宣布取消“獨立”,重新接受北京政府的冊封,北京政府隨即在當地設立辦事公署。
十月革命后,蘇俄政府斷絕了對外蒙的接濟,“自治”政府各項經費及王公活佛的生活費用均無著落。加之俄國白匪侵擾,外蒙古局勢急劇惡化。1919年8月,各王公齊集庫倫會議,隨后致函中國駐庫倫辦事大臣,愿取消自治官府,恢復前清舊制,并正式向北京政府呈文。
10月1日,北京政府擬定《外蒙取消自治后中央待遇外蒙及善后條例草案》63款。11月22日,頒布大總統令,“立即俯如所請”,取消自治,哲布尊丹巴等所有應受之尊貴、應享之利益一如舊制。
1921年2月,俄國白匪殘部5000多人入侵外蒙,3月占領庫倫。在白俄的支持下,哲布尊丹巴等二次宣布獨立。2月15日,哲布尊丹巴重登“大汗”位。
在外蒙二次“獨立”策劃時,哲布尊丹巴曾秘密地派人去蘇俄遠東與白俄殘匪聯系,另有蘇赫巴托爾、喬巴山等秘密前往蘇俄尋求支持。不久,3月1日和13日,蘇赫巴托爾等分別在恰克圖成立蒙古人民黨和蒙古人民臨時政府,并以蒙古人民臨時政府的名義邀請蘇俄紅軍前往外蒙古剿滅白匪(當時中國方面拒絕蘇俄紅軍進入外蒙)。6月下旬,蘇俄紅軍不顧中方反對,以幫助蒙古人民軍消滅白匪的名義進入外蒙,7月6日攻占庫倫,7月11日成立蒙古人民政府,實行君主立憲,哲布尊丹巴仍被尊為“大汗”。1925年5月,哲布尊丹巴去世,外蒙宣布成為共和國。
1921年7月占據庫倫后,蘇俄認為是“造就了可保護我國數千公里邊界中防守最為薄弱的地段的同盟者”,決心要使蘇軍留在外蒙,并正式承認外蒙的“獨立”。11月5日,《蘇蒙協定》簽訂,蘇俄承認蒙古人民政府是唯一合法之政府。
1923年9月,俄共(布)中央政治局最終同意了越飛的報告,其政策調整為支持外蒙自治,在未來協定中“僅限于載明蘇聯承認中國主權一條”。次年《中蘇解決懸案大綱》中載明:“蘇聯政府承認外蒙為完全中華民國之一部分,及尊重在該領土內的中國之主權。”
蘇聯在實際上一直沒有放棄支持外蒙獨立的希望,并一直將其作為獨立國家來對待。1923年秋,蔣介石訪蘇,托洛茨基等提議研究給予外蒙古自決權的問題,引起蔣的強烈不滿。1936年,蘇蒙簽定《互助議定書》,規定一旦蘇聯或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受到第三國侵犯的威脅時,相互給予一切援助,包括軍事援助在內。1941年4月,蘇聯與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條約所附的《共同宣言》宣稱:“蘇聯保證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證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三)唐努烏梁海問題
唐努烏梁海(俄名唐努圖瓦)位于外蒙古的西北,北至薩彥嶺,南到唐努山,是一個群山環抱的盆地,面積17萬平方公里,1913年人口統計為52300人,以烏梁海人為主。清代烏梁海人分為三支:居住于唐努山者稱為“唐努烏梁海人”,1921年始改稱為“圖瓦”;居住阿勒泰山者稱為“阿勒泰山烏梁海人”;環阿勒坦諾爾居住的稱為“阿勒坦諾爾烏梁海人”。
1727年中俄《布連斯奇條約》劃定了雙方在唐努烏梁海北部沿薩彥嶺的邊界。1762年,清設置唐努烏梁海四旗總管,總管下轄5旗(1764年增編1旗)、46佐領。在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的附約《烏里雅蘇臺界約》中,沙俄割占了唐努烏梁海旗十佐領和阿勒坦諾爾烏梁海全部土地。但條約劃定了唐努烏梁海西部邊界,設立界牌8個。
1912年外蒙“獨立”,也影響到唐努烏梁海。2月,在俄國的策動和支持下,唐努旗副都統貢布多爾濟宣布屬下三旗“獨立”,并請求俄國出兵保護。此舉遭到另外兩旗的反對。1914年7月,俄出兵侵占唐努烏梁海,并委派了俄烏梁海邊區事務專員管理當地;次年,又宣布俄國的民法、刑法及各類法典均適用于唐努烏梁海地區。
1915年6月《中俄蒙協議》簽定。次年北京政府依協議宣布派往烏里雅蘇臺的佐理專員兼管唐努烏梁海事務,但俄軍仍占據當地。十月革命后,白俄殘匪竄入唐努烏梁海。1918年下半年,北京政府任命嚴式超出任唐努烏梁海佐理專員,率兵進入當地;次年6月,收復唐努烏梁海。
1919年冬,中國駐唐努烏梁海地方長官曾與蘇俄代表就該地主權問題舉行過會晤,但雙方對立,會晤未取得成果。1921年3月,占據庫倫的白俄殘匪侵入唐努烏梁海,大部分中國官員和駐軍遇害。7月,蘇俄紅軍以支援東方被壓迫人民解放斗爭的名義,進入唐努烏梁海地區剿滅白俄殘匪。8月,唐努烏梁海宣布“獨立”,成立了“唐努圖瓦共和國”。9月9日,蘇俄外交人民委員契切林在致烏梁海人民書中宣布:“蘇維埃俄國不把這塊領土視為自己的領土,而把它的自決與蒙古的解放運動聯系在一起”,實際上是承認了唐努烏梁海的獨立。
1925年7月,蘇聯和“唐努圖瓦共和國”簽訂“友好條約”,建立“外交關系”,但實際上操縱著“人民政權”的運作。1926年11月,“唐努圖瓦共和國”改稱為“圖瓦人民共和國”,并頒布了“憲法”。1928—1929年,人民革命黨開始仿照蘇聯模式在全國建立基層組織、建立軍隊,清洗維護傳統的右翼領導人。1930年,唐努烏梁海開展了“反封建革命”,對反對政府的事件進行武力鎮壓,清除喇嘛教,實行農牧業集體化,同時推廣一種新文字,停止使用蒙古文。1941年6月,唐努烏梁海宣布派兵參加蘇聯衛國戰爭。1944年8月,“圖瓦人民共和國”小呼拉爾非常大會通過一項宣言,“請求”蘇聯接納唐努烏梁海。同年10月蘇聯最高蘇維埃決定接受其“請求”,作為一個自治共和國納入到俄羅斯聯邦的建制下。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過唐努烏梁海的獨立。
(四)西藏問題
辛亥革命爆發后,列強紛紛乘機分割在華利益。沙俄煽動外蒙獨立,英國也迫不及待地企圖分裂西藏。1911年11月13日,駐藏清軍發動起義,擁護共和。此時達賴仍停留在印度,在英方支持下發動叛亂。1912年4月藏軍向駐藏清軍發起進攻,同時煽動民族仇殺,“聲言洗漢”,“以達賴名義通告全藏官員、喇嘛,驅趕各地漢軍及漢人”。經3個月對峙,藏軍占領拉薩。內地在西藏的官員、商人及民眾大多遭殺害,其余中央駐藏官員及軍隊等被迫撤離。12月,英軍護送達賴返回拉薩,達賴大肆獎勵叛亂有功人員,進一步策劃西藏獨立。
針對西藏事變,1912年4月22日,北京政府發表聲明: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藏族同為中華民國國民,同時下令組織川、滇軍入藏平叛。8月,英國出面干涉,并以不承認北京政府和以實力支持獨立相威脅。北京政府一面對英方無理要求予以駁斥,同時也下令川、滇軍暫停進藏并恢復達賴名號。英方遂要求組織中、英、藏三方會議,談判西藏問題;又威脅說如中方不派員參加,英將直接與西藏當局談判。川、滇軍停止進藏和恢復達賴名號后,北京政府做出了與達賴和解的姿態。對此,達賴也回應表示愿與中央“妥商”西藏事務,并先后通過新疆巡撫袁大化和停留在川邊的川軍首領向中央提出了和解條件5條。1913年初和4月,北京政府又先后派出楊芬為“勸慰員”、陸興祺為駐藏辦事長官,擬分別自印度入藏,與達賴和平協商。如無英國干涉,西藏事務完全可以在中國主權范圍內解決。但英方不斷施加壓力,并封鎖了中印邊界。中國被迫同意參加中、英、藏三方會談。
1913年10月13日,中、英、藏三方會議在西姆拉召開。會上英藏串通一氣,先是虛晃一槍,提出西藏獨立;遭到拒絕后,英方拋出《調停約稿十一條》,內稱以金沙江為界劃分內外藏,外藏脫離中國實行“自治”,內藏由中央管轄(這實際是仿沙俄分裂蒙古的手段)。北京政府拒絕了英方的提案。
1914年4月27日,英與西藏地方代表私下在《調停約稿十一條》的基礎上簽訂了《西姆拉協議》。7月3日,中方聲明:凡英、藏簽訂的條約或類似文件,中國政府一概不能承認。
隨著英國加緊對西藏的控制,達賴周圍的一些上層人物有所覺悟,開始主張加強與中央的關系,達賴本人也不愿長期受制于英。1924年,英支持親英派擦戎舉行政變,陰謀奪取達賴權力,事發被革職。
此后達賴更積極向中央靠攏。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次年達賴派使節至南京會談。1929年3月民國政府代表到達拉薩,宣布成立蒙藏委員會專門管理西藏事務。達賴致信中央代表,愿商議“恢復舊制”;后又派代表參加蒙藏事務委員會,并在南京設立了西藏辦事處。
1933年12月,達賴病故,中央派黃慕松入藏致祭,追加冊封。次年中央在拉薩設立了行政院駐拉薩辦事處,任命活佛熱振代行達賴職權。此后中央與西藏地方關系不斷加強。1940年,民國政府頒布命令,任命拉木登珠為十四世達賴,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吳忠信前往西藏主持繼任典禮,并頒發冊封金印等。達賴繼任后,西藏內部親英勢力漸聚集在他周圍,先是迫使熱振活佛辭職,繼而與英勾結,再次倡言“獨立”。在英策劃下,1942年7月西藏成立“外交局”;次年派出非法的“西藏商務代表團”前往美、英等國活動。此時美國也積極插手西藏事務,企圖利用西藏在蘇聯腹部釘入一個楔子。與此同時,西藏地方大肆擴充藏軍,并得到英印武器支持。
1949年7月,少數上層分裂勢力再次制造了“驅漢事件”,借口中央駐藏人員中有共產黨,宣布所有與中央政府有關的人員(包括官員、職員、技術人員、醫務人員、教師等)限期離開西藏。8月6日,民國政府發表聲明,希望西藏當局改正錯誤,不要受人愚弄。8月10日,民國政府派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關吉玉在西寧塔爾寺主持十世班禪坐床典禮,仍堅持對西藏的主權。
(五)中印邊界問題
在西姆拉會議期間,1914年1月5日至13日,在英的唆使下,西藏代表背著中央與英就西藏與英印的邊界進行了會談。3月24、25日,英代表麥克馬洪與西藏地方代表以秘密換文的方式,劃定了一條中印邊界線,即所謂的麥克馬洪線。《西姆拉會議》期間從來沒有討論過中印邊界問題,中國政府也從未接到或被轉告有這樣一項非法換文。英印在隔了10多年之后仍對換文和麥克馬洪線保密。中國方面及西藏地方政府也一直按傳統習慣線管理和控制中印分界。即使西藏地方的少數分裂分子也認為麥克馬洪線割占了西藏土地。1936年,他們在對英聲明中聲稱:他們把麥克馬洪線視為一攬子交易的一部分,在這場交易中,西藏割讓領土給英國,作為交換,英則要幫助西藏取得一條為他們所滿意的同中國的“邊界”,并從中國取得很大程度的獨立。既然英國對這種補償不能兌現,他們對麥克馬洪線的同意也就不再算數。
(六)“東突厥斯坦”分裂政權
民國初年,境外“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 (以下簡稱“雙泛”)滲透新疆。在20年左右的時間內,形成了以“雙泛”為旗幟的分裂勢力。他們比照“雙泛”思潮中反對歐洲殖民者、爭取國家獨立和穆斯林聯合、突厥民族聯合的言辭,把中央政府和新疆當局的統治視為殖民統治,聲稱要反對中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妄圖將新疆從祖國懷抱中分裂出去。
1931年,新疆爆發反抗軍閥金樹仁統治的暴動,一些“雙泛”組織利用戰亂,篡奪了南疆地區暴動領導權,將暴動導向了分裂運動;進而于1933年11月12日在喀什建立了“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分裂政權,隨后公布了《組織綱領》、《施政綱領》,及所謂“憲法”和“政府成員名單”。分裂不得人心。“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在境內受到抵制,境外也沒有一個國家敢于公開承認。1934年2月,只存在了3個月的短命分裂政權就垮臺了。
1944年8月,伊犁鞏哈縣爆發了反抗軍閥盛世才統治的暴動,11月7日,伊寧爆發起義,繼而形成三區革命運動。由于艾力汗·吐烈為首的封建宗教上層勢力把持了起義的領導權,致使當地出現了一個寄生于三區革命運動之上的“東突厥斯坦共和國”分裂政權。次年1月5日,“東突厥斯坦共和國”通過了政府宣言,其中第一條是:“在東突厥斯坦領土上、徹底根除中國的專制統治。”在三區革命運動內部,以阿合買提江、阿巴索夫為首的革命派與分裂勢力展開了斗爭,并最終奪得三區革命的領導權,將革命引向正途。1946年6月27日三區政府委員會324號決議將“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政府委員會改組為新疆省伊犁專區參議會,使三區革命匯入中國革命的洪流,成為“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二戰后民國政府維護領土主權的努力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繼而日寇侵華,方方面面的因素使中國無暇在邊界、邊疆問題上投入精力和力量,失去了一些解決歷史上遺留的邊界、邊疆問題的機遇。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后,民國政府利用戰勝國的地位,在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邊疆問題,維護國家領土主權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這種努力又受到戰后美蘇大國主宰世界和遠東戰后安排的制約,受到蔣介石發動內戰、消滅共產黨國內戰略的牽制,受到英國維護其在遠東殖民利益陰謀的破壞,其成果是很有限的。
(一)開羅會議的遺憾
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美、英、中三國首腦會議在開羅舉行。會前,11月14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參事室提出了《關于開羅會議中我方應提出之問題草案》,明確指出,戰后要將日本占領的中國東北、臺灣、澎湖歸還中國,保證朝鮮戰后獨立,保證泰國獨立和中南半島各國與華僑的地位。但在開羅會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卻提出了兩個蔣介石未曾料及的問題:
一是中國是否愿意承擔戰后軍事占領日本的主要任務,對此蔣介石答:“總統先生,非常感謝您對中國的信任和支持,但是中國的軍事力量還不夠強大,特別是缺乏遠洋海軍,因此無法承擔軍事占領日本的主要責任。我認為只有貴國才有資格承擔這一責任,如果需要中國協助的話,我們十分樂意。”
二是中國是否想要回琉球群島。對此,蔣介石答:“琉球與臺灣、澎湖不同,它曾是臣屬中國的藩邦,為獨立王國,情形與朝鮮相似。對于琉球,中國愿由中美兩國共同占領琉球群島,最后,在一個國際組織的托管下由兩國共管。”羅斯福還詢問了唐努烏梁海的情況。但由于蔣介石對這些問題都沒有準備,回答或不得要領,或躲閃回避。而中方準備的香港問題和西藏問題,卻在英國面前碰了壁。
(二)收復香港的努力
1943年1月中英簽訂《平等條約》,限于當時的條件,民國政府同意在條約中不提及雙方爭議的收回香港問題。此后,民國政府為收回港九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并將此寫入國民黨黨綱。開羅會議期間,美國曾多次勸說英國將香港歸還中國,遭到英國拒絕,甚至1943年12月13日英戰時內閣正式通過了一項決議:戰后英國“不打算放棄任何領土”,其中顯然是指香港。在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上,美國仍堅持香港應歸還中國的主張,并希望蘇聯能支持,但斯大林似乎對此并不感興趣。英國方面仍強烈反對歸還香港,并在做戰后強占香港的準備。其措施之一是授權被日本人囚禁在香港赤柱的前港英政府布正司詹遜,在日本投降后搶先接收香港,直到英海軍抵達香港成立軍政府為止。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依照盟國間受降區的劃分,香港地區劃歸中國戰區受降。但英國政府卻公然宣稱:香港是英國的海外領地,英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可以不受戰區限制受降香港日軍。英一面訓令詹遜搶先在香港成立“英政府機關”;一面急忙從菲律賓派出艦隊,不顧中國反對,開進香港。對此,民國政府重申:中國對香港享有主權,有權收復該地,由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派代表在香港受降。8月21日,國民黨陸軍第二方面軍司令長官張發奎被任命為廣州、香港等地受降官。但此時美國站在英國一邊向中國施加壓力。面對英美合謀,蔣介石被迫讓步,最終同意英國代表以英國政府和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代表的雙重身份受降在港日軍,放棄了利用受降收復失地的機遇。
(三)痛失外蒙古
1944年12月,民國政府外交部提交了《關于新疆問題、外蒙古問題、東三省、朝鮮問題的研究報告》,提出以外交途徑收復外蒙古。然而就在同期,1944年12月,蘇聯方面利用美國希望對日作戰的心理(美當時估計對德戰爭結束后,美單獨對日作戰將持續18個月,美國將承受100萬人的傷亡),私下向美國轉達了一系列條件,其中重要的一項是:外蒙古現狀須予承認,即保持外蒙古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
1945年2月11日,美、蘇、英三國首腦雅爾塔會議上簽署了《蘇美英三國關于日本的協定》(又稱《雅爾塔協定》),其中規定:蘇聯在德國投降后二至三個月參加對日作戰。外蒙古維持現狀,是蘇聯開列的首要條件。
1945年6月9日,美方將《雅爾塔協定》的內容透露給參加舊金山會議的中方代表宋子文,并聲稱為保證蘇能對日作戰,美、英同意支持這個協定。宋子文當即表示雅爾塔會議無中國代表參加,對中國自無約束力;對這種非法密約,中國不能承認。6月12日,新任蘇駐華大使正式向蔣介石通告了《雅爾塔協定》,并稱將以該協定內容為中蘇談判的先決條件。6月15日,美駐華大使也以備忘錄形式向蔣介石正式通知了《雅爾塔協定》的內容。蔣介石建議美、英參加中蘇談判,被美方拒絕。
中蘇于6月30日在莫斯科舉行談判。談判前后分兩段,共舉行了9次會議。談判爭議的首要焦點是外蒙古問題,爭執時間最長、最激烈,幾乎使整個談判破裂的也是外蒙古問題。關鍵在于對“外蒙古維持現狀”的解釋。中方認為,此指按1924年中蘇協定,維持現在所有的狀況;蘇方認為,此指維持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獨立”現狀。為了達成協議,宋子文退而讓步,提出中國政府可以承認外蒙古享有高度自治,包括維持外蒙自己的軍隊和自由地與蘇聯達成軍事安排。但斯大林堅持中國必須承認外蒙古為獨立共和國。雙方僵持不下。蔣介石指示蔣經國以私人資格拜會斯大林,要求蘇方讓步。蔣經國說,中國尚未收復失地又要讓出外蒙古,有違抗戰的本意。斯大林說:外蒙古對蘇聯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必須與蘇聯保持緊密的關系。條約是靠不住的,中國能否與蘇聯長期友好,很難說,何況還有美國勢力的存在,所以外蒙古必須獨立。蔣介石于7月8日指示宋子文做出實質性讓步,即在蘇聯不以任何物質的和道義的援助給予中國共產黨和新疆三區臨時人民政府,尊重中國在東北的主權以及在鐵路和港口問題保存中國主權的條件下,同意戰后在外蒙古進行公民投票,如多數投票者贊成獨立,中國政府就承認外蒙古獨立。7月11日宋子文提出這一讓步并得到了斯大林的許諾,從而中俄在外蒙古問題上達成一致協議。
1945年8月14日,外交部長王世杰(宋子文辭去外長職務)與蘇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0月20日,外蒙古實行公民投票。據投票委員會公布,投票人487409人(占應投票人數98%)全部擁護獨立,無一人反對。1946年1月5日,民國政府發表公告:鑒于外蒙古“公民投票結果贊成獨立,中華民國政府承認之獨立”。
外蒙古獨立是20世紀中國領土最大的一次分裂,根本原因是外國勢力插手,趁火打劫,借端要挾;也有蔣介石對抗戰勝利后國內及周邊局勢、利害關系及得失的總體考慮。
1953年2月25日,國民黨臺灣當局宣布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不再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至1958年,中國曾多次提出談判解決外蒙古問題,均遭前蘇聯拒絕。
今天中國的邊疆是歷史上中國邊疆的繼承,近代邊疆問題給新中國時期邊疆的穩定與發展留下了潛在的嚴重后患。換句話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不具備從根本上在邊疆地區清除分裂主義和解決邊疆問題的條件,這個任務只能由后繼的新中國來完成,這也是新中國的歷史使命。從另一方面講,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分裂主義,解決好今天我國的邊疆問題,重要的一點是要正本清源,立足現實,注重邊疆和邊疆問題歷史的研究。
在邊疆歷史和邊疆問題研究中,注重國家利益至上,注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提倡邊疆研究為國家現實政治服務,為維護今天中國邊疆的統一、穩定與發展服務。同時,也要注重邊疆歷史問題研究與我國現今的外交和周邊睦鄰關系政策相適應,防止歷史問題現實化,學術問題政治化。
邊疆歷史與現狀研究中,注重國家觀和國民觀的研究。任何一個民族,無論是歷史上的還是現今的邊疆民族,首先是中華民族;任何一個民族的成員,在歷史上是中國的國民,在今天是中國的公民,熱愛祖國是公民的首要義務。同時,要注重歷史上和今天邊疆與內地關系、特別是邊疆與內地各民族間相互認同的研究,國家一體,不分邊內;國民一體,不分彼此,決不能形成任何形式的二元化。正確地理解和解釋歷史上邊疆與內地發展的差異,防止和消除今天任何潛意識的邊疆與內地的隔膜及民族相互認同意識上的隔閡。
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各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存在不平衡性,邊疆發展相對緩慢。要普及邊疆知識,使全國人民進一步正確認識和了解邊疆,熱愛和重視邊疆,支持和促進邊疆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這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責任編輯 汪文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