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揚州市高效、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1.基本形成優化特色農業產業布局基礎
揚州市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全年四季分明,光、熱、水農業生產自然基本三要素組合較為協調是全省氣候生產力較高的區域。全市農業作物和畜禽品種豐富,據農業部門統計達430種之多。自2004年國家出臺“三補一降”的惠民政策措施以來,小麥、大麥、中稻、玉米、豆類、棉花、油料等主要農作物的生產回暖,糧油市場供大于求的狀況呈持續狀態,收購價格比前幾年雖有所回升,但仍一直在中低位徘徊,農民單純在土地上靠傳統農業種植產品實現增收空間余地極小,為改變農產品生產結構較為單一的狀況,揚州市三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充分運用本地農業生產優質資源,正確處理糧食生產和農業結構調整的關系,依托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整合和優化配置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資源,重點建設了優質糧食、優質油菜、蔬菜、林業、花木、禽業、食草畜禽、特種水產八大農業優勢產業。為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種植結構,培植新的產業優勢,發展優質、特色農產品的生產,進行了大膽探索,立足高效擴規模,集聚產業強特色,“縮糧擴經”的路子越走越寬,已經初步奠定了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布局的基礎。
2.因地制宜抓特色,農業區域優勢逐步凸現
在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中,揚州市政府堅持因地制宜,差別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農業區域化、專業化和規模化的水平,推動了縣城特色農業發展,涌現出一批特征明顯、生命力較強的高效特色農業規模化亮點。
地處揚州市北端的寶應縣是全國首家有機食品基地試點縣。特色農業的種養遍地開花。荷藕、慈菇、水芹、金禾西瓜、勁久乳鴿、文寧鷓鴣、龜鱉蟹及“六小”特水生物種植飼養,形成了寶應“東有藕荷、西養特水、南長棉桑、北種瓜菜、中圈畜禽”的格局。其中荷藕的種植面積、產量、品質、制成品出口量均占全國之首,荷藕產業涉及13萬多農業人口,2萬余勞動力,企業近30家,190多個流通組織。年創收入2億元之多。藕產品系列暢銷日本、韓國、東盟等國家和地區,占領日本70%以上的市場分額,年換匯超過3千萬美元。
地處運河東長江北的江都市豬鬃制品加工出口業居全國第一,“花木之鄉”的美稱譽冠華東,省內最大的獼猴桃基地也在江都;其他特色農業品種發展也已成規模,如:丁溝鎮的蠶桑業;小紀鎮的蔬菜、精養水產、生態林立體種養;宜陵鎮的油菜、花木、特種經濟作物;大橋鎮、丁伙鎮花木種植等各具特色。在江都市僅花木銷售產值就占農產品總產值15%以上,全江都市從事花木農民及相關從業人員達10萬人以上。
高郵市近些年重點發展“綠色五業”——鴨業、鵝業、米業、漁業和林業。高郵鴨是我國三大名鴨之一,高郵鴨蛋制品獲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稱號。儀征市重點發展經濟林茶果、食草畜禽,其中茶葉種植面積超過4萬畝。邗江等郊區域突出沿江開發,大力發展江鮮水產和無公害蔬菜。
3.堅持創新抓推廣,大力提高特色農業競爭力
揚州市政府在發展高效特色農業進程中,堅持實施農業“三品三創”工程。以品種創新為基礎,品質創優為保證,品牌創響為帶動。下大力培育特色農業,壯大規模提高農業競爭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揚州市農業科技優勢,實行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以揚州大學、省家禽所、市農科院等農業科技院校的科研優勢為依托,加強資源整合和技術集成,加大了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示范及推廣力度。先后承擔了省以上各類農業科技計劃項目近500項,獲得省以上科技進步獎63項,引進、示范、推廣農林新品種60多個,成功選育了豐優香占、揚麥系列、揚州鵝等一大批優質農業新品種,全市農業優良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覆蓋率以達70%和80%。形成了一批以“高郵鴨優質農產品牌”、“雙兔”、“饞神”馳名商標,“紅太陽”等省著名商標的一系列優質、高效、特色的農業產品,把特色農產品生產優勢逐步轉化為農民的增收優勢,在發展中提高了揚州市特色農業產品在市場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4.建設園區抓集聚,特色產業化龍頭規模不斷壯大
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科技入園、新機制運行”的原則,通過園區建設集中發展了具有明顯特色的農產品。揚州市政府在發展特色農業實踐中,從市場發展、產出效益和提高競爭力的要求,著力推動由小規模粗放經營向大規模集約經營轉變,由低層次、低品位向高層次、高品位轉變,由一般粗加工向精加工轉變。而要做到以上這幾個轉變,關鍵是要抓好特色農業發展鏈條中龍頭企業的培植。以龍頭企業帶動特色農業規模的不斷壯大,并形成特色農業產業化。
為此,揚州市政府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開發主體多元化途徑,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目前,全市核心區面積在500畝以上的各級農業園區以有64個,其中,市級以上的16個。在重點推進寶應湖有機農業開發區、高郵鴨產業園、江都萬畝花木園、邗江萬畝無公害蔬菜產業園、儀征經濟林果示范園等現代農業并具有特色的園區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培育和發展農業市場競爭主體,以加大制度創新和市場開拓力度,做大做強特色農業龍頭企業。全市已形成圍繞發展優質、高效、特色農業資源與品種的加工流通企業300多個,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7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近300個。其中,高郵鴨集團、寶應荷仙集團為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另外有14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和40家
市級龍頭企業。
5.面向市場抓質量,特色農業標準化體系日臻完善
實行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優質化是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需要,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特色農業產品較之一般農產品雖然在市場上有相當的市場需求,但質量問題仍然是制約特色農業產品擴大市場占有份額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此,揚州市政府從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堅持把特色農產品質量建設作為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大力組織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推進新階段“菜籃子”工程建設,先后建立健全了農產品質量組織管理、標準管理、監督檢測和產品認證認定體系,成立了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建立了農業標準化聯席會議制度。全市組織制定市級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50項,建設羅氏沼蝦等市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9個,建設無公害農產品基地330萬畝,形成無公害特色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近400個。特色農業發展相關的標準化體系,保證了產品質量上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從生產制度標準上,為特色農業產品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撐。
6.引進“三資”抓投入,促進特色農業向創匯農業發展
揚州市政府在發展特色農業上借鑒工業招商引資經驗,以揚州已發展形成的特色農業優質資源條件和品牌在市場中的影響力,通過“建臺”、“搭臺”、“借臺”等措施,構建“三資”降落農業的平臺,強勢推進農業利用“三資”的規模和水平。2005年全市新增農業項目506個,引進外資5760萬美元,民資和工商資本19.8億元落戶農業。全市建設了一批以特色農業為標志的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發展了高郵鴨蛋、揚州鵝系列、花木、揚州包子、觀賞金魚等具有比較優勢和潛力的新興出口創匯企業,農產品出口總額逐年增長,在“十五”期間,年均增長30%以上。特色農業由內需到走出國門跨進國際市場,為特色農業產品發展擴大了市場空間,也使特色農業產品為農民開辟了一個增收的渠道。
二、揚州發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的經驗
揚州市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的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是四個堅持:
1.堅持政府引導、農民自愿
在發展高效特色農業過程中,各級政府積極做好宣傳發動、組織協調和服務指導等工作,以政府為引導,農民為主體,確定發展特色農產晶和形成主導產業,不搞行政命令和強迫攤派指標。具體措施是在發展主體上,市政府提出:“把產業發展落實到鄉,工作重心下沉到村,增收效益惠及到戶”。發動農民自己確立發展什么特色農產品,培養農民“自主、自立、自我創業”的精神。充分調動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積極性和主動性。政府在農民主體參與特色農業發展中,不斷地發現典型進行宣傳,擴大示范效應。并在政策引導上整合資金,集中投向、重點支持蔬菜設施栽培、種草養鵝規模養殖小區建設、丘陵山區茶葉基地開發,特色水產養殖規模基地建設。通過政策扶持資金引導,吸引信貸資金、社會資本和“三資”投資特色農業,多渠道、多形式解決特色農業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力求做大做強高效特色農業規模。
2.堅持因地制宜、差別發展
根據各縣(市)區各自自然資源、區位條件和比較優勢,按照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要求,在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的產業與發展品種上,強調突出各縣(市)區的自身優勢和特點,突出效益目標,與國家、省、市有關發展規劃相銜接,以此確定、培育特色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以此形成了目前揚州市各縣(市)區相互各有特色、區域產業集群和特色農業經濟板塊。在全市已建成50個特色鄉鎮,“一村一品”專業特色比例達50%以上。
3.堅持科學規劃、集約發展
如何提高特色農產品在市場上競爭力和獲得更大效益,關鍵是形成一定規模。為此,揚州市政府在特色農業發展初期就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在具體措施上,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連片集中、形成規模的指導思想,注重引導大力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優勢農業產業基地,重視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新型鄉鎮特色企業集群,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程度較高,產業功能完善、布局相對集中的現代高效特色農業集群。
4.堅持注重實效、持續發展
在發展特色農業中,揚州市政府堅持從實際出發,講究實效,把發展高效特色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整個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發展形式上可以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可以是“一村一品”,也可以是“多村一品”。既鼓勵農民個人發展,也引導農民走聯合經營發展。不從領導政績上去考評,關鍵在于農民是否增收,特色產業能否在市場中持續發展。
三、揚州市發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的幾點啟示
如何實現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根本轉變,切實把現代農業做大、做強,從揚州市發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過程中,我們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1.創新理念,在現代農業發展思路上求突破
要立足本地區農業全局上思考和謀劃農業的發展,用現代工業理念和現代市場濟濟理念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生態化“三化”并舉,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升級轉型,建立競爭力強、效益高、可持續發展的現代高效特色農業體系。
2.創新組織在提高特色農業組織化程度上求突破
要在大力發展以規模大、檔次高、特色明顯、帶動力強的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為載體的基礎上,大力扶持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水平。引導建立特色農產品的專業經濟人或專業銷售體系,加強本地域特色農產品推廣和宣傳。加快發展連鎖經營、直銷配送、拍賣交易等現代流通業態和新型營銷體系,培育和壯大包括特色農產品在內的批發市場。
3.創新機制,在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上求突破
創新特色農業投入機制,加大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商資本投資建設高效特色農業,不斷增加特色農業投入。大力引進、培育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力求在發展中使特色農業產品加工和出口創匯上有重大突破,為新農村建設奠定產業支撐。
4.創新科技,在特色農業科技帶動上求突破
特色農業產品如同普通農作物產品一樣,沒有較高的技術含量,是不可能有長久優勢存在的,也不會有更寬廣的市場。只有依靠科技力量,才能繼續保持住特色農業產品的品種優勢和市場優勢,才能最終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組織實施農民教育“陽光工程”,“百萬中專生培訓計劃”和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加大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力度,把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與技術推廣有機結合,為高效特色農業發展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實用人才。
5.創新經營,在特色農產品的品牌上求突破
在特色農產品發展上,品種是基礎,品質是保障,品牌是目標。目前許多農產品雖然已經形成地域特色和品種特色,但由于生產、加工分散,許多特色農產晶沒有自己獨立的品牌,或者有品牌,但在市場上不夠響亮,不能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和回應。大力培育名牌特色農產品,樹立品牌形象、發揮品牌效應,推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的發展。使特色農產品能創造出更好的效益,使農民能夠得到更多的增收實惠。
6.轉變職能,在社會化服務上求突破
發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離不開全面的、及時的、高質量、高效率的服務。在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發展中,要進一步加強對高效特色農業技術服務,特別是加快對鄉鎮農技服務體系改革,通過與先進地區在人才、品種、技術、市場、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和培養一批高效特色農業技術人才。要加強各種農資服務水平,積極開展種子、農藥、肥料、飼料、農用機具器械等農資連鎖經營。進一步完善特色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服務功能,完善鮮活農產品的“綠色通道”,確保農民產得出、銷得掉、效益高。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大農業結構調整進程中,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定位、發展目標和發展思路已日益清晰,在發展思路上就是要堅持“以工帶農、以工投農、以工改農”,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用工業資本投資農業,用工業要素改造農業。通過“規模化”來發展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勞動密集、效益密集的現代高效特色農業。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促進現有特色農業產業板塊的增大;擴大加工規模培育龍頭企業;擴大服務規模打造產業鏈,讓農民分享每個環節的利潤,進一步釋放農業內部增收的潛力。
責任編輯:浩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