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涵是: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是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形成全民族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途徑和方法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B0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7)08/09-0032-05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在論述“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的時候,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重大課題和戰略任務。認真研究這一重大課題,對于加強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和諧社會建設,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極其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其基本內涵
價值是一個關系范疇,它是指客體對主體的意義,表示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人們作為主體對客體價值的評價和認識就是人的價值觀。價值觀的總體理論被稱為價值觀體系或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
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創造和實現價值的過程中形成的。社會主義,無論從社會理想、社會運動還是現實社會制度來說,都表征著一種與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自由解放息息相關的價值訴求,是一種有別于資本主義的價值選擇,有著自己獨特的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之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大廈的基石,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它既包含著理想性的價值訴求,又體現著現實性的價值要求;既有感召人們不斷遞升的先進性價值理念,又有大多數人可以接受并實踐的廣泛性價值體現。它是現實性和理想性的有機統一整體。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是從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豐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煉和概括出來的精華,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刻內涵的科學揭示。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已經從制度層面深入到價值層面,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首先,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是關于工人階級、勞動人民和全人類解放的科學,是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的科學。馬克思主義是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馬克思主義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也提供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僅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解決現實生活中各種矛盾提供了科學的方法。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只有正確運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才有強大生命力。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這些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理想是基于現實又超越現實的希望和愿景,寄托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奮勇前進的精神動力。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保證全體人民在政治上、道義上、精神上團結一致,凝聚智慧和力量,克服困難,創造未來的強大精神紐帶和動力。理想決定行動,共同的理想決定共同的行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最根本、最現實的理想就集中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中。建設一個經濟富強、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是我們的共同理想。只有形成共同的理想,才能更好地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才能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和諧方能團結,而團結就是力量。同時,每一個社會成員只有把自己的理想與共同理想統一起來,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是我們民族賴以存在、發展的情感紐帶與精神支柱。它激勵我們成就了驚天動地的偉業。從一定意義上講,民族精神的力量比物質力量還要強大。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既是一種崇高的道德情感,也是一項重要的政治原則和價值規范。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同社會主義是緊密結合的。高揚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動員全民族的力量,為振興中華而奮斗。在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我們形成了與以往時代鮮明不同的時代精神,而改革、創新則是這一時代精神的核心。改革是當今時代最重要的主題,改革強調與時俱進,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新是當今時代的本質特征,創新強調開拓創造。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全民族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與時俱進的改革和創新,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重要的品格。只有堅持改革創新,才能沖破一切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破除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讓一切創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競相迸發、充分涌流。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深熔鑄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使中華民族能夠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四,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胡錦濤同志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里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明確了我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基本價值取向、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是對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全面系統、準確通俗的總結,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
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和主導,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就會迷失方向。只有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意義,才能保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
首先,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要求。社會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一定的社會系統得以運轉、一定的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精神依托。舊社會的解體往往以核心價值體系的崩潰為先聲,新社會的誕生往往以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為先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也往往以核心價值體系的確立和完善為支撐。在中國的封建社會里,以“三綱五常”為主要內容的核心價值體系,從精神、觀念層面維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秩序。在西方國家,資產階級在反封建斗爭中以“自由、平等、博愛”為思想武器贏得了勝利,卻在發展資本主義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為實質內容的核心價值體系。沒有金錢至上的財富觀,沒有對享樂、消費的無限貪欲,沒有在這種財富觀和貪欲驅動下的“個人奮斗”,資本主義就不可能得到發展。西方國家公開標榜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掩蓋不了資本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消極和沒落。
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和弘揚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繼承和發揚全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文明的先進成果,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觀念深入人心。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改革開放使人們的思想和民族精神獲得新的解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成為時代潮流。但是,也必須看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關系日趨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社會思想空前活躍,人們在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上日益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一方面,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推動下,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馬克思主義在創新中不斷發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逐步形成,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積極、健康、進步的主流在發展;另一方面,在各種因素影響下,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也有所滋長,封建主義殘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識沉渣泛起,國外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觀念也乘機而入,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蕩十分突出。特別要看到,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和較量還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甚至是非常尖銳的。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將長期面對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特別是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傳播其意識形態、進行文化擴張和思想滲透的壓力。而我國社會正在經歷著極為深刻的社會轉型和變革,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不僅在經濟、政治領域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也使思想文化領域產生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如果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整個社會主義建設就會迷失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黨的行動指南,是我們國家的主心骨,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決定》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
第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促使全民族形成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代表的是全社會所追求的主流價值,它提供了和諧社會建設所需要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在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下,取得全社會廣泛而深刻的價值認同,可以促使人們超越民族、血緣、語言、習慣、地域等方面的差異,消除彼此之間的分歧和隔閡。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不斷增強社會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奮斗。
第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促進全民族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促進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定必不可少的精神紐帶。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多元而又統一的民族。千百年來,歷經滄桑,形成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在長期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不斷豐富著民族精神,并建立了一個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在此基礎上,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一步把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相融合,將為全民族團結一致、和睦相處提供更為牢固的精神紐帶,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
三、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途徑和方法
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按照《決定》提供的總體思路進行。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聚力量、激發活力。當前,特別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
首先,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社會思潮是一定社會群體對某些事物大體一致的共同意見,它決定和影響著社會輿論的性質和走向。當今社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出現,社會思潮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廣泛蔓延和流行。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是當今世界三大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當代中國有代表性的社會思潮有:愚昧迷信、偽科學思潮;經濟私有化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保守主義思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殖民文化思潮;民族分裂主義思潮;拜金主義思潮;利己主義思潮。這些思潮的特點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潮來潮去,相互變動,國外思潮向國內思潮不斷轉化,沉渣泛起,反復出現,思想侵蝕,潛移默化。
社會思潮的存在是一種客觀事實,并且都有其存在的客觀理由和根據,這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有用唯物辯證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當代中國社會的各種思潮,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各種社會思潮,才能有助于我們了解社情民意;有助于調節社會矛盾;有助于提高人們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有助于抵制落后、腐朽思想的侵蝕;有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諧文化。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各種社會思潮,必須堅持原則,區別對待。所謂堅持原則,就是胡錦濤同志所指出的:“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里,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么、反對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須旗幟鮮明”,不能有半點含糊。所謂區別對待,就是對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非社會主義和反社會主義應當有所區別。我們抵制、批判的主要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前者大多是認識問題,教育問題,要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去加以解決。就是對于前者的抵制和批判也不只是簡單地說個“不”就算完結,而是要給以科學的具體的分析,指出其錯誤的實質和產生根源,并從反面中吸取其錯誤的教訓,用以告誡自己。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各種社會思潮,必須把握正確的思想輿論導向和規范。一方面,要把握正確的思想輿論導向。在現代社會,新聞輿論媒體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影響國家發展、社會輿論和群眾情緒的重要因素。能否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關系人心向背、事業興衰和黨的執政地位,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順利進行。特別是在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人們思想空前活躍、信息傳播途徑日益多樣化的新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積極宣傳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心聲,通達社情民意,疏導公眾情緒,努力營造顧全大局、珍視團結、維護穩定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的規范作用。由于社會輿論具有大眾化、普遍化和無孔不入的特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十分重視發揮社會輿論的這種規范、制約和影響作用,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堅持從基本規范抓起,鼓勵人們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價值認同實踐體現到日常生活、社會交往之中,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中,增強價值認同,養成良好習慣,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各種社會思潮,必須始終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入研究和分析當今各種社會思潮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共同理想,既注意政治方向的辨別,又注意理論正誤的分析。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此基礎上加強對社會思潮的正確引導,不斷增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對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的引導作用。
其次,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我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和就業方式等日益多樣化,人們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文化生活也日趨多樣化。應該認識到這種多樣化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必須承認多樣化,推動多樣化,發展多樣化。這種多樣化總體上是積極的、進步的,它增強了人們的自主意識和創造積極性,使人們有了更多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空間,為促進社會創造活力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充實社會主義主流文化提供了養分。
當今社會文化多元,我們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始終堅持正確導向,宣傳科學真理,普及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助長社會正氣,這是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撐和文化條件。
鞏固和發展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是百年大計,也是眼前十分緊迫的工作。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使人們的思想行為避免陷于混亂和沖突的同時,也要承認差異,尊重個性,包容多樣。只有尊重個性并包容個性的差異,各類文化主體才能得到維護和發展。
最后,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由于人們價值取向具有內容的多元化特征,然而,社會并不能容忍人們價值取向無休止任意泛濫。因此,人們的價值導向應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增進思想共識。把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引領全社會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努力。我們要團結并引領不同階層、不同認識水平的人們共同前進。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這無疑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具體途徑。
總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是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又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需要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加強對這一課題的研究,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識,使這項歷史性、戰略性任務貫穿和落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歷史進程中。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