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信市場改革以來,壟斷逐漸被打破,帶給行業和社會公眾更多的福利。但是我國目前所采取的價格管制方式卻存在一些問題,導致了電信市場的過度競爭。本文從電信市場存在的問題出發,探討價格管制機制的調整,從而增加電信市場的有效競爭性。
隨著技術的進步,世界各國的電信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電信行業是我國最早實行政府管制體制改革的基礎設施產業,致力于打破電信業的壟斷,引入競爭機制。2002年5月,中國電信業固話業務的原有壟斷格局被打破。中國電信分拆重組為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鐵通、中國衛星通信6家電信公司。為了在電信市場上建立有效的競爭機制,在2005年信息產業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聯合出臺《關于調整部分電信業務資費管理方式的通知》,本文首先分析建立有效競爭的重要性,進而指出價格管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導致過度競爭的存在,在此基礎上給出一些建議。
一、建立電信市場有效競爭機制的重要性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1890年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馬歇爾沖突”,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也于1940年在《有效競爭的概念》一文中明確定義了有效競爭,將規模經濟和競爭活力二者有效地協調,從而形成一種有利于長期均衡的競爭格局。我國有些經濟學家把有效競爭定義為通過市場競爭,達到資源優化配置,提高運營效率,促進電信業繁榮和發展,改善服務和通信質量,從而使用戶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達不到這個目標的就是無效競爭,背離這個目標的就是有害競爭。現在通常講的有效競爭,并不是從競爭的目標來說的,而是從競爭的環境和格局來說的,也就是應當營造一個怎樣的競爭環境和競爭格局,才能是競爭成為有效競爭。
電信業是一個自然壟斷性很強的行業,其規模經濟明顯,初期投入很大,且多為沉淀成本,而運行的可變成本相對較低,行業退出不容易,容易出現行業過度競爭。電信行業的過度競爭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價格戰。新進入運營商大量的基礎設施網絡必須要相當多的用戶來消費,由于受到人口密度和收入水平的限制,新的運營商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只有通過不斷的降價來爭奪用戶、擴大市場份額,于是引發一輪又一輪的價格大戰。這樣將影響股東利益和用戶利益,從而引發投資者信心不足和用戶對行業的發展預期,影響行業健康發展。二是行業內的兼并重組。由于過度競爭影響各運營商之間的利益,為了減少競爭對手,運營商之間就會出現相互并購或合謀,以減少競爭對手。這樣將造成重復建設,浪費資源。基于以上的情況,建立電信市場有效競爭的機制就非常重要,既能使用戶得到利益,也能節約資源,減少電信企業的成本。
二、我國電信價格管制存在的問題
第一,2005年信息產業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聯合出臺《關于調整部分電信業務資費管理方式的通知》,宣布將放開電信業務的定價權、其中國內長途電話通話費、國際長途電話及臺港澳地區電話通話費、移動電話國內漫游通話費和固定電話本地網營業區間通話費由原來的政府定價改為價格上限管理。價格上限標準暫按現行資費標準執行。但是我國的價格管制仍未能形成有效的監管和執行,導致電信市場很難形成有效競爭。合理的價格管制是開展電信競爭的前提,管制政策影響市場行為,進而影響市場結構和市場效果。我國目前一些主要的電信業務市場,包括固定本地電話市場、移動電話市場等都沒有達到有效競爭,因此當前我國最緊迫的任務是進行管制的治理,即如何保證管制機構能夠制定出好的管制政策,并使其得到有效執行。
第二,價格上限管制給予了企業自主定價的權利,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導致過度競爭的出現。回顧我國移動通信市場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四次大范圍、大規模、大幅度的降價行為。這四次大規模降價的表面原因是新競爭對手的加入或新技術、新業務的引進,其隱藏在表面現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市場供給在短期內的突然增加和國家對電信價格管制的放松。結果導致各企業相繼降低價格,從而也就引發了新一輪的價格戰。
這種價格戰是否是惡性的價格戰或過度的競爭,本文將從電信企業的單位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來進行分析。根據近幾年來移動通信的ARPU(平均每月每用戶收入)值和MOU(平均每月每用戶通話分鐘數)值,直接計算出相應的單位平均價格(姜正新、程先鋒,2005)。1999年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ARPU值分別為299元和166元,逐年下降到2003年的102元和57元,都大約降低了2/3。同期MOU值的下降并不嚴重,1999年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MOU值分別為356分鐘和200分鐘,到2003年分別為240分鐘和174分鐘,降低了不到1/3。可見,ARPU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資費的下降。根據ARPU值和MOU值,1999年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平均通話費都約為0.82元,逐年下降,直到2003年它們的平均單位通話費分別約為0.43元/分鐘和0.33元/分鐘,降了50%之多,中國聯通的平均單位通話費低于中國移動20%以上。2004年中國移動的ARPU值又比2003年降低約27%,盡管MOU值不降反升,但平均單位通話費又創新低,約0.29元/分鐘。
根據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實際通信收入和利潤等相關數據測算,中國移動的單位平均成本從2000年的0.57元/分鐘一直逐年降到2003年的0.26元/分鐘和2004年的0.20元/分鐘。中國聯通移動通信業務的單位平均成本也在逐年下降。到2003年約為0.29元/分鐘和2004年約為0.24元/分鐘。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平均邊際成本也在逐年下降,2004年約為0.10元/分鐘。到現在,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通話費更是降到0.10元/分鐘以下,消費者雖然獲得了價格上的實惠,可電信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并不兌現他們的很多服務承諾。
以上的數據表明,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通話費已經或者正要降到平均成本以下,目前的惡性價格戰已初見雛形。
三、建立有效競爭市場的途徑
(一)改變政府管制的方法
目前政府價格管制主要是上限管制,由于我過電信市場已經處于競爭狀態,上限管制的作用已經無法體現出來。但是,激烈的競爭已經阻礙了電信行業的有效競爭。中國電信企業的規模有著明顯的差別,如果只進行上限管制而沒有對最低資費的調整,一些小型的電信企業可能就無法存活,或者一些想進入市場的競爭者面對著高高的壁壘無能為力。那些在位的大企業為了保持其壟斷地位的持久性,會極力地以低價排擠成本較高的小企業和提高壁壘來阻止潛在的進入者。所以對于管制也應該制定價格的下限,下限不是為了保護電信行業的壟斷利益,而是要培養弱小企業和降低外部企業的進入壁壘,從而保證電信市場競爭的充分和有效性。
(二)注意管制價格的及時調整
根據電信市場競爭狀況的變化及時調整價格管制政策,使企業對市場的需求變化能迅速做出反應。目前我國電信已經走出管制壟斷階段,政府需要密切關注各業務市場的發展狀況,定期進行市場競爭狀況評估,然后根據不同類型的業務采取不同的價格管制政策。
(三)價格上限管制給予了企業自主定價權,但應避免惡性競爭、交叉補貼等不正當的競爭,價格下降不能以降低服務標準為代價
問題的關鍵在于要不斷完善有效的市場競爭架構,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把電信企業變成真正合格的市場主體。
四、結束語
我國電信行業未來競爭將向著有序化和有效化的方向發展,但是這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漸進的過程中,政府仍然會對電信價格管制采取審慎的態度,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對價格管制的方式和監管行為將發生改變,其目的是鼓勵電信企業開展全方位的有效競爭,待時機成熟,國家將進一步放開電信行業的價格管制。
(作者單位:鄭州交通學院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