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宣傳思想工作者是“三貼近”的主體,必須進一步深化對“三貼近”重要意義的認識。用“三貼近”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轉變思維方式,做到思想上更加堅定自覺,工作上更加深入扎實,作風上更加樸實無華。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新世紀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宣傳思想戰線興起的一場全新的變革。它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加強執政黨的黨風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至關重要。但是,當前在一些地方特別是基層,按照“三貼近”的要求,還有相當一部分宣傳政工干部,須在思想觀念中破除“八個意識”。
一、唯上意識。有的宣傳政工干部喜歡把眼睛盯在上面,只樂于宣傳報道領導,鏡頭對準領導,版面留給領導,領導走到哪里,追到哪里。一季度請領導談新打算,二季度請領導談雙過半,三季度請領導談超規劃,四季度請領導談大翻番。為討得某些黨政領導的歡心,達到與領導套近乎、打成一片,對他們的宣傳報道往往夸大其辭,“摻水嚴重”。 有的干部為博得上級領導的信任和賞識,只求轟動效應,不求實際效果,不顧客觀實際和群眾的意愿,大搞“造景”工程,制造虛假政績。其實質是借人物報道之名行精神賄賂之實。而老百姓有苦有難,有冤有屈,可以不聞不問。難怪群眾說這種宣傳政工干部是“馬屁精”、“吹鼓手”。
二、急功近利意識。一些宣傳政工干部對基層實際把握不準,急功近利,以主觀意志代替客觀實際,忽視群眾基礎和物質條件,單純追求“立竿見影”效果,一心熱衷于創“品牌”,搞“單項冒尖”。有彩頭、見效快的工作積極干,打基礎、見效慢的工作應付著干,哪里的“地”好種就往哪里跑,哪里“熱鬧”就往哪里湊。有些地方,上級的會議、指示剛剛貫徹下來,表態、講話、文章就出來了,甚至剛過兩三天就報成果;有的干部只圖在上面能“掛號”、叫得響,整體利益考慮得很少;個別甚至隨意加大工作的提前量,事情未干,報道先行,工程、項目還在醞釀、安排之中,“成果”已見諸報端,他們常常把想的說成做的,把剛剛開始做的說成已經做完的報給上級,工作水分很大。往往是“前院報喜,后院起火”,單項冒尖的經驗還沒有寫出,整體工作的教訓卻要忙于查找。
三、花架子意識。有的宣傳政工干部擺脫不了運動式的工作方法,重表面、重形式,輕質量、輕效果, 喜歡搞“大呼隆”、“一窩蜂”、一哄而起、一哄而上,表面上看轟轟烈烈,實際上雷聲大、雨點小, 頭重腳輕,虎頭蛇尾。有些單位搞個活動,開個會,來人要多、場面要大、領導要全、新聞媒體都要上。領導講話、典型經驗、工作簡報、新聞報道等多多益善;有的凡見上面來了文件,馬上召開會議,不管其內容如何,有無必要,都要逐級開會動員,層層傳達學習,不分主次,不分重點,上下“一刀切”、“一鍋煮”,一人念大家聽,認認真真走過場;有的領導機關檢查工作特別青睞“造景工程”,喜歡“一招鮮”,搞花點子、花架子,把眼睛盯在“獎杯”和“轟動效應”上,不僅組織者勞累疲憊,更令基層單位難以招架。
四、名利意識。有的宣傳政工干部自認為素質、才能、資歷遠遠超過“款爺”,但收入微薄,心理失衡,于是唯錢是圖,傍大款,收賄賂,搞權錢交易。有的媒體記者常常打著報社、電臺、電視臺的招牌,到處拉廣告,或者是變著法子搞什么不留廣告痕跡的有償宣傳,纏著采訪對象,要別人拿錢;有的宣傳干部喜歡謀副業、搞創收,整日不務正業,一門心思地想自己賺錢。他們糾集幾個同伙,今天辦個新聞宣傳研討班,明天組織考察團;有的專從報刊上搜集“企業家”、“改革者”事跡,然后一個通知發出去:你的事跡被收到“企業家列傳”、“改革者的足跡”等大型出版物之中,請交編輯印刷費多少千元。還有的宣傳文化干部干脆為別人著書立傳,圖個名利雙收。
五、嫌貧愛富意識。有些宣傳干部嫌貧愛富,趨炎附勢,不和群眾交朋友,不與老百姓打成一片,卻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拉關系、搞私情交易的籌碼。一些地方的新聞媒體總是反復宣傳報道那些有“經濟實力”的單位,部分宣傳部門評選的文明單位也大多是“有錢”的單位;一些宣傳干部以搞活經濟為借口,打著扶持私營經濟發展的旗號,與當地的“大款”過從甚密,拉拉扯扯,稱兄道弟;一些宣傳戰線的領導干部為提高自身所謂的“知名度”,對歌星、影星、舞星趨之若鶩,大小慶典儀式有“星們”光臨助興,追求“名人效應”;有的對“星們”的演出,每場必到,為其鼓掌、喝彩、捧場,且競相與“星們”握手、拍照、上鏡頭;有的甚至利用職權,為“星們”偷稅漏稅說情包庇,慷國家之慨,鼓“星們”私囊。
六、漂浮意識。有的宣傳政工干部怕吃苦,圖享受,腿短手懶,作風漂浮,不愿深入到基層第一線,搞調查,摸實情,實行面對面的指導,而是背靠基層,長年蹲在機關里。了解情況,不分事情大小,動不動就伸手向下面要文字材料,熱衷于當“收發員”;有的即使下基層也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身入心不入”;對基層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不是動腦筋想辦法幫助解決,而是要么責令“自產自銷”,要么一轉手甩給上級了事;一些基層宣傳干部沾染了空談的壞毛病,往往是說得多、做得少,喊得兇、抓得松。一項任務下來,聲勢造得很大,但并無切實可行的措施,更不見具有開拓性、創造性的行動,而是“以會議落實會議,用文件落實文件,靠講話落實講話”,會一開,文一發,話一講,便算貫徹完畢,大功告成;有的只當“二傳手”,不當“主攻手”,照抄照轉,表面態度很堅決,實際貫徹沒著落;有的宣傳干部學習興趣不大,玩性甚濃,參與各種接待,熱衷扯拉“關系”,陪吃陪喝陪玩,以此為榮。
七、自滿意識。面對新世紀、新形勢、新任務,有的同志沿用過去的老辦法,也有的憑“想當然”辦事,做人的思想工作,缺乏針對性,沒有說服力,解決不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種種思想問題;有的宣傳干部滿足于“說說”,“寫寫”,憑經驗辦事,當“維持會長”,不去大膽創新;有的滿足于不出問題不鬧亂子,習慣于“一支筆、一張嘴、一本書”的灌輸式教育方式,說那些正確而無味、無人聽的話,寫那些群眾看不懂的大文章;有的“夜郎自大”,盲目樂觀,送上門的經驗不學,現成的好做法不去借鑒,“閉門鎖國”,當“井中之蛙”,成天陷于自我陶醉的“泥坑”。有的文藝工作者孤芳自賞,小樓一統,不愿、不想、不敢深入生活,滿足于閉門造車,憑空想象,無病呻吟,把自己隔絕于火熱的社會生活和大眾之外;有的宣傳政工干部對上級指示,滿足于向下傳了、向下講了、向下灌了,把自己當成“傳聲筒”、“留聲機”, 做“半篇文章”、搞“半截子工程”,缺乏一沉到底、一抓到底、創造性地貫徹落實的工作作風。
八、畏難意識。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環境空前開放,工作對象的思想十分活躍,利益矛盾日益尖銳,宣傳思想工作的難度加大。對此,相當一批基層宣傳政工干部因文化素質偏低, 觀念滯后,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難以適應,“老的方法不管用,新的方法不會用”,精神不振,疲疲塌塌,撥撥動動;想不明白、說不明白、干不明白;宣傳工作大多還停留在黑板抄抄,標語貼貼,口號講講的層面上。
凡此種種,嚴重違背了“三貼近”的原則和要求,影響了“三貼近”的深入實施,對于宣傳思想工作的深化和拓展創新,危害不小。廣大宣傳思想工作者是“三貼近”的主體,必須進一步深化對“三貼近”重要意義的認識,用“三貼近”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轉變思維方式,做到思想上更加堅定自覺,工作上更加深入扎實,作風上更加樸實無華。黨的各級宣傳部門也必須毫不動搖地把“三貼近”貫穿宣傳思想工作的始終,大力倡導“三貼近”,積極鼓勵“三貼近”,努力實踐“三貼近”,在全國形成一個有利于踐行“三貼近”的濃厚氛圍,使“三貼近”在宣傳思想戰線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