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許多軍閥和政要都信奉迷信,他們在政治、軍事、生活中遇到重大事件時,常常借助測風水、測八字、卜卦等迷信活動,然后再做出決策。蔣介石一生依托神鬼風水之說決定行止,可謂民國政要迷信之魁。本期“決策舊聞”登錄的蔣介石的幾則迷信故事,既可供讀者了解蔣介石精神世界的一個側面,同時亦可警醒國人迷信活動的荒誕與虛妄。
秘密選墓地
中國封建社會的帝王,生前極端奢侈,死后也要奢葬,而且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選擇自己的墓地。蔣介石雖自己標榜革命,然在繼封建帝王之衣缽上,毫不遜色。1946年,蔣介石以抗戰英雄之態還都南京后,就開始著意選擇自己的墓地了。他秘密請來了雪竇寺長老太虛,向太虛說明自己意圖。當太虛聽了蔣介石的想法后,便在中山陵與明孝陵之間為其尋龍穴。
明孝陵位于六朝故都金陵的東郊紫金山南麓的梅花山北,梅花山因廣植梅花而得名,因三國吳大帝孫權葬于此,故此山又名“孫陵崗”。
明孝陵建于1381年。陵墓全為巨磚筑成,下有石雕須彌座,宛如一座大城門樓。門前為石橋,24尊巨大石獸,8尊石雕翁仲排列兩端。明太祖之墓為石塊砌成的護墻所圍,石墻高丈余。陵墓既有皇家陵寢的威武渾壯,又與山水景色融為一體,人若至此,有入仙境之感。
在明孝陵的東鄰,為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陵寢。
在紫金山上靈谷寺后,還有譚延之墓。譚乃光緒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清政府預備立憲期間,譚被推為湖南諮議局議長。
雪竇寺長老太虛法師在紫金山山前山后看了一遍,最后選中了中山陵同明孝陵之間的一處,這地方雖在紫金山的半山腰,仍可瞰視南京全景。太虛法師看定后,蔣介石便把太虛法師讓于密室,坐定之后,太虛拿出了所畫之墓圖。蔣介石說:“法師請明言。”
太虛說:“地理之秘訣,東漢時說形勢,西漢時說星辰,今人只知說勢,其次說星與形。蓋以山川古今不改,吾人所見不同,發現山川之秘,如狐首青鳥。以形勢查性情,以性情查生氣,此為《葬經》之說。以地下山形,合上上星象,以人間庶物,伏山川變形,逐類推求,隨形模樣,皆格物以明理,參悟萬山性情,總歸一貫機竅……”太虛法師說了番《葬經》、《陰宅》的形勢星辰之說后,便轉入了正題。蔣介石雖然聽得似懂非懂,可還聽得很認真。太虛繼續說道:“吾觀梅花山,其龍穴在中山陵與明孝陵間,凡貴地,必有龍穴,選貴地必先選龍穴,龍短者多為山腳漏落,局又窒塞,決無大貴。《地理》書云:明朝不如暗拱,蓋百里之來龍有百里之局勢,千里之來龍有千里之局勢,各隨龍穴的力量,因有暗拱。紫金山梅花山峰環暗拱,叢山重疊,三峰對中,兩峰對空,乃坐下真龍之勢。各山勢大小遠近相趁,虎踞龍盤,左輔右弼有天門地戶,其前后天弧天角,謂之金吾執法。其天關地軸,拱衛紫垣。實在是個萬里難尋的好穴處。”
蔣介石聽了,大喜。太虛法師又說:“我今已說破天機,龍穴已動,公當在中山陵、明孝陵間蓋一亭,謂之‘正氣亭’,可將龍鎮住。待公萬年之后于此安然,雖不能保蔣家江山萬世,也使你蔣家福壽綿長。”
蔣介石聽了更喜。數日后,蔣以尋覽鐘山名勝為由,扶杖登山,自紫霞洞西爬上層崗,遠眺天闕,見太虛所示之處,山川之勝,林壑之美,他處無法相比。又見此處既高于明孝陵,又低于中山陵。東為紫霞洞,西為獨龍崗寶球峰,下為“忠烈塔”——即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塔,四周環境幽雅,悅人心目,遂令下屬就巖下開石筑亭,名為以壯觀瞻,實為按太虛所囑。
時因抗戰結束僅一載,國內經濟甚為困難,中山陵陵園管理委員會拿不出修亭之款,后由美、英的一些華僑捐款,亭子方始動工。
亭子圖紙由基泰工程公司設計,共繪制了3種式樣。蔣介石要太虛法師選定。太虛選定了其中之一。此亭為方形,重檐飛角,頂覆琉璃瓦,畫梁彩棟。式樣選定之后,便動工修建。其亭以蘇州花崗石為底座,鋼筋混凝土結構,富麗莊嚴。是年秋,工程告竣。蔣介石看了,很是高興,命名為“正氣亭”,并親筆題寫亭名。這3個字用錙金陰刻于亭正面橫眉上。兩旁抱柱聯亦為蔣介石親筆所寫。為藍底、黃邊、金字。聯文為:“浩氣遠聯忠烈塔,紫霞籠罩寶珠峰。”落款為:“蔣中正”。亭后砌有花崗石擋土墻,墻中央豎有碑刻,碑文是由孫科撰寫的“正氣亭記”。
葫蘆島問卦
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發動了內戰。然而戰局不以他的意愿轉移。
1946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為120萬人,蔣之軍隊為430萬人。而到了1947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增長為195萬人,正規軍為百余萬人;蔣介石之軍隊降為370萬人,正規軍降為150萬人。旅的番號為248個旅,但機動作戰兵力只有40個旅。
1947年6月30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中央政治會議聯席會議,通過加強對中共作戰軍事力量并下了“討伐令”。
而這天,劉伯承、鄧小平之晉冀魯豫解放軍10余個縱隊自魯西南渡過黃河,南下大別山,進入外線作戰。也就是從這天起,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范圍內轉入戰略反攻。而這時中共仍采取以集中優勢兵力,不失時機地殲滅蔣的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
7月1日,蔣介石在北平主持軍事會議。4日,蔣親自主持國務會議,通過實施全國總動員案,同時說明,為“拯救”解放區人民,鞏固國家統一,消滅中共,按期實施憲政,必須全國總動員。5日,蔣發布“剿共戡亂令”。
劉、鄧大軍渡過黃河后,蔣介石以為劉、鄧大軍必于黃河北岸“立足不定,被迫流竄”,因此不去理會,而仍重點進攻山東。劉、鄧大軍便乘機向魯南菏澤、鄆城、金鄉、鉅野、定陶、曹縣等地之敵發動進攻,于7月一個月中,連殲蔣之整編55、32、66、70、63各師,共9個旅,5.6萬余人。俘獲整編66師師長宋瑞河、70師師長陳頤鼎和55師副師長理亞明等。
8月23日,陳賡、謝富治兵團(晉冀豫野戰軍一部),由山西省南部渡過黃河,挺進豫西,與劉、鄧大軍相呼應,對蔣之隴海線軍隊展開攻擊。10月13日,殲武庭麟整編15師兩個旅、整編76師一個旅,共3.1萬人,打斷蔣軍潼關至洛陽之聯系。11月下旬,殲整編15師殘部,活捉師長武庭麟。并殲敵大量保安團,共1.2萬余人,建立了豫西40余個縣的解放區。
面對戰局,蔣介石于1948年春,將全面防御轉變為分區防御,在全國設立20個綏靖區。其中戰略要地和主要交通線為重點地區。對此,蔣稱之為“總體戰”。
同年8月初,蔣介石在南京召開了軍事會議,他采納了杜聿明的建議,決定建立“機動兵團”,于戰略要地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決戰,以扭轉戰局。蔣將此重任交由杜聿明執行。會議還決定放棄東北,放棄沈陽。
同年9月初,毛澤東指揮和發動了遼沈戰役。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制定的關于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于9月12日集中6個步兵縱隊和1個炮兵縱隊,向北寧路錦榆段出擊,至10月1日,相繼殲滅了綏中、興城、義縣等國民黨守軍,占領塔山、高橋等錦北屏障,完成了對錦州的包圍。9月30日,蔣飛抵北平,親自指揮遼沈戰役。蔣與傅作義講話時說:“革命發生了困難,幾年后,美蘇必戰……美國勝利,我們也勝利。”
蔣的講話使將領們很泄氣,都認為蔣已毫無信心,想靠美國人僥幸獲勝,仗還有什么打頭?
10月2日,蔣乘機飛到沈陽召開軍事會議,動員沈陽高級將領全力援助錦州。蔣意在放棄沈陽,打算經錦州撤出東北主力軍。但此時衛立煌則主張堅持固守沈陽,由關內派援軍到東北,與遼西會師,再北上接出長春鄭洞國部,然后集中力量援錦。但蔣不采納,而沈陽地區的國民黨軍11個師和3個騎兵旅組成由廖耀湘指揮的“西進兵團”,并派顧祝同到沈陽監督執行。但衛始終拖延,未及時派沈陽主力軍援錦,更拒絕放棄沈陽。
如果衛及早聽蔣之命派主力援錦,無疑會增加遼西的軍力,對東北解放軍解放錦州是很不利的。
10月3日,毛澤東電令東北解放軍急攻錦州,并全殲援錦之敵。
10月6日,蔣介石親到葫蘆島坐鎮指揮,蔣又決定調華北、山東部隊9個師,組成東進兵團,并令侯鏡如任總指揮,增援錦州。
侯鏡如原名心朗,河南永城人。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軍第三十師參謀長、旅長,授陸軍少將。抗戰爆發后歷任第九十二軍師長、副軍長、軍長。抗戰勝利后任北平警備司令,1948年任第十七兵團司令官,授陸軍中將。
由于戰局對蔣越來越不利,蔣的心情很不好。10月6日,蔣在華北督戰主任羅奇等人陪同下,到外面散心。
羅奇字振西,廣西容縣人。時任北平警備總司令,頗得蔣的賞識。
蔣在羅奇等陪同下于街頭散步時,見街心有個擺卦攤的算命先生。蔣心一動,想借卦消愁。遂對羅奇說:“讓這算命的算一卦。”
羅奇心領神會,遂叫算命先生給蔣算命。但蔣是從不把自己生辰“八字”給外人的,自然也不給算命先生。蔣仍叫問卦,算命先生只好讓蔣抽簽,蔣遂吹吹手抽了一簽,結果是個下下簽。簽語有“猴落平川遭劫難,背水負重萬事休”之語。蔣看后甚為不悅,遂讓算命先生解釋簽語。算命先生說:“凡姓侯的,你不能用,用了兇多吉少。”
蔣剛剛用了侯鏡如,聽了算命先生的話,不由得面如白紙,一言不發,扭身便走。羅奇一旁說:“算命先生信口開河,信不得。”
蔣沒說話,只是搖頭。
戰局的結果讓蔣意頹神傷。從10月10日至15日,侯鏡如率領的“東進兵團”每天以3至5個師的兵力,輪番向塔山陣地的阻援部隊進行猛烈襲擊,企圖突破塔山,北上支援錦州。而我東北野戰軍阻援部隊依托陣地與國民黨“東進兵團”激戰6日,給國民黨軍以重大殺傷,始終堅守陣地。東北野戰軍塔山阻擊戰的成功,對保障主力部隊攻取錦州起了重要作用。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發起了總攻,第二天即攻克錦州。此役,東北野戰軍殲滅國民黨軍10萬余人,解放了錦州,隔斷了東北、華北國民黨軍的聯系,封鎖了東北國民黨軍的陸上逃路,為實現中央軍委就地殲滅國民黨軍的戰略意圖創造了條件。而蔣介石在葫蘆島問卦求簽也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笑柄。
武山廟抽簽
1949年初,蔣自知在大陸的氣數將盡,遂于1949年1月21日正午,約宴五院院長,正式宣布“引退”;下午2時,又在總統府官邸召集國民黨中央常委臨時會議,出示他和李宗仁的聯合宣言,稱:
戰事仍然未止,和平之目的不能達到,人民之涂炭,曷其有極。為冀感共產黨,解救人民倒懸于萬一,爰特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由副總統代行總統職權”之規定,于本月二十一日起,由李副總統代行總統職權。
蔣以無限悲傷之情離開了中常委會,驅車至中山陵拜謁。蔣肅立于孫中山先生靈前,默然無語。是日午后4時10分,蔣介石乘“美齡”號專機,從南京明故宮機場起飛,并吩咐駕駛員于南京城上繞空一周。真可謂: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5時25分,蔣的專機降落在杭州筧橋機場。隨蔣同行的有陳誠、湯恩伯、蔣經國、俞濟時等。次日,蔣之原班人馬飛抵奉化櫟社機場。
1月23日,蔣介石一行到了溪口,蔣深知此行為最后之別了,遂以進宗譜為名開祠堂門祭告祖宗,擺宴招待族中父老。明朝的王守仁在政治上失意后,也曾隱退溪口,漫游雪竇寺,并賦詩云:“平生野性多違俗,長望云山嘆式微。暫向溪流濯軒冕,益憐蘿薜勝朝衣。”蔣此時的心境,自然比王守仁要差。前方戰事接連失敗,他的嫡系部隊都在土崩瓦解,連他最親信的首都警衛師王晏清師也反了水,蔣心如油煎,但他畢竟非同常人,表面仍鎮靜如常,每天帶著孫兒孫女兒子兒媳,到親戚家辭行。他到了葛竹外婆家,拜望舅父王巨賢。王巨賢把全家叫出,同蔣見面。蔣對其舅父說:“我已把總統之位讓與李宗仁了,準備上五臺山去修行,不染紅塵了。”
蔣介石與舅父告辭后,又到巖頭外婆家掃墓辭親。蔣對大舅母張定根說:“我們就要走了,你們是不是也跟我們一起走哇。”
大舅母問:“到哪里去呀?”
蔣經國說:“到該去的地方。”
蔣介石卻沒有再回答,臉上露出難過之神色。
蔣看罷親屬,便每日帶著孫兒孫女兒子兒媳等,攜杖遍游溪口名勝古跡。蔣料定此次一走,必杳無歸期,因此,凡與他關系密切之處他都到了,尤其是母親的墳墓,蔣多次到那里默禱,愿母親的陰靈相佑。到了桃坑上祭掃了父親之墓。到了奉化城,游了中塔、岳林寺及其他一些寺廟。又去了寧波方向,看了天一閣、金峨寺、天童寺、育正寺,向寺里的和尚施舍了香金。還在天童寺韋馱菩薩前求了一簽。卦簽語為“鷹鵲同林”,其象曰:
鵲遇天晚宿林中,
不知林內先有鷹。
雖然同處心生惡,卦若逢之事非輕。
這一卦,使蔣更加心重。他對左右心腹說:“這鷹一定是李宗仁無疑了。”
蔣介石離開了寧波,又間道至小盤山,辭別先祖蔣摩珂墓,其佇立墓前,依依不舍。蔣遍訪了奉化各地的蔣宗祠,足跡遍及三嶺、樓隘、沙棟頭、葛岙等蔣姓聚居的村落。
過了春節,蔣吃了3天的素,恭恭敬敬地到溪口武山廟祈神求簽。
蔣介石進了大殿,恭恭敬敬地點了香,給菩薩叩了頭,而后搖動簽筒,立時,一根簽即從里邊掉了出來。侍衛王世和連忙拾起簽。蔣介石一看,不由皺起了眉頭,原來上面寫道:“大意失荊州,關公走麥城。”還斷曰4句話,為:“求名不遂,出師不利,災病不除,破財失意。”王世和見了,也驚出一身冷汗,連忙示意廟祝再換一簽。廟祝見蔣與王世和臉色不好,急又取了一簽,王世和也顧不上看,又遞給了蔣介石。蔣看后頓時臉色蒼白,原來簽語上寫著兩行字:“困居長坂坡,失陷落鳳坡。”斷曰的4句話為:“出師不利,求官不得,喪妻失偶,早尋退路。”
這種廣意的簽文,對一般失意之人都能適用,而對今日蔣介石來說,卻不亞于五雷轟頂。王世和看了,說:“總統,再抽一簽吧,湊個三數。”
廟祝又捧過簽筒,蔣虔恭地搖了一會兒,又一支簽落地,蔣看時,驚得手都發抖了,原來簽語上寫的是:“劉先主遺詔托孤,降孫皓三分歸一。”
蔣何以見此簽語而驚得發抖?只因這簽語之意太不吉利了。劉先主即劉備,劉備率軍討伐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全軍大敗,劉備氣惱下病死白帝城,死前托孤于諸葛亮。孫皓乃孫權之子,降于司馬氏,使司馬氏統一了天下。蔣正為國民政府大廈將傾而憂心如焚,見這第三簽比前兩簽內容還兇,自然驚得手發抖了。連斷曰之句也不看了,將簽遞給了王世和。王世和看了,也心驚肉跳,連忙安慰說:“這種事,不信則無……”
蔣介石喝了一聲,打斷王世和的話:“不許亂說!武山廟菩薩是極靈的!”
蔣自武山廟抽簽之后,心情更加不好。數天后,剛好是蔣經國40歲的生日,按理說應當大賀,然國民政府已處于風雨飄搖之際,便一切從簡了。蔣介石自知自己的氣數已不行了,把希望放在了兒子身上,特地為兒子題了一塊祝壽匾額,上書“寓理帥氣”四個大字,并于旁邊寫了一段跋文,為:
每日晚課,默誦孟子養氣章,十三年未曾或間,自覺于此略有領悟,嘗以“寓理帥氣”自銘,尤以寓理之“寓”字體認深切,引為自快,但不敢示人。余以經兒四十生辰,特書此以代私祝,并期其能切己體察,卓然自強,而不負所望耳。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十二日,中正題并跋。
蔣介石這次在溪口住了3個月,心境極為不好。
1949年4月21日,解放軍打過了長江,蔣介石仍留在了溪口。4月25日(農歷三月二十八日),蔣介石、宋美齡同俞濟時、施覺民、石祖德離開了溪口,臨行前,溪口的父老為其送行。時有人問他何時再回來,蔣一言不發,只伸出了3個指頭。對蔣之意,人們只能亂猜了。5月6日,蔣等去了臺灣。
晚年觸霉頭
1975年3月29日,蔣介石自料不久將離人世,便口授遺囑,由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秦孝儀筆錄,其遺囑內有如下之語:
自束發以來,即追隨總理革命,無時不以耶穌基督與總理信徒自居。
4月5日,蔣與世長辭。
蔣介石辭世前曾有惡兆。蔣介石是死于衰老,死于病痛,這沒有什么疑問,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死于在國際事件中接踵而來的一次次重大失敗而由此產生的一個個沉重打擊呢?也許正確的解釋是上述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1971年6月21日,尼克松總統宣布解除歷時21年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禁運,他的特別助理基辛格又突然于7月9日至11日秘密訪華。在此情勢下,蔣介石由于滿腔憤懣不能自已而破口大罵了。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26屆大會正式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驅逐蔣介石代表。
然而事不止此。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發表了著名的中美上海《聯合公報》;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宣布中日兩國關系正常化。隨之而來的,是一大批蔣介石“政權”昔日的友邦盟國紛紛與之“斷交”。
世界風雷激蕩,臺灣風雨飄搖。蔣介石在臺北奮杖擊桌,大罵聯合國和美國人“背信棄義,為暴力鋪路”,大罵日本人“忘恩負義,翻臉不認人”。
如果說1949年在大陸的全面失敗是對一個雄心猶在的政治老人的沉重打擊,那么1970年開始的在國際舞臺上的全面失敗是對一個已入風燭殘年的老人的致命之擊。
1972年3月,在臺灣每6年召開一次的“國大”上,蔣介石再次“當選”為“總統”。事后湊巧的是,1972年5月20日,蔣介石宣誓就職時,出了個不大不小的“事故”。這天上午,他在宣誓儀式后到“總統府”陽臺上接受20萬群眾的“歡呼”,電視臺將實況轉播到全世界。但不知怎么搞的,在轉播歡呼畫面時,屏幕下方出現了一句莫名其妙的漢字對白字幕:“大哥不好了……”這樣一句話,好像是有人在故意詛咒“總統”。后查明,這是電視臺工作人員的紕漏,并非有人別有用心。蔣介石雖是個基督徒,但也有很深的封建迷信思想,得知此事后連說:“觸霉頭!觸霉頭!”
同年7月,蔣介石因重感冒引起肺炎而住院后,拖到翌年元月9日,他在夜晚睡眠中發生心肌缺氧癥,雖經急救得以轉危為安,但其后肺炎仍未能完全治愈。挨挨擠擠地進入1975年4月后,按中國古老的民間傳說——對病人危機重重的清明節終于來了,生命力量已十分脆弱的蔣介石終未能擠過這個祭祖掃墓、悼念亡靈的日子,蔣死于4月5日清明節。
縱觀蔣介石一生,不僅信基督教、佛教,對中國的鬼文化也十分青睞,因而,他也極相信神道,相信陰陽風水。真是對古今中外、八方神靈無一不信啊!
“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毀了蔣祖墓,蔣介石得信后,悲痛異常,認為壞了他家的風水。蔣自到臺灣后,對祖宗墳塋異常懷念。
1986年初,胡耀邦親赴溪口視察,指示有關人員修好了蔣母王太夫人之墓。
蔣介石辭世后,蔣經國在榮民總醫院內,按照鄉俗為蔣介石穿衣服,衣服為長袍馬褂,長袍為藍色,馬褂為黑色。胸前佩“采玉”大勛章,左右則為“國光”及“青天白日”勛章。宋美齡又將蔣介石平日常讀的《圣經》、《四書》、《唐詩》、《三民主義》、《荒漠甘泉》5部書及常用之禮帽、手杖置于棺內。
蔣介石葬禮舉行之后,蔣經國和宋美齡決定將蔣介石的靈柩暫厝于慈湖。《蔣公崩逝喪厝紀實》一書中謂此舉為“以待來日光復大陸,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以完成蔣介石的“心愿”。
(摘編自《民國官場迷信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