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向經濟強國挺進
經濟總量迅速增長。200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約11.7萬億元;而200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到20.94萬億元(約2.6萬多億美元)。中國僅用四年時間,就完成了從2002年GDP10萬億元到20萬億元的跨越,速度驚人。現在,平均一天創造的GDP,可以夠北京舉辦三次奧運會(北京奧運會預算為23億美元)。中國GDP的世界排名,迅速從2001年的第6位躍居第四位,緊隨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后。2007年,中國經濟總量有望超過德國,排名世界第三。
發展速度遙遙領先。2001年,中國經濟GDP比上一年增長了7.3%。2002年至2005年,又分別以8%、9.1%、9.5%、9.9%的速度持續增長。到2006年,增長速度更是達到了10.7%,創下了自1995年(增長10.2%)以來的新高。而同期世界GDP增長率為5.4%,其中發達國家GDP增長率僅為3.1‰作為一個大國,這個增長速度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可以說,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創造了一個奇跡。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13%。在今后,世界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中國經濟這臺發動機。
人均GDP再上新臺階。2003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關,時隔3年,我國人均GDP再次超過2000美元。人均GDP從1000美元到2000美元,再到3000美元,德國用了9年和6年,日本用了6年和3年。而中國人均GDP從1000美元增長到2000美元僅僅用了3年。
經濟水平穩步發展。高速旋轉的過山車,忽高忽低、忽上忽下,讓人感覺緊張刺激、頭暈目眩、心跳加速。穩中加快的中國經濟不開“過山車”。2003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連續四年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10%左右,沒有發生大起大落。波動小、價格穩、效益好、支撐經濟發展的條件改善,推動中國經濟健康發展。
財政收入跨越3萬億。1999年,全國財政收入突破1萬億元;2003年,全國財政收入突破2萬億元;2005年,財政收入又突破3萬億元。從速度上看,從1萬億元到2萬億元,我們用了5年時間;從2萬億元到3萬億元,我們僅用了2年時間。2004年、2005年兩年,財政收入增速一直保持在20%左右,遠高于同期GDP增速。
2006年,全國財政收入更是越過3.5萬億元的新臺階,達到3.93萬億元,是2001年的1.6萬多億元的2.4倍(1993年分稅制前全國財政每年增收200~300億元,1999年及以前每年增收1000多億元),比2005年增收了7600億元。這7600億元相當于1996年全國的財政收入;比“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三峽工程”五大戰略性工程總投資(實際投資)還多3000多億元。
海外有媒體用如下語言描述中國:“夢幻般的經濟增長速度,生產的日用品可以塞滿全世界所有貨架。”“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止中國這個經濟巨人的前進步伐”。
成績面前,頭腦更要清醒。中國是全球的經濟大國,但還遠不是經濟強國。要“又好又快”發展,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任務艱巨。
人民生活:我們的“幸福時光”
2007年春節,一條手機短信在人們之間傳遞:“祝您生活奔小康,收入達富康,身體更健康,全家都安康。”溫暖的話語是人們真情的流露。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日子一天天殷實起來,百姓共享和諧社會的“幸福時光”。
“錢袋子”鼓起來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讓我們來算這樣一筆賬:2003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622元。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175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87元。短短三年間,人均收入提高了一倍多。過去響當當的“萬元戶”在今天已不新鮮。截至2006年底,我國居民儲蓄余額達為16.66萬億元人民幣,平均每人擁有存款1萬多元,中國人的生活已從溫飽走向總體小康。
“恩格爾系數”下降了。恩格爾系數,即食物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在國際上常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按照國際標準,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貧困,50%至60%為溫飽,40%至5%為小康,30%至4%為富裕。2002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7.7%,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6.2%。2006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5.8%,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分別比2002年降低1.9和3.2個百分點。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劃定的標準,我國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已經達到富裕程度,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也已達到小康程度。2006年,中國國民平均預期壽命72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進入了世界上“長壽國家”(人均預期壽命在70歲以上)行列。
消費結構升級了。城鄉居民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消費結構從以溫飽為主的生存型逐漸向發展型、服務型、享受型升級。MP3、HP4、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移動存儲等產品開啟了我們的數字生活。居民的消費習慣在悄然改變,信貸消費、刷卡消費已“滲透”到日常生活。住房、汽車、旅游等“十萬元級消費”成為新消費熱點。截至2006年底,我國私人轎車保有量達到1149萬輛。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由2002年末的0.6輛提高到2006年末的4.3輛。2006年,國內旅游人數達13.9億人次,首次實現中國居民人均出游1次。消費結構的升級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為我國經濟的增長提供新的動力。
住房更寬敞了。中國人不斷享受著喬遷之喜,小區、別墅、公寓、物業管理這些新概念不斷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2003年,中國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23.67平方米,到2005年已經達到26.11平方米。2006年,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接近82%。聯合國人居署官員評價說:“中國的住宅建設速度是近幾年來全球最快的。”
通訊更發達了。我國已成為全球信息通信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十五”期間,我國電信業建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電信網絡,固定和移動電話網絡規模躍居世界首位。截至2006年底,已達到8.3億戶,比2003年增加了3億多戶。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最大、最快的集散地,催生了“網絡購物”、“空中課堂”、QQ、HSN等新時尚。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達到1.44億,居世界第二位。
民主;透明高效步伐大
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新的顯著成就。
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2003年以來,黨內民主在改革和完善黨內選舉制度、決策機制、監督制度,以及在市、縣擴大黨代表大會常任制度試點等方面積極推進。其中,黨內選舉制度取得的進步尤為各方關注,各地逐步確立了差額選舉制度,部分地區引入了競爭機制。目前全國已有200多個鄉鎮進行了公推直選的試點。《黨員權利保障條例》、《黨內監督條例(試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關于黨員領導干部述職述廉的暫行規定》、《黨政領導干部職務任期暫行規定》等與黨內民主相關的一系列黨內法規、文件相繼頒布。
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從2003年到2006年底,全國共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干部15萬余人,其中廳局級390余人,縣處級3800余人:通過競爭上崗走上領導崗位的干部共20余萬人,其中廳局級500多人,縣處級28萬人。2005年10月,《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發表,中國政府首次以政府文告的形式全面闡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基層民主進一步擴大。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自治體系已經建立。目前,農村已建立起64萬多個村民委員會,城市已建立7萬多個居民委員會。全國農村居民平均參選率在80%以上,80%以上的村莊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截至2006年9月,全國基層工會數達到132.4萬個,工會會員總數達到1.7億人。在外商投資(含臺港澳投資)企業中,已有6.1萬個建立工會,會員達到1179.7萬人。全國已有90.1萬個企事業單位建立了職代會制度。
立法質量不斷提高。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把立法作為首要任務,不斷加強立法工作,及時把改革中取得的成功經驗用法律形式確定下來,對現有法律中不適應實踐發展的規定進行修改,為改革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制保障。2003年來,十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審議了上百件法律、法律解釋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草案,通過了70多件。2004年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了憲法。妥善解決了一些立法難點,反分裂國家法、監督法、反壟斷法、物權法等頒布實施。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使“統一行使死刑案件核準權”回歸最高人民法院。從總體上看,我國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已經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以憲法為核心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
立法民主化取得新突破。民主立法貫穿立法活動的整個過程。物權法草案公布后,全國人大收到人民群眾信函11500多件。勞動合同法草案公布后,全國人大收到各方面意見近20萬件,65%來自基層勞動者。在修改個人所得稅法時,全國人大常委會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立法聽證會。地方立法聽證更是走向常態。四川省成都市人大常委會首次采納市民立法建議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成都市公園條例》于2006年4月13日通過。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所制定的法律法規更加切實可行,更加體現人民群眾意愿。
法治透明政府深入人心。2003年新一屆國務院成立伊始,就把堅持依法行政作為本屆政府工作的三項基本準則之一。2004年,國務院制定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行政許可法于2004年7月1日施行。國務院68個具有行政審批職能的部門和單位原來共有審批項目3605項,到目前為止,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1806項,占總數的50.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陸續取消和調整了半數以上的審批項目。各級政府加快電子政務建設,設置新聞發言人,舉辦新聞發布會,使公眾能夠方便及時地獲得政府信息。官員問責制應運而生。2003年以來,全國有包括省部級干部在內的數百名官員,在重大安全事故中受到追究。
法治:反腐倡廉得民心
十六大以來的五年,是反腐倡廉法規制度取得長足進步的五年,也是在反腐倡廉法規制度建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五年。這五年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在新形勢下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證,向實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確定的到2010年,建成懲治和預防腐敗制度體系基本框架這一目標,邁出了關鍵性的步伐。
黨內監督法規制度體系初步形成。十六大以來,我國以黨章為核心、以監督條例為主干,以配套規定和其他監督規范為重要補充的黨內監督法規制度體系初步形成:2003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頒布,這是我們黨有史以來第一部系統規范黨內監督工作的基本法規。五年來,中央紀委會同中央有關部門先后制定了《關于中共中央紀委、中共中央組織部巡視工作的暫行規定》、《關于中共中央紀委派駐紀檢組履行監督職責的意見》、《地方黨委委員、紀委委員開展黨內詢問和質詢辦法(試行)》等各項制度。
廉潔自律的制度體系逐步完善:2004年,中央紀委、監察部會同國資委等部門制定了《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廉潔從業若干規定(試行)》;2006年9月,中央紀委重新起草印發《關于黨員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對報告的事項、報告的程序,以及如何監督檢查作出了更加明確、具體的規定。
違紀違法行為懲處制度體系不斷充實:2003年12月31日,在《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試行)》實施近7年之后,中央正式頒布實施《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2007年4月22日,國務院第4g5號令公布了《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全面、系統規范行政處分工作的專門行政法規。
從2002年開始,中央紀委、監察部會同有關單位,歷時兩年多的時間,對改革開放以來涉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法規和規范性文件1500余件進行了全面清理,發文廢止了其中n5件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將現行有效的1100余件黨風廉政和反腐敗法規制度進行匯編,出版了《黨風廉政和反腐敗現行法規制度全書》。目前,《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立法評估的相關工作正有序推進。
反腐敗領導體制、工作機制方面的法規制度體系更加健全:2004年,國務院第419號令頒布了《行政監察法實施條例》。2005年,中央紀委制定出臺了《關于紀委協助黨委組織協調反腐敗工作的規定(試行)》。
2007年9月13日國家預防腐敗局成立揭牌儀式在監察部舉行。成立國家預防腐敗局從動議到今年5月31日正式批準設立,歷時4年多,經過了充分的研究論證。成立國家預防腐敗局,有利于協調各部門預防腐敗工作,形成預防腐敗的整體合力;有利于拓展工作領域,形成全社會預防腐敗的良好局面;有利于增強預防腐敗能力,提高預防腐敗工作專業化水平;有利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全方位提升反腐敗的遏制預防效果。
編輯:朱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