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璽印,是古代人們用以昭明信用的憑證。《說文解字》:“印,執政所持信也,”它也是國家行政機構行使職權的象征與工具。我國璽印始于商周止于明清。中國古璽起源于勞動工具——印模。河南舞陽賈湖史前聚落遺址出土的“十”字形陶印(模)、河南澠池鄭窯第三期文化遺存所出的“田”(?)字邊款圓窩紋陶印(模)是古璽的“雛形”,是我國璽印濫觴期的代表作,距今已8000余年。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商甲骨文,當時已有人能用刀在甲骨上熟練地契刻成篇文辭。甲骨文以刀代筆,刻畫爽利,線條潔凈,字形生動,書法峻峭挺拔。到了商代中晚期以后,隨著社會對冶煉鑄造青銅器技術的熟練掌握和運用,人們又開始用“翻砂”和“撥蠟”法在青銅器皿上鑄印出文字。這種鑄造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后代稱之為“金文”。在商代就有了類似于后來印章的一種“印模”,這是當時鑄造青銅器時在上面鑄印圖案和徽記所用的“模子”。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稱之為“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里。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它的起始期,應在夏商周三代。山東濰坊“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草字雙印紅陶”頸部壓印的兩個同文印跡,證明夏代已有文字璽使用。三代以后,“印者,信也”,璽印已成為權力的象征與憑信。《后漢書·祭祀志》記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
古璽,是商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當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需要一種人與人往來的憑證和經濟交往的信物,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后來擴大為表征當權者權力的法物,作為代表政權的標志,統治人民的工具。那時,官員以佩璽來顯現自己的權力和身份;政權信函往來,則在封口的泥塊上用璽鈐印,以防人偷看。古璽印面文字風格奇特,章法多變。
古璽印的印文書體隨時代而變,隨當時社會通用的書體而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由于印章的莊重用途,決定了當時的印章必須用古體:篆書。而當時正是隸書盛行的時代,即使寫篆書也多少受到流行書體:隸書的影響。因此,當時的許多篆書書跡并未能保持純正的篆形和篆味,這在各種漢代銅器銘文和刻石篆書中都得到充分的體現,漢代印章也是如此。但也正因為這樣,漢代的篆書形成了與前代不同的獨自的字形與趣味。
本文介紹上海《寶璽齋》主人朱棟梁先生收藏的頗具文化內涵和特色的各式印章,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