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具開放性的網絡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網絡給人們正常生活帶來的“破壞力”也同樣不容小覷。且不說榨干了萬千青少年的精力、備受人詬病的“網絡游戲”,即使是看似平常的網頁瀏覽,也像武俠小說中的“吸星大法”一樣,不但讓許多網民忘了上網的初衷,而且在不知不覺問“蒸發”掉了網民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層出不窮的鏈接讓我欲罷不能”
“悲欣交集?!蓖艉瓯笥美钍逋o世前留下的著名四字偈語來形容網絡帶給他的痛和快樂:網絡上層出不窮的好文章讓他體驗著閱讀的快感。但經常因此耽誤了正事,卻又讓他在關掉網頁的剎那悲感痛苦。
汪宏斌是太原某媒體的記者,這天晚上,他準備上網找些材料趕寫一篇稿子。當他打開電腦,習慣性地登陸QQ和MSN后,就收到了好朋友留給他的兩條網站地址。他知道,這是朋友發現了有趣的網址,想和他分享。他馬上打開網站,發現是兩個“牛人”的博客,里面的“雄文”讓他“猶如餓漢撲在面包上”,一篇接一篇,欲罷不能。
當汪宏斌好不容易把兩個網站的文章“拜讀”完畢,電腦屏幕突然蹦出了個“新浪點點通”的對話框,上面顯示著五六條新聞的鏈接。其中一條關于電影《赤壁》換男主角的新聞吊起了汪宏斌的瀏覽胃口,于是他點擊進入。然而,這條新聞還沒瀏覽完,他發現網頁兩邊的幾條新聞讓他更感興趣,便又一一打開……
“每個網頁都有十幾條,甚至幾十條的鏈接,總有幾條是你感興趣的,于是循著‘網頁——鏈接一網頁’的路徑,就會不自覺地在網絡信息的海洋中越行越遠,離自己上網的初衷也就越來越遠?!钡鹊酵艉瓯箝_始動手寫稿子,兩三個小時已經過去了,他為此懊惱不已:“時間浪費了不說,太晚了精力不濟,根本就寫不動了,只能拖到第二天再寫。”
太原理工大學的李景同樣深受“面對網絡無法自制”的困擾。他在個人博客上抱怨:“網絡這張巨大無邊的網,沒有中心、沒有死路、沒有終點,只有沒完沒了的鏈接,無窮無盡的網頁、無時無刻不在更新的新聞和博客。一旦上了網,我的時間就在無形中被分散,而該干的事卻沒干。到底是我在用網絡,還是網絡在用我?”
“鏈接”,潘多拉的盒子
近十年來,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爆炸式的發展,在人們的生活工作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由于具有高度的開放性、互動性等特點,網絡的海量信息在為人們提供極大方便的同時,也容易讓人們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山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譚克儉認為,無所不在的“鏈接”是“潘多拉的盒子”,是誘導人們“迷失”的“罪魁禍首”。他說,一方面,“鏈接”是網絡的特性之一,也是網絡的魅力所在。與傳統瀏覽信息時的線性結構不同,網絡是一種網格化的布局,因此,“鏈接”就好比“路標”,指示著虛擬世界里的路徑。另一方面,目前網絡上的“鏈接”呈泛濫之勢,這與一些網站經營者為吸引流量,賺取利益而設置“魚餌”不無關系。
譚克儉認為,網絡經濟的本質是注意力經濟。對于各類網站來說,眼球意味著流量,流量意味著利潤、生存和發展。因此,在網頁上盡可能多地設置誘人的鏈接,吸引點擊,就成了網站經營者的必然選擇。而網民在上網查找資料時,不知不覺背離初衷,去看一些不相干的內容,這就是“魚餌”設置的成功。
信息構建理論對這一現象作出了解釋:用戶在網站中瀏覽信息時,主要依靠超文本節點之間的鏈接來追蹤目標信息。這種非線性的信息組織方式雖然符合人類的思維聯想和跳躍習慣,但也迫使人們放棄熟悉的線性閱讀方式,而采用非線性閱讀方式。一旦用戶瀏覽信息較多,節點和鏈接的數目也隨之增多,由于短時記憶有限,用戶在超鏈接的頻繁跳轉過程中就容易感到迷失方向,甚至忘記瀏覽意圖,最終導致信息查找失敗。
堅持“要事第一”原則,不要輕易打開“它”
“網絡的精彩通過瞳孔鉆進了腦袋,而精力和時間也像中了‘吸星大法’一樣通過瞳孔被屏幕吸收了去?!崩罹霸诓┛蜕蠈懙?。
李景認為,網絡的意義應該是“以人為本”,為人提供效率和便利。而被泛濫的鏈接牽著鼻子走,則不僅浪費了時間和精力,耽誤了正事,也違背了網絡之于人的“初哀”。
山西社會科學院思維所王文亮認為,網站出于吸引點擊率的目的而設置大量鏈接,只要合理合法,都是無可厚非的。畢竟,有些精彩的網頁通過這些“鏈接”的引導而讓網民體驗到了許多“意外之喜”。但是對于有正事要辦的網民來說,要避免掉進“鏈接”的“連環套”,只能提高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
王文亮說,抱著查找資料目的的上網者,首先要明確自己上網的目的,也即自己真正要了解哪些信息,然后用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要事”放在第一位,避免被感覺、情緒和沖動所左右。其次,對于某一次的信息查找行為,網民應認識到網絡中絕大多數信息都是沒用的,要勇于放棄無用信息。
“網上的世界很精彩,但‘重要之事決不能受芝麻綠豆小事的牽絆’。尤其是當你身負“要事”時,就更不要輕易打開‘鏈接’,因為這個‘潘多拉的盒子’很可能會將你引入歧途。當然,如果你是無目的地上網瀏覽信息,那‘鏈接’這朵路邊的野花,你可以盡管采摘,里面或許有你意想不到的驚喜。王文亮說。
“現代依賴癥”危害不容忽視
有人將長時間沉迷在電視中、網絡中的孩子稱為“網絡娃娃”、“電視娃娃”。研究表明,這些娃娃社會活動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容易養成孤僻、偏激等性格,并有可能從網絡、電視中獲取到不良信息,從而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父母無更多的時間陪孩子以及與孩子交流,是滋生“電視娃娃”、“網絡娃娃”的重要原因。記者的一位朋友怕孩子暑假偷看電視,萬般無奈之下將電視的插座鎖了起來,每天只讓孩子晚上看一個小時的動畫片。朋友說,現在的電視并不是都適合小孩子看,我們夫妻都是雙職工,都得上班,孩子放暑假了,也沒有時間管他,如果你讓他看電視,他可以一看就是一天,啥電視都看,整一個“電視迷”。
近年來,關于網絡成癮的報道常常見諸報端?!皬V州一家長為幫孩子戒除網癮三遷住址而無效”、“女孩會網友被騙”……一個孩子沉迷網絡的家長告訴記者,我什么方法都用了,但孩子還是改不了,其他問題都無所謂了,現在最怕的是孩子出去犯錯誤。
為防青少年沉迷網絡,各地先后推出了網絡實名制、防網絡沉迷系統、禁止未成年進入等手段,但即使這樣還是無法徹底解除青少年的“網癮”。
根據我國在2006年發布的首份《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網痛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網民總數的13.2%,我國青少年中約有10%~19%的網民上網成癮,在非網癮群體中,另有約13%的青少年存在網癮傾向,網癮群體中13~17歲的青少年網民,尤其是中學生網民當中的網癮比例是最高的?
網友榛榛告訴記者,并不是每天都有事情都必須上網,但家里有臺電腦在那里,每天不上去看一看,好像就少了那么點什么。實際上,有時候,上了一兩個小時的網,下來一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這里點點,那里看看,時間就這么耗過去了。
“也許你平常不覺得自己到底有多少依賴現代技術,但一旦周末、一旦晚上停電,不能看電視、不能上網,很多人就不知道該干什么了?!遍婚徽f。
擺脫依賴喜愛有度
有關專家認為,事物具有兩面性,一旦喜愛變成了依賴,就不一定是件好事了。寧夏大學傳播學者宮老師認為,作為現代信息迅速傳播的工具,電視、手機、網絡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對于現代技術應喜愛有度,現代人的人際交往范圍雖然越來越廣,然而實際可以談心交流的朋友卻越來越少,因此,應培養更多的朋友,尋找更多的生活方式,避免沉迷網絡、電視等。
同時有心理學家認為,現代人偶爾嘗試脫離現代技術生活,也許可以尋找到另一種不同的快樂。
記者采訪中,對于有些家長將孩子隔離在網絡、電視技術之外的做法,部分有經驗的家長認為,沒有接觸過的事物對孩子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且孩子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一般都有逆反心理,因此簡單隔離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良策,越隔離,網絡、電視等對孩子的吸引力越大,因此,在孩子教育方面,豐富孩子的業余生活,培養孩子更多的興趣愛好能起到更好的引導作用。
編輯:聲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