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特是個紐約味道十足的作家,也是個歐洲人比較喜歡的美國作家。他的小說是后現代城市的產物,受歐洲觀念影響較深。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之后,奧斯特在法國生活,一邊翻譯法國小說,一邊寫自己的東西在美國雜志上發表。八十年代以常有“實驗偵探小說”、“后現代偵探小說”之稱的“紐約三部曲”而漸為人知。
奧斯特的偵探小說實驗性在于不是傳統的偵探故事,他偵探的是“自我”。所謂現代人的個人身份危機,他用一個偵探小說的形式來表達:一個私家偵探尋找他的“自我”,而英文的“private eye”和“private ‘I’”中的“eye ”和“I”正好發音相同。奧斯特的偵探小說是讓讀者明白:作者在故意玩偵探。在鏡像的自我迷宮中,展示一個現代城市人的危機,一個現代日常生活的危機。這是歐洲人更喜歡做的事兒:詢問關于生活最基本的問題。讀奧斯特的小說讓我想到馬格里特的繪畫,那種清晰中給你困惑的作品。他的語言是簡潔的、日常的、清晰的,但是情節的走向又讓人有些困惑,象征著什么?形而上的意味?他的語言不特別帶感情色彩,也沒有玩世不恭,這使得人物特別誠懇和真實,所以不知道他想要暗示什么,可你也看得特投入。
奧斯特還對書寫者和敘述者的角色特別感興趣,他的主角多數是個作家。因為人一旦書寫和敘事,其實就開始了尋找真實與改造真實的過程。在書寫的過程中,那個真正的我最后是被得到了還原,還是徹底被重新構造?偵探小說中永遠有一個與現實存在疏離感的孤獨偵探,而寫作者和閱讀者的角色跟偵探的角色又何其類似,完全是可以互換的。
以紐約為小說的背景,奧斯特令紐約讀者會心: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區中心的現代城市,充滿偶然事件的背景也跟他小說要探討的主題絕對一致。奧斯特的人物永遠是這城市中的普通人,可是在鋼筋水泥和道路的迷宮里,這個普通人常常迷失在人群中。
《神諭之夜》具有典型的奧斯特小說元素:故事套故事。一邊是作家創作的故事,一邊是作家自己的故事。作家創作的故事跟作家自己的故事有什么關系?寫作是否是現實的寓言?文字能真實到什么程度?真實到創造了作家自己的生活命運?長篇大段說日常生活及其瑣碎的事情,到底說了什么?
聽上去讓這小說顯得很有難讀的可疑,但是奧斯特的語言文字非常簡單、清晰、易讀,而且讓你非讀下去不可,因為你總是猜想情節要往哪走,讀到三分之二的時候終于有了線索,才知道兜了一個圈子兜回來了。虛幻的真實性,現實的偶然性,這些東西都融入到敘事之中。在具體的敘事中,沒有抽象,有的是一個個真實的細節。我不知道翻譯過來后讀者是否還能如此,但是對于一個美國讀者尤其是紐約讀者來說,他荒誕情節中的細節是非常熟悉和非常真實的:布魯克林的街道、紐約的地鐵、中西部的酒店、唐人街的車衣廠……直到最后發生了一些瘋狂的事情。這種清晰準確的描寫和無可言喻的疏離感的結合,讓奧斯特的小說形成自己特別的風格。
《神諭之夜》在某種意義上是關于窺視未來。他的小說故事套故事,這些故事和情節有些并非一定有什么意義,希德寫的那個編輯的故事就是開放的未完成式,而他遭遇那個文具店老板的故事也充滿偶然性和荒誕性,這也是他的小說常常表現的東西,而作為城市人的讀者,對此應該最是心有戚戚焉。
《神諭之夜》
作者:保羅·奧斯特[美]
譯者:潘帕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年8月
定價:18.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