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當張者以一曲《桃李》震驚文壇時,人們看到了那曾經高高在上的神圣無比的象牙塔在面對著商品經濟沖擊時表現的是那樣得力不從心。五年后,張者又推出了長篇力作《桃花》,再次為我們展示了大學校園里的爾虞我詐,小說故事依然發生在某知名大學的法學院里,四個研究生弟子面對著商品經濟的沖擊,為捍衛他們心中的“完美導師”,運用專業的法律知識和青春智慧與各種誘惑展開角力。勾勒了四個研究生為了捍衛自己心中美好的夢想而做出艱難的斗爭,以及他們在愛情、親情、師生情、手足情方面,在學術、權利、名譽、金錢上的艱難取舍。
如果說張者的《桃李》表現的是一種揭露,揭露了大學的教授,大學的知識分子的一種偽人文的精神選擇,那么《桃花》表現的則是一種堅守。
作為導師,方正是堅守的,他專心致志地做學問,堅持自己的職業操守,面對誘惑,他表現的十分坦蕩,可是在這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或明或暗的誘惑中,他更多表現出的是一種無奈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生活的尷尬,命運的錯位常常讓他無所適從。
作為學生,姚從新是堅守的,在小說里姚從新似乎是一個集結著張者的希望的所在,他身材挺拔,長相英俊,家庭富有,學識淵博,道德觀念傳統,由這樣的一個人物來完成道德的堅守的任務似乎是理所當然。對待愛情,他矢志不渝;對待親情,他盡職盡責,為了尋找自己的孩子,他不惜違背自己的信念借用導師的論文去美國尋找劉曦曦;對待兄弟,他義不容辭,放棄了心中的怨恨,給奪去自己女朋友的師弟辯護,甚至不惜與導師當庭對峙。可是面對著眾人的沉淪,姚從新的堅守似乎帶有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的沉重的悲劇感。
故事圍繞著三條線索展開:愛情、學術、人性,兩明一暗。在愛情上圍繞著姚從新尋找純潔的愛情為核心,描寫了兩名研究生與兩名大二本科女生和一個公司漂亮女秘書之間的復雜愛情。中間曲折離奇,雖然是塵世間至善至美的愛情,卻充滿了人性的自私;在學術上,故事以保護導師為中心,四名弟子為了維護學術的尊嚴,不讓導師陷入泥沼,同社會的種種權力和金錢的誘惑展開了斗爭,結果一人知法犯法,一人落得被校開除不免讓人頓感悲意;而自始至終貫穿在愛情和學術兩條主線始終的則是對于人性的思索、尋覓和堅守。在人性上,主人公執著地尋覓著自己的“桃花島”,追求一份完美純潔的愛情,保衛一塊高尚無暇的學術領地,守護一份忠貞信義的友情……三條線索重重交織,相互糾纏,形成一張網,將整個故事包裹起來,讓人在生活的這張網里苦悶地思索,掙扎。
整個作品帶有極強的反諷的特征,《桃花》講的是道德堅守的故事,卻以一個情色事件作為開端。情愛觀念保守的“師兄”姚從新,在網上結識了一個希望以出賣肉體換取完成學費的大二女生。出于道德感,師兄決定施以援手。可以說在小說的一開始,就在桃花曖昧的底色下貫穿了道德救贖的沉重命題。隨著情節的展開,小說還觸及了游戲感情、學術腐敗、權力尋租等一系列高校中存在的問題。與《桃李》中人物不予抵抗地滑向深淵不同,在《桃花》中張者探討了知識分子堅守道德底線的可能,而這種堅守有時候顯得荒誕甚至可笑。“他們已從《桃李》中的全面陷落回歸到社會良知與正義的化身。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師兄的愛情堅守與方正先生人格操守的維護,卻都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遭到無情的唾棄與嘲諷,他們成為大戰風車的堂吉訶德。”
對于大學校園和大學生活的描寫,張者并不是第一個,但是當人們將靈動的筆觸一次次地深入大學校園,揭示它的浪漫、時尚、活潑與純情。而張者卻將矛頭指向了一群彷徨無助的人們,他們在欲海中掙扎,游移在愛情、友誼、金錢、權力、欲望之間,力圖尋求一份純真的愛情,忠貞的友情,他們用盡全力拼命地守候自己一方心靈的凈土,尋找著塵世喧囂中那份印刻著美好的神秘的桃花源。這樣的視角無疑是具有突破意義的,無怪乎陳曉明稱贊他說:“張者寫作是有獨特意義的,他是當代用小說反映校園文化的第一人。”
《桃花》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年4月
定價:2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