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來,由于相關部門輔導推動數字出版業者持續發展,臺灣數字出版(典藏)產業的產值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如下表所示:

2005年9月逢甲大學組織成立“學術資源倍增方案聯盟”,聯合臺灣42所大學與香港6所大學,集資330萬美元向“美國在線計算機圖書中心”引進價值550 萬美元、共5冊的西文電子書庫Net library。接著“文建會”所屬的臺中圖書館亦于2006年3月宣布購入Net library,計有2554種電子書,內容分為建筑、設計、藝術、圖書館學、終身學習、數字學習與親子教育7大主題,提供民眾閱讀外文書的新管道。
“學術資源倍增方案聯盟”不僅是圖書館往數字化大步邁進的基礎,同時對于數字出版產業也有相當的作用。過去圖書館對于電子書的支持度之所以不足,除了因為數字出版業者過于分散,圖書館采購不易之外,館與館之間未能通過集體采購以節省購買經費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由經濟部工業局補助、資策會輔導的數字出版交易平臺,陸續于2006年初前后完成組建。其一是由城邦出版集團與永豐紙業共同開發的平臺“美好一書”(http://www.anicebook.com.tw),擁有自行開發的電子書閱讀軟件與數字版權管理技術;另一則是由聯合在線公司組建的平臺,采用Adobe的電子書閱讀軟件與數字版權管理技術。聯合在線公司同時推出數字版權交易平臺“數字版權網”(http://copyright.udn.com/),提供數字內容授權的管道。另外,遠流出版公司旗下智慧藏科技公司投入近4000 萬元新臺幣打造以數字出版、在線版權交易為經營核心的網站“圖文閱讀網”(http://www.ebook.com.tw),擁有上萬筆數字圖文數據,橫跨文學、攝影、插畫、陶藝、建筑領域,提供在線閱覽、授權與經銷服務。三家業者均以B2B、B2C兩種方式營銷,依不同的使用對象,開創出不同的商業模式。
城邦、聯合在線、遠流智能藏三大內容業者陸續組建數字出版交易平臺,對于臺灣數字出版產業價值鏈的建構,具有相當的指標性意義,打破了過去出版業對數字出版的觀望態度,積極連結產銷之間的供應鏈,提高內容資源的整合程度,為知識經濟的商業模式建立起新的里程碑。
雜志出版業、手機制造商與電信業合作,共同打造移動閱讀環境
2006年9月城邦、時報、康泰納仕、英特圖、空中英語等5家雜志出版業者提供20多本雜志內容,由口袋移動科技公司提供網絡平臺(Nokia M-book,諾基亞口袋書店,http:// pocketbookstore.pocketnet.com.tw),與手機制造大廠諾基亞(Nokia)達成策略聯盟,將當期雜志精選內容供中華電信、臺灣大哥大、遠傳電信、威寶電信的系統用戶透過WAP在線下載、閱讀。
在Nokia M-book之前,英業達集團1999年推出的“空中書城”(http://book.tomor.com/)是臺灣最早推廣行動閱讀的平臺,原先也是免費提供下載,自2001年后開始收取月租費30元,有大量的電子書與雜志供讀者下載,并于2002年7月推出華文世界首支內建電子書閱讀軟件的手機(OKWAP iP 88),以“軟件 + 硬件”的營銷方式,為“空中書城”每月創造30幾萬新臺幣的業績,經過多年經營,獲利也相當可觀。
Google與臺灣出版業者攜手推出圖書搜尋
全球搜尋引擎龍頭Google自2006年6月在臺灣成立工程研究所后,便積極尋求合作伙伴,重點業務鎖定為手機搜尋與Google圖書搜尋中文版(Google Books)。Google Books在臺首個合作伙伴為博客來網絡書店,同時也與城邦出版集團展開合作 。
Google Books與出版業者的合作模式,主要建立在關鍵詞廣告(Keyword Ads)的拆賬分享。利用Google搜尋目前已經出版的紙本圖書信息,讀者可以搜尋到的圖書頁面與部分文字內容,同時在圖書信息內容的搜尋網頁的右方,Google Books可以銷售廣告,業者雙方則就此開展業務的合作,例如Google Books可以為網絡書店導引流量,或與實體書店的地圖信息結合,也可以與出版社的網站建立相互連結,讓讀者掌握圖書所在的精確信息。
對于Google、出版業者和讀者來說,Google Books可以說是三贏的媒體合作平臺。隨著圖書信息的累積與讀者使用經驗的提升,Google Books將為出版業帶來重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