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潔:電子圖書版權保護可以引入“網絡信用度”的概念
浙江文藝出版社的曹潔在《中國編輯》發表文章說:電子圖書的版權保護,建議引入“網絡信用度”的概念和做法。首先是對用戶的網上行為進行誠信評判,在網站內部實行唯一ID制,在此基礎上對用戶在網站內進行的各種行為作評價與控制,其目的是以量化的評分標準記錄掌握用戶進出網站與在網站內部的動作,這里所指的“量化的評分”可以理解為該用戶在該網站的網絡信用度。對于專業的電子圖書銷售網站來講,要實現電子圖書的交易和版權保護,還必須實時地對用戶在網站內進行的電子圖書消費行為作特別的監控,要遵循規范的進出書標準,一方面對用戶的購書行為作記錄,另一方面對電子圖書出售之后用戶對書的利用進行跟蹤測評,以這樣兩方面的行為規范評價用戶在該網站的網絡信用度。最后,根據統計得到的信用度,來區別對待該用戶,對于網絡信用度很低的用戶,甚至可以將他的ID納入到整個電子圖書銷售網絡的黑名單中。“網絡信用度”這一做法,應該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和減少侵權行為的發生。
李東華:中國幻想小說還是“無根”文學
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研究員、兒童文學作家李東華在接受《中國圖書商報》采訪時說:因為幻想小說是舶來品,所以我們的幻想文學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無根”的文學。我們的文本里充滿“魔法”、“巫師”、“吸血鬼”,這些東西對于西方讀者來說沒什么,因為他們有這樣一個熟知的宗教背景,但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是沒有這些的。這就產生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只是步西方幻想文學的后塵,可西方已經出版了那么多優秀的幻想文學作品,我們去看那些好了,為什么還要來看你的仿制品呢?所以,中國的作家們會很快開始思考本土化這個問題了。但是,幻想小說在中國興起畢竟只有十幾年的時間,太短暫了。理論上的自覺還不能夠立刻催生成熟的文本,似乎僅僅有了些中國元素,還未做到把中國的神話傳統、中國的價值觀融會其間。如果幻想小說的出現,真的是和文化尋根有關,那么就需要我們去尋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在這條路上,中國作家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陳曉暉:要告訴消費者使用不合格圖書的惡果
北京湛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曉暉在2007北京出版物交流會上說,現在大家一致認為剪刀加糨糊就是不合格產品,這個問題我覺得解決的辦法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就是政府或者主管機關,或者動員一些媒體,一起來告訴消費者,這些書是怎么樣產生的,它會帶給你產生什么樣的后果,惡劣的后果。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只能等消費者成熟,而這需要一個過程。從我個人來看,消費者尤其是經管圖書的消費者已經比以前更有判斷能力了。
周立偉:要適時地把機會貿易變成常態貿易
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立偉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們要適時地把機會貿易變成常態貿易,實施這樣一種戰略定位和轉移是非常重要的。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尋找機會,以為只要能抓住機會就能獲得發展,但實際上很多人可能找不到機會,更不會把機會貿易變成常態貿易。在產業鏈上定不好位,亂定位,定好位以后又找不到自己的戰略伙伴,即便找到了合作伙伴,也沒有與伙伴進行很好的協調與磨合。所以,定好位,找到戰略伙伴并建立戰略關系,然后在協同商務的模式下進行認真磨合,就顯得非常重要。
耿曙生:大中專教材市場,渠道不再為王
蘇州大學出版社副社長耿曙生在《出版商務周報》撰文說:在大中專學校教材普遍實行招標采購的情況下,渠道的作用和話語權越來越弱,不得不由“王”變“仆”。教材一經選定并進入招標程序后,一般不會變更。經銷商一旦中標,如果不能按要求供貨,不但要面臨沒收保證金、罰款、拒付書款等懲罰,而且會失去下一次參與競標的資格。對經銷商提出“苛刻”的條件,更加有效地控制了渠道,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風險。在大中專教材發行中,在上下游的擠壓下,雖然渠道不再為王,但渠道必須通暢。建立健康通暢的大中專教材發行渠道,除了上游有責任進行扶持、規范以外,渠道本身也必須自律。
祈庭林:傳統出版單位如何應對數字出版
讀者出版集團的祈庭林在《編輯之友》撰文說:從出版的角度講,無論是數字出版那還是傳統出版,誰掌握了內容,誰就掌握了競爭的主動權。傳統出版單位在長期的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內容資源,但必須看到,這些資源現有的數字化水平和開發程度還遠遠不能適應多媒體發展的需要。傳統出版機構要想在即將到來的內容產業時代繼續保持主導地位,就必須提高企業內部的數字化水平,建立數字資產管理系統,完善數字化工作流程,在現有內容資源數字化的基礎上,加強多媒體內容的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