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來,很多傳統書店感到了來自網絡書店的壓力,一些讀者在書店抄書名,再到網上訂購圖書成為常見的現象,甚至有傳統書店的主人大聲呼吁,網絡書店應該給傳統書店留下生存空間,如何看待網絡書店的快速增長勢頭,我認為網絡書店與傳統書店相比較,有以下優勢:
第一點是一周7天,一天24小時,永不打烊,這可以稱為一個創舉。書店的24小時營業不是網絡書店的獨創,只不過傳統書店的24小時營業多數實踐是失敗的,效益也不好,在這一點上,我認為網絡書店確實有優勢。
第二點就是網絡書店的送貨上門,其實送貨上門也不是網絡書店的獨創,大概七八十年前就有郵遞人員送上門,只不過網絡書店利用傳統的方法把古老的形態復活,并且賦予它新的生命力。
第三點就是它的查詢方便,檢索應該說傳統的地面書店從來就沒有任何突破,地面書店在任何時候,在任何一家都很難做到網絡書店這樣的程度。即使今天我們把電腦搬進了書店,也建立所謂的店內的查詢,但是從空間、信息量、速度上遠遠沒有辦法同網絡書店的檢索和查詢系統相比較。
拿傳統書店的優勢和網絡書店的優勢做一次對沖。我個人的判斷,最多是1:1,我們把目光投向美國,可以發現從1998年到2004年前后這五六年的時間,美國的地面書店對亞馬遜的攻擊,你再看看最近這四五年,地面書店和網絡書店的一種對決的結果。對獨立書店絞殺最烈的不是網絡,而是大規模的連鎖,但是即使在這樣一種絞殺過程當中,最后還是剩下了相當一部分獨立書店,以至于到2005年獨立書店在市場當中比例又上升到18%。
習慣決定購買
眾所周知,習慣實際上是養成的,而習慣的養成,一種方式是強制,一種方式則是鼓勵。買書的習慣我相信不是由于強制的方式造成的,而是一種鼓勵的辦法。一個書店最要害的,或者說看家的本領有幾個,第一個就是方便,人很難舍近求遠,就是距離。第二良好的服務,這個包括的方面比較多,比如說良好的氣氛,包括到貨的速度等等很多方面。還有就是品種全、價格低。總結一下就是這四個方面:方便、服務、品種、價格。
事實上傳統書店能夠在四個方面都做得很好,有些家這個方面好,有些家那個方面好一點。因此,除非是在這四個方面的任何一個方面做的都很差的書店,才有可能在這個競爭當中被淘汰出局,但凡地面店在這四個方面當中,有兩個,乃至有一個比較好的話,比如說就是近,也不會死掉。有一定規模的書店,在這四個主要方面有兩到三個做得比較好,你就很難讓它死掉,非常難死掉。
既然習慣是養成的,那么地面書店擁有悠久歷史傳統,怎么最后就會形成現在這樣一種局面:讀者都到網絡書店買書呢?在地面書店買書已經延續了幾百年,甚至是2000年了,最后這種習慣怎么就變成到網上購書了呢?我所觀察到的網上書店,就是大家慢慢習慣到網上買書的地方,成功的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其實就是價格。還有一個就是所謂24小時營業的問題,幾乎任何一個時間都可以下單,但是實際上遞送的速度并不是我們想象的24小時、48小時以內。
生存法寶
就獨立書店而言,5年以前我就很正式地講過,如果大家在5年之后還能生存,還想生存20年或者更長時間,還想做百年老店的話,除了下面一種方法之外,我想不出還有第二種方法。這種方法如果運用得當,我覺得即使網絡來了產生沖擊,也是正常的沖擊。傳統書店生存的唯一法寶,就是把自己做出特點來。把這個特點先做好定位,然后在所有的時間用所有的精力和你所有的熱情為這個特點不斷地鮮明,不斷地突出而去努力。而因為有特點才有感召力,因為有特點使得你和別人可以區分開,因為有特點,不至于因為同質化而最后發生大面積的傳統書店的倒閉。
如果沒有這個,傳統書店的未來,只有一條,就是死掉。
(本刊記者王化兵根據第13期書業觀察論壇發言編輯整理,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