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Princess·公主志》(下簡稱《公主志》)創刊;2007年4月《火星少女GirlneYa》(下簡稱《火星少女》)誕生;2007年6月《月—綺羅香》第一輯登場,此類青春文學雜志數量的劇增讓身處該市場的“個體”感受到了更多的競爭壓力,從而激發出更多推廣方式。本文選擇《火星少女》作為貫穿全文的主要案例。
通過觀察,筆者認為青春文學雜志營銷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以擴大品牌影響力,鞏固讀者忠誠度,增進與讀者間的互動為目的的推廣,二是以擴充產品線,保證周邊產品銷路為目的推廣。
增強欄目互動,鞏固讀者忠誠度
對比《公主志》和《火星少女》,雖然具體的欄目名稱不同,但是基本都屬于兩類,一類是屬于“正文”,即刊登故事的,一類屬于編讀互動的,青春類文學雜志在這一方面的欄目設置,相對于市面上其他各類雜志,明顯要豐富得多,除了常規的調查問卷,讀者調查反饋,通常還會有女生百看不厭的星座、測試。
《火星少女》在互動欄目的設置上相對同類雜志,更加突出,該雜志專門設置的針對讀者的、互動性強的板塊,該板塊中還細分了不同的欄目,刊登的是讀者和他的朋友在學校的生活進行拍攝,和簡短的文字報道,如“聚星明星會客廳”,則是將此書的策劃團隊成員的工作場景,以動漫的插圖和話語方式配以幽默的語調呈現在讀者面前,增加編輯親和力的目的顯而易見。
社會征稿,增加讀者參與度
征稿活動已經成為青春文學類雜志的常設活動之一了。幾乎每一本青春文學類的小說都會辟出大小不一的版面,進行征稿公告。征稿的確是輕型小說類文學發掘故事源的一種渠道,但是可能根本的目的是增加讀者的參與度,當讀者感覺這本雜志和自身的成長機會有所聯系的時候,他必然會更加關注這本雜志的動向并將自己的興趣愛好傳播給身邊的同齡人。
《火星少女》專辟板塊名為“火星超短電波”,50左右的頁碼,刊登8篇每篇約為6000字以內的短篇小說。該板塊收錄的小說均為普通讀者投稿作品,一旦選登,雜志的策劃團體會專門為小說制作插圖,并且在結尾處由幾位編輯同時做點評,點評風格也是“青春路線”,文字旁邊配有評論編輯專屬的頭像表情。
培養作者/作者群的品牌聲譽
比較成功的青春文學雜志,一般都會擁有自己專屬的、固定的積累一定人氣的年輕作者。比如大家熟悉的《最小說》的郭敬明;《公主志》的明曉溪;還有《火星少女》的郭妮等。擁有多少人氣作者,以及這些作者的人氣維護和上升,是決定一本雜志銷路潛力的最為重要的因素。那么雜志社以及策劃團體將如何“推銷”自己的明星作者呢。首先是借助網絡進行宣傳。網絡被認為是互動性、即時性強的互動平臺,青春類文學刊物在宣傳其明星作者時,非常善于利于線上的傳播渠道,這些明星作者的博客就是其一。這些青春偶像的博客,通常是記錄自己日常最為平凡的衣食住行,態度親和,仿佛在向觀者當面述說。每月雜志出刊的時候,他們都會把出刊的相關信息、雜志的封面圖片貼出。其次,積極安排主要作者借助動漫、游戲等受眾為青少年類型的展會,舉辦簽售會和書友會。比如《火星少女》7月刊就圖文并茂地詳細報道了郭妮簽售現場的情形,并附上讀者寫的現場感想等。
開發周邊產品,利潤來源延伸
事實上,青春小說雜志相對于其他類型的期刊,最顯活力的還有其對周邊產品的開發,以及利潤來源的延伸。青春文學雜志通常都會有一個團隊,提供有關出版、包裝、推廣的一系列市場活動,如《火星少女》的聚星文庫,《公主志》的記憶坊,《最小說》的柯艾傳播等。將“人氣作者”的新作品以單本圖書的方式售出,在雜志上以一次性的情節概要代替連載,其作用類似“軟廣告”。
雜志最主打的作者可以享受更多其策劃團隊提供的推廣創意。比如,第四輯《火星少女》中夾帶郭妮最新推出的《再見,蘇菲斯》產品推薦32開大小的折疊海報,除了對小說的宣傳,海報還以“頂級精品紀念”的名義推薦了若干的周邊產品。當然,判斷策劃團隊對雜志、作者以及故事包裝的是否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是否會吸引影視制作的投資方購買其版權進行拍攝。比如明曉溪的《會有天使替我愛你》,目前,《公主志》的論壇上已經掀起粉絲對這部偶像劇演員評頭論足的熱潮,這應該也是電視劇的投資方在投資前已經預料到的一個免費而有效的宣傳渠道。
可以說,青春文學期刊的推廣也順應了“青春路線”,進行的生動活潑。近日貝塔斯曼已聯姻湖南魅麗優品、華文儷制,開始實施青春文學海外推廣計劃,這無疑為在青春文學出版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參與者都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平臺,也勢必會吸引更多的競爭者加入這場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