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版權貿易進口多于出口情況下,不論是主管部門還是出版社都在著作權出口上卯足了勁,其目光當然是對準歐美國家。然而,我們近鄰對我國的圖書又是一種什么反應呢?
日本與我國開展著作權貿易比較早,在我國最初大規模開展著作權貿易的幾年中,日本始終是中國翻譯權的購買大戶,在亞洲近鄰中坐頭把交椅。據統計,從1991年到1996年,日本從中國購買圖書翻譯權74種。日本更多的是喜歡進口成品書,日本讀者對中國圖書的需要是相當大的。日前就有一家韓國著作權代理公司對筆者講,日本有越來越多的出版社對中國圖書有興趣,希望購買中國圖書的翻譯權。有一個作者出版了一本有關食品安全的圖書,結果日本有多家公司參與競爭,沒有得到機會的出版社唏噓不已。
除了日本,韓國、越南、泰國近年來對中國著作權的興趣大增,使得中國著作權出口面向周邊國家和地區更具多樣性。
韓國雖然是后起之秀,但是借助天時地利,他們進口中國著作權的勢頭卻不可小覷。可以說,中國舉行的任何一個比較有規模的展會他們都會來參加,尤以每年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為最,陣容強大不說,活動也十分頻繁。不僅如此,就連我們所謂“二渠道”的訂貨會,他們都有人來參加。在這一點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與之相比。韓國某些專業人士對中國圖書市場的了解也遠遠多于我們。有的出版商平時還派人來北京等一些大城市與作者溝通、約稿。筆者有不少韓國朋友,他們就是這樣,到北京來除了參加展會還會去書店選書。殊不知,他們當中有不少人是在中國學習中文的,不僅語言上沒有障礙,而且環境也很熟悉。他們這樣做不僅有助于選到適合于韓國市場的圖書,而且還為他們了解中國圖書市場的變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即使不懂中文也沒關系,他們可以聘請精通韓國文的中國人為他們工作。最令筆者震驚的是他們的情報十分及時、準確。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國家是越南。越南近年來經濟有很大發展,2005年越南生產總值增長率達到8.4%,2006年人均收入達到750美元,經濟的增長帶動了文化的需要。去年法蘭克福書展期間,筆者見到了越南世界出版社經理助理潘唐龍。筆者從潘先生那里得知,越南一共有52家出版社,全部是國有。過去,由于越南沒有加入國際版權保護體系,可以隨意翻譯出版其他國家的圖書,當然也包括中國作家的作品。2004年10月,越南加入了伯爾尼公約,但是這種類似于休克療法的做法并沒有使越南的版權保護體系一下子建立起來。參加伯爾尼公約的第一年,越南政府有關部門并沒有嚴格執行。當然,越南出版的圖書中,翻譯書占的比重不大。據統計,2005年第一季度,向政府部門申請出版許可的228種外國圖書中,只有144種獲得批準,其中僅25種圖書通過外國駐越使館獲得了相應授權。其他的都是一些外國古典文學作品,早就在公版領域。2005年下半年開始,越南政府開始采取嚴厲措施,保護外國作家的作品。也正是從那時開始,不少出版社和私人的著作權代理商主動與中國出版社和作者聯系,購買中國作品的翻譯權。從現在情況看,越南讀者最喜歡看中國的小說,武俠和奇幻題材備受青睞,比如蕭鼎的《誅仙》就赫然擺在首都河內的書店中。
這幾年,泰國也掀起了閱讀中國文學作品的熱潮。筆者曾經跟泰國圖書出版與銷售商協會主席查那差交談過。從他那里了解到,泰國有500多家出版社,每年出書品種1.1萬多種。與越南不同的是,泰國的出版社都是私營的。雖然他們沒有參加伯爾尼公約,但是他們國內卻不乏保護著作權的法律。實際上,他們早幾年就開始與北京、廣州和上海的出版社進行了合作。
俄羅斯最近也加入購買中國作者著作權的行列之中。中國人對俄羅斯的文學作品并不陌生,然而俄羅斯卻較少進口中國作者的著作權。如今不同了,借俄羅斯舉辦中國年之際,中國著作權向俄羅斯出口呈現增長的趨勢,這是一個不錯的開始。不要忘了,俄羅斯雖然有很大一部分領土在亞洲,但是其文化根源卻是在歐洲。從某種意義上講,俄羅斯可以成為我國著作權出口歐美的橋頭堡。
除了上面提到的幾個國家,與我們相隔不遠的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也開始跟中國方面洽談著作權進口問題,而且有的已經付諸實施。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購買的多半是重印權,雖然用的還是漢語,但是同樣具有文化傳播作用。
大家都知道,經常接觸的人關系容易加深了解,容易產生感情。國家之間也是如此,如果比鄰而居,就會擁有很多機會相互接觸,直至發展一種密不可分的關系。現在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大趨勢,近鄰之間的相互需要就更加明顯。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花很多時間、很多精力到歐美做工作,還不如把眼睛盯在周邊地區。近年來,國內已經有一些出版社開始重視周邊地區,可是還遠遠不夠,證據之一就是我們對法蘭克福書展的重視程度遠遠大于東京、首爾、河內、曼谷和莫斯科舉行的書展。我們為什么一定要舍近求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