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百姓,育一方英才。
六盤山地處關隴要沖,通衢重地,自古及今,英才輩出。除上古歷史傳說中的人文初祖伏羲和神話人物之外,秦漢以來,六盤山地區產生了無數叱咤風云、經邦濟世、扶危救困、獨步風騷的文臣、武將、才子、奇士。唐宋及元明清時期,六盤山地區的軍事戰略地位尤顯重要。唐與吐蕃,宋與西夏、金、遼等多有戰事發生在這一地區,一大批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先后出現,他們或鎮邊守土,或參政中樞,或治理一隅,或著作等身,功績卓著,名揚后世,對六盤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曲珍(1031~1089),北宋將領,字君玉,宋德順軍(今寧夏隆德)人。曲家世代為當地土著大姓,族內有尚武傳統。當宋夏對峙、西夏軍隊入侵時,在沒有官軍支持的情況下,曲家“諸父糾集族黨”,也能將敵人打跑。曲珍自幼苦練武藝,騎射技精,有“百步穿楊”的硬功夫,“以材武長雄邊關”,后被秦鳳路鈐轄劉溫潤看中,就讓他跟隨在自己身邊作戰,提拔他擔任綏德城監押。曲珍屢屢建功,先后升任閣門祗侯、內殿崇班。熙寧年間(1068~1077),曲珍隨軍參加征討趾(今五嶺以南地區)的戰爭,再以戰功升任鄜延路鈐轄、副總管,改任客省使、環州防御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元豐五年(1082),宋軍在夏國邊界修筑永樂城(今陜西米脂北,無定河東岸),曲珍擔任守城之責。不久夏軍來攻,宋軍死傷慘重。城陷,曲珍縋城逃出,被貶官為息城使。元 初年(1086)重新起用,任環慶路副總管。此時,夏軍號稱40萬之眾“寇涇原”,曲珍率軍“虛馳三百里,破之曲律山,俘斬千百人,解其圍”。因功升東上閣門使、忠州(今四川忠縣)防御使。元 四年(1089),曲珍去世,享年57歲。
吳玠(1092~1139),南宋將領,字晉卿。宋德順軍(今寧夏隆德)人。因家鄉有重武風尚,吳玠一邊讀書,一邊練武,不到20歲就練就一身好武藝,尤其精通騎術和箭法,在鄉里遠近聞名。后西夏軍隊入侵,吳玠為保衛家鄉而投筆從戎。政和中期(約1114~1115),在一次阻擊西夏軍的戰斗中首次立功,升任進義副尉。后來又因多次立功而被提拔為隊將,涇原第十將和第二副將。南宋偏安江南,金軍大舉進犯西北時,吳玠擔任涇原路兵馬都監,兼知懷德軍,在與金人作戰中,屢立戰功,升任忠州刺史。建炎三年(1129),朝廷任命大臣張浚為宣撫處置使,到陜西巡撫。張浚非常看重吳氏兄弟,便把吳玠提升為統制,將其胞弟吳璘提升為掌帳前親兵。次年,吳氏兄弟在戰斗中奮勇殺敵,大敗金軍主帥婁宿。其間,吳氏兄弟率領宋軍,在陜西境內有效抗擊金軍,成為阻止金人南下四川的勁旅,被南宋朝廷視為西北的柱石。最后南宋朝廷將陜西戰場的軍事指揮大權完全交給吳玠,任命他擔任陜西諸路都統制。吳玠在總結對金兵以騎兵為主力的作戰實踐時,發明了“駐隊矢”的新戰法,即以弓箭輪番群發而制騎兵的戰法。紹興元年(1131),金軍在主帥金兀術的指揮下,以10萬大軍直撲陜西渭州、寶雞等地。吳璘兄弟率部迎戰,運用“駐隊矢”的戰法大敗金軍,兀術本人也中箭,僥幸逃命。朝廷獎勵吳氏兄弟,封吳玠為鎮西軍節度使,吳璘為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第二年,又把陜西軍政大權交給吳玠,授他兼任宣撫處置使司都統制,節制興、文、龍三州軍事。不久又加任檢校少保,兼利州路、階、成、鳳州制置使。紹興四年(1134)二月,金兀術、撤離喝再次率10萬兵馬重新進攻陜西。吳玠、吳璘等將領分東西兩路阻擊金軍,經過兩個月浴血奮戰,宋軍以少勝多,不僅守住原有陣地,還恢復了鳳、秦、隴三州土地。捷報傳到宋京,朝廷再次破格提升吳玠為川、陜宣撫副使,檢校少師、奉寧、保定軍節度使。紹興九年(1139),宋金媾和停戰,宋廷為嘉獎吳玠之功,授予他特進開府儀同三司、升任四川宣撫使,仍繼續節制陜西階、成等州軍務。同年,吳玠病逝在陜南前沿陣地仙人關,享年47歲。朝廷贈少師,后追封為涪王,謚“武安”。

吳璘(1100~1166),南宋將領。字唐卿,吳玠的弟弟。他智勇雙全,與兄長一起成為著名的抗金大將。建炎三年(1129),吳璘與兄長吳玠同時被陜西宣撫處置使張浚所賞識,此后兄弟二人并肩作戰,同受升賞。吳玠去世后,吳璘接替兄長使命,成為陜西抗金的主將,被升任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紹興十年(1140),正當宋高宗趙構和奸相秦檜慶祝“和議”成功的時候,金人撕毀和約,在金兀術指揮下兵分四路對南宋發動全面進攻。金兵很快占領河南、陜西許多州縣。接著,金將撤離喝率領西部金兵,強渡黃河,攻占長安,直趨鳳翔。這時,只有四川制置權宣撫司事的胡世將和吳璘防在河池,情況十分危急,胡世將緊急召集各路將領,商議破敵之策。參謀官孫渥提出河池不可守,宜退保仙人原的意見。吳璘認為其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憤怒地說:“懦語沮軍,可斬也!”并自愿“請以百口保破敵”。在吳璘的指揮下,首戰大獲全勝,打擊了金軍的囂張氣焰,阻止了敵人的西進,挽救了全陜的危局。朝廷升吳璘為鎮西軍節度使,并授予侍衛步軍都虞侯。紹興十一年(1141),南宋與金簽訂和約。此后,雖然宋金處于和議之中,但吳璘治軍仍如戰時,一刻也未放松警惕。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調集60萬大軍,親自率領傾巢南下,妄圖一舉滅亡宋朝。是年,吳璘已62歲高齡,且身患疾病。宋廷在金兵大軍壓境的危急關頭,任命吳璘擔任四川宣撫使兼陜西、河南征討使。吳璘指揮西線宋軍,接連收復秦、洮、隴、商等地,吸引了大量南下金兵,緩解了東南戰場的壓力。乾道元年(1165),吳璘被召回京城,受到高宗、孝宗厚禮款待,又封為太侍和新安郡王。不久,再出鎮興元府。乾道二年(1166),吳璘病逝,享年66歲,追贈太師,追封信王。

劉锜(1098~1162),南宋將領。宋德順軍(今寧夏隆德)人。前瀘州節度使劉仲武第九子,“南渡十將”之一。他少年時代隨父生活在軍營之中,年齡稍長,就被父親帶上隴右戰場,參加抵抗西夏的各種戰爭。他膽大心細,尤以箭法精熟而著稱。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劉锜由高俅推薦入朝,擔任閣門祗侯。宋高宗繼位后,特授他閣門宣贊舍人,知岷州,為隴右都護,成為專對西夏作戰主力部隊的一名將領。由于他作戰勇敢,夏人畏之如虎,就連西夏境內的婦女兒童都知他的威名。當張浚主管陜西軍務時,看到劉锜是個奇才,就任命他為涇原經略使兼知渭州(今甘肅平涼)。富平之戰失利后,他率部駐德順軍。不久金人攻打渭州,部將李彥琪降金,渭州失守。為此,劉锜被貶為知錦州兼延邊安撫。紹興三年(1133)復職,擔任宣撫司統制,與吳玠分別負責守衛四川和陜西。后又被召入京城,任江東路副總管。紹興六年(1136),提舉宿衛親軍。紹興十年(1140)五月,金人大舉進攻南宋,劉锜時任東京(今河南開封)副留守,節制兵馬。劉锜分析金人南下必占東京,再進攻順昌(今安徽阜陽),便預先率3000人退守順昌,后與金兵在順昌血戰多次,殺敵不計其數,取得了順昌大捷。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撕毀和議,調60萬大軍南犯。時劉锜擔任江、淮、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總指揮部設在清河口。金兵這次不敢怠慢,采用毛氈裹船運糧,劉锜則派游泳好手潛入水中鑿沉金人糧船。金軍一面留精兵與劉锜對抗,另以重兵轉入淮西。時屬劉锜節制的大將王權卻被金兵嚇倒,不聽調譴,不戰而逃,徹底破壞了劉锜的作戰部署,不得不暫退守揚州。此時劉锜不幸身染重疾,只得留侄兒劉汜率1500人扼守瓜州渡口,命部將李橫率8000人固守揚州,自己暫赴鎮江養病。可是,當金兵直逼瓜州時,劉汜首先敗退,李橫孤軍難擋,左軍統制魏友、后軍統制王方戰死,劉锜一手訓練又身經百戰的鐵軍就這樣近乎覆沒。劉锜本人被召還京城,暫時安置在試院閑住,等待處分。次年即紹興三十二年(1662)閏二月,劉锜病逝,終年64歲。
元明清及民國時期,隆德大地伴隨著時代更迭,也曾屢出奇才,名聞華夏。著名者有鐵冠僧、馬寶、張維岳、雒達等人。
鐵冠僧,生卒年不詳,元末明初隆德縣輔德里人。年少剃度出家,號玄真。后游歷于華山,在空峰幽谷洞養性,自名靈虛子。后人傳其教劉伯溫之言,撰成《透關玄機》。《透關玄機》序載:玄真乃隆德僧人,能修養,精練氣,詳識三元之氣數,周天之劫數,禍福吉兇,盈虛清長及一切天文地理,陰陽順逆無不通曉。如此看來,隆德鐵冠僧給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增添了一份奇說異術,亦算一樁大事。

馬寶(1628~1681),明末清初隆德縣轉角嘴人。幼失姑恃,好勇逞強。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部破隆德,馬寶投闖王部下。后入北京,因戰功擢升老營副營總。次年四月,闖王與吳三桂戰于山海關,李自成命馬寶率騎兵夾擊吳三桂,后吳三桂降清,引清多爾袞大軍戰馬寶,馬寶為吳三桂俘獲,后降而為將。清定天下,馬寶為吳三桂部下右都營總兵官。康熙十二年(1673),吳三桂叛清,據滇、黔,命馬寶、吳應麟進攻川湘,大獲全勝,聲勢日盛。后吳三桂親赴常州督師,令馬寶等嚴守岳州,扼洞庭湖口,布重兵為犄角之勢。六月,馬寶率部攻打彬州,既得彬州,又攻衡州大門永興。不久吳三桂死,諸將失措,馬寶隨吳三桂之孫吳世蟠棄衡州走貴陽。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陜西提督趙良棟入川攻克成都,戰事吃緊,吳世蟠命馬寶等入川節制。三月吳世蟠棄貴陽逃往云南。九月趙良棟會師攻云南,馬寶據城守橋,激戰中陣亡,時年53歲。
張維岳(1872~1946),字仲武,隆德縣城人。民國三年(1914)出任化平縣知事,卸任后,曾在平涼等地從事教育工作。抗戰期間,因平涼遭敵機轟炸,回鄉閑居。維岳喜讀書,好詩文,善書法,詩詞及墨跡廣傳陜、甘、寧各省。他曾遍習唐宋各家名貼,取古人之法,自成一體,尤以行書流利娟秀、清朗爽勁而為人稱道。1925年,張維岳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書法展覽”中取第四名,并獲“全國書法家”稱號。維岳一生淡泊名利,詩詞書法作品頗多,但因其不愿留名于后世,著作多數佚失。
雒達(1913~1970),字依道,隆德縣城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雒達自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畢業,隨即考入國立北平藝專,師從齊白石研習國畫,是惟一的寧夏籍齊派嫡傳弟子。
民國二十六年(1937),雒達與同學謝炳琨、盧光照舉辦畫展。展后出版《三友集》畫冊,齊白石親自為其作序,并親筆書寫,予以贊揚。在北平期間,雒達還多次隨溥儒先生入故宮,臨摹皇室書畫。1936年,雒達完成學業,畫桂花一幅與白石先生作別,回隆德從事教育工作,曾先后在平涼師范、高平師范任教,并創辦靜寧中學、隆德中學,從教長達30余年。1970年逝世。
今日隆德,已在昔日前賢先輩留下的豐厚文化積淀下翻開了新的一頁。一隅小縣,倡古樸文明,譜盛世華章,先后涌現了近千名書畫人才和文藝新秀,走出了近萬名遍布全國各省市的英才。
(本文圖片由隆德縣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