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核桃撒棗子,哥哥娶了個好嫂子。”“雙雙核桃雙雙棗,生男聰明生女巧。”這是回族婚禮“表針線”中的撒喜果歌。撒喜果也叫撒喜棗、撒喜、撒帳,是回族婚禮中一個重要的風俗儀式。

古代福建泉州的回族婚禮中有“撒(金)豆”的習俗。據史籍《清源金氏族譜》所載:“那嘰吶既據域,選民間女立其室,為金豆撒樓下,命女子取,以為戲笑。”唐代,大批阿拉伯和波斯人來到中國沿海地區經商、傳教,在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建造清真寺,以施伊斯蘭教忠實信徒必需的“五功”,并與當地女子成親。有一位到中國泉州定居的阿拉伯富商伊思麻因娶當地女子麥爾燕成婚時,為顯示巨商的富裕和誠心,將金子鑄成黃豆大小的豆粒,請清真寺德高望重的老阿訇(教長)念“尼卡哈”(結婚證詞),新郎、新娘對面跪坐,聽完經文時,老阿訇抓起喜桌上的金豆粒,分別撒向新郎、新娘,意為喜慶日子散天果(施舍)予貧民百姓。圍觀的貧窮穆斯林拾來均分,意為感謝真主賜結良緣,祈求真主賜生貴子,祝福夫妻和睦友愛、白頭偕老。兩位有情人在舉行結婚典禮時,“一把一把地掏出金豆子,當喜錢賞給那些窮人,致使他們一個個都有了錢”。
后來,這種習俗在廣大穆斯林地區廣為流傳,并沿襲至今,但不用真正的金豆,而用一些干果食品來代替。當阿訇念完結婚證詞后,由男方或女方的長輩向前來祝賀的親友們拋撒紅棗、花生、桂圓、瓜子、核桃之類的美味佳品。拋果者邊撒邊唱一些熱情洋溢的贊歌,如“棗兒滿炕紅,生子是英雄。核桃滾滿炕,養女是姣娘”,“雙棗雙核桃,兒子拔萃女窈窕”,“一把花生一把棗,閨女小子滿屋跑”等。這些唱詞內容大多以早生貴子,白頭偕老,吉祥幸福為主題。
回族群眾認為,核桃取其質堅而味美,象征子女堅強有力;棗子取其“早子”之諧音,意為早生貴子,鴻運長久。撒在外邊的喜果新人不可食之,撒在炕上的喜果,只許一對新人搶食。阿訇向新人身上撒喜果,意為撒喜(阿語音譯為:扎卡特),是喜慶施舍的意思。尤其是紅棗和核桃,回族從訂婚到結婚幾乎都離不開它們。訂親茶、裹喜茶、抓盒子、催裝茶、喜宴茶、蓋碗茶、待客茶、撒喜果都要用到它們。
相傳,撒喜果的婚俗來源于阿拉伯地區要“口還”(許可、允諾)的故事。很早以前,麥加有個穆斯林孤兒叫葉爾古拜,到很遠的地方去求學。他在沙漠里走了大半天,又渴又餓,當爬過一座大沙丘時,坡下出現了一個小綠洲,鳥語花香,景色怡人。原來這是一座果園,從園里飄出濃濃的果香味,他連忙尋找果園的入口,正尋間,發現一根樹枝伸出了墻外,上面結滿了紅彤彤的棗兒。他饑不可耐,便摘了一些美美飽餐了一頓。要啟程時,卻被果園主人發現了。葉爾古拜仔細一想,自己是一個虔誠的尋道者,怎能隨便吃人家沒給“口還”的東西呢?他急忙向老人家問好,并向老者說明了真實情況。這位銀須飄飄的老人也是信奉伊斯蘭教的虔誠穆斯林,名叫阿布杜拉。老人說:“要‘口還’并不難,但你必須娶我的獨生女為妻。我的女兒是個又瞎又啞、沒有手腳的女子。”葉爾古拜為之一怔,娶這樣的女子怎么生活呢?但他一想,既然自己發誓要“口還”,那就順其自然吧。

成親這天,村子里的鄉親們都來祝賀,阿布杜拉特意從清真寺請來老阿訇念“尼卡哈”。念完經文后,老阿訇抓起盤中的棗兒分別撒向新郎和新娘,意為老人給了“口還”,雙方締結姻緣,祈求真主賜生貴子,祝福夫妻和睦友愛,白頭偕老。然后又向鄉親們拋撒,讓大家也來沾喜氣。入洞房后,葉爾古拜挑起新娘的頭巾一瞧,原來是一位貌若天仙、如花似玉的俊美女子。他不解地問道:“父親不是說你又瞎又啞、沒手沒腳嗎?”新娘笑著回答說:“他老人家說我眼睛瞎是因為我從沒看過那些丑陋邪惡的東西,說我啞巴是因為我從不搬唆是非,說我沒手沒腳是因為我平生沒拿過別人一針一線,沒到過一個不正當的地方。”原來,阿布杜拉見到葉爾古拜,覺得他是一個耿直善良、講究信義的忠實穆民,便決定將女兒許配給他。
葉爾古拜沒有辜負老人對他的期望,起早貪黑,勤勞地務育果園,精心照顧老人和愛妻,還騰出時間來繼續學習伊斯蘭教知識,最后成為了那一帶很有名望的學者。從那以后,當地穆斯林結婚都要拋撒紅棗之類的鮮果,意為吉祥幸福,期盼自己迎娶的是一位聰明智慧的女子。后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到中國經商傳教,又把這種風俗傳到中國穆斯林中,至今在西北地區的回族聚居區結婚娶媳婦仍沿用撒喜果的古老傳統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