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是
“百家講古”?
據《南方周末》報道:“百家”即言多也,各路精英都在這講壇上一展辯才。但從目前的情況看,“百家講壇”似乎應該更名為“百家講古”,因為它所講的,不是漢唐,便是明清;不是《論語》,便是《三國》;不是司馬遷,便是曹雪芹;講了慈禧還不夠,還要講光緒……新聞出版事業要“三貼近”,電視應是最具影響力的傳媒,最應該貼近大眾的所思所想。
不是說古代名著不要介紹,要的。但是,我們不能只在中國的舊典籍中討生活。“古為今用”,是不是還要“洋為中用”?除了古典名著外,能不能介紹一些外國名著呢?能不能介紹一些外國最新學術動態和科學成就呢?甚至,能不能介紹一些外國最新社會思潮呢?還有,關系國計民生的問題,似乎也可以請名家到“百家講壇”上做一番介紹。
概而言之,“百家講壇”要真正體現“百家”,不能只是傳統文化一家。
為“豪華課本”瘦身
據《光明日報》報道:新學期伊始,江蘇省就公布了2007年春季江蘇省中小學教材零售價格及課本費標準,明確規定各地嚴禁使用《江蘇省2007年春季普通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書目》以外的教材,課本費實行“多退少不補”原則,按學期與學生結算,公布結算清單,凡結算清單中列支不屬規定范圍內的書款必須全部清退給學生。這使得2007年春季入學的教材價格,比2006年平均降低了約17%。定教學用書和課本費標準,意在遏制人人詬病的“豪華課本”,還課本本來面目,為學生及家長減負,豪華課本走上了回歸質樸本色之路。對此,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必須推進教材出版發行招投標工作,徹底打破行業壟斷經營。由多個部門聯合招標,使得采購價格降到最低,這樣書商的賄賂空間就縮小了,課本就再沒有豪華的必要了。”
創造文藝健康發展的
社會文化生態
據《文匯報》報道:盲目制造“粉絲”和“粉絲”追星而引發極端事件,已成為一種公害。今天需要重視的是在文藝市場和大眾文化的條件和氛圍中,創造一個文藝健康發展和優秀作品不斷出現的社會文化生態問題。如果不在這樣一個文藝生死攸關的大課題中著力用功進行研究和策劃,那么,明星迷、網游迷等等各種“粉絲”的走火入魔,不但無助于相應文藝和文化的健康和繁榮,而且,會冷不防地鬧出點小小大大的事情出來。今天,也許就是提升我們文藝和娛樂品位的契機。
青春文學創作
不必錦上添花,更需雪中送炭
據《中華讀書報》報道:評論家近日呼吁,出版界和媒體對青春文學推波助瀾多,冷靜分析少,青春文學的發展已經到了急需理論正確引導的關鍵時期。評論家表示,中國文壇向來就不缺乏“神童”,現在也不必對哪位青年人動輒冠以“神童”美稱,當務之急是給予必要的引導。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張勝友說,“一批有才情的青年人組成了青春文學龐大的創作隊伍,對他們予以關注、引導是必須的。”因為現在一些媒體有“捧殺”他們的傾向,他們的人生閱歷還不夠,如果頭腦發熱,以后很難成為大家。河北省作協陳沖說,青春文學作者的很多東西是不自覺的,他們很難自己從理性上進行把握,這就需要評論界加以引導,這對他們以后的成長會非常有利。
六小齡童:
請不要拿先祖的名著開涮
據千龍網報道:針對當下流行的戲說名著,六小齡童表示,有人創作《西游記》后記、新記他都不反對,但應該有基本的創作底線。“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也不是胡說,改編名著是有底線的,主要情節和角色的基本性格不能變。
我覺得,改編者一定要筆下留情,千萬不要拿先祖的名著去開涮或戲說、甚至惡搞。”六小齡童認為,“現在一些改編者讓孫悟空跟女妖談戀愛,或者寫孫悟空的‘一夜情’,令讀者津津樂道于孫悟空對情愛的追逐,這樣的戲說和惡搞就不恰當。現在有太多年輕人不讀原著,所以這樣的誤導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傳統文化教育遭挑戰:
九成孩子知圣誕不知端午
據《光明日報》報道:成都市某幼兒園一項調查顯示:九成孩子能說出“圣誕節”,而幾乎沒有人能說出“重陽節”和“端午節”。教育界人士憂心,我們的下一代正生活在一個與身邊的民間文化隔離的世界里。對此,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指出,我們要清醒認識到民俗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揚和保存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最好的辦法還是盡可能詳細地記錄下來,供后人了解、研究或借鑒……不能指望靠普通民眾,更不能將希望寄托于下一代。“意義再重大的東西也要跟一定的形式結合起來”, 四川教育學院教育研究所所長姚文忠說,對兒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一個根本的原則就是“不問新與舊,只問適不適”,任何教育都要與孩子自身的心理特點結合起來,能讓他們對美好的東西有所感知、有所體會,并從中得到快樂,這是我們應該推崇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