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題
進行“運動的分解”教學時,拉船靠岸問題是最常見、最典型的問題,學生中常見的分解方法往往有兩種。現陳述如下:
問題如圖1所示,岸上的人勻速拉繩使船靠岸,若人移動的速度恒為v,當繩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θ時,船速多大?船的運動是勻速還是變速?
方法一繩拉船運動時,繩的速度按如圖2所示情況分解,故船速v1=vcosθ,船靠岸時θ增大,v1減小,船做變減速運動。
方法二繩拉船運動時,船的速度按如圖3所示情形分解,因此船速v3=v/cosθ,船靠岸時θ增大,v3增大,船做變加速運動。
兩種分解方法學生大多樂意采用第一種,究竟誰對誰錯呢?
2探究
探究一采用微元法分析船速與繩速的關系:
設時間Δt極短,人拉繩使船從A運動到B,如圖4所示。在繩OA上截取OB′=OB,則Δt時間內船運動的位移為AB,繩收縮的長度為AB′。
可見,方法二的答案是正確的。
探究二學生容易出現錯誤的原因:
對小船進行受力分析,小船受到如圖5(a)所示的重力、浮力、拉力和水的阻力,此時繩的拉力F按作用效果可以分解為如圖5(b)所示的分力F1和F2,于是船勻速運動時,學生能熟練應用正交分解法列式
可見出現方法一的分解方案不足為奇。這是學生將“力的分解”和“運動的分解”概念混淆了,并因為力的分解先入為主,形成了負向思維定勢,導致分解出錯。
探究三從運動的效果上看,方法二正確的原因。
人拉繩時,O為定點,小船的運動可分解為小船沿繩方向收縮的運動與小船繞O點的圓周運動。
3延伸
3.1模型轉換延伸
例1如圖6所示,平面鏡M與光屏平行放置,兩者間距為L,平面鏡可繞O點以角速度ω逆時針勻速轉動,一束激光自光屏上的小孔S垂直射到平面鏡上O點,則當平面鏡繞O點勻速轉過30°角時,屏上光斑P移動的瞬時速度多大?解析光斑沿光屏移動可與小船在水面上運動模型相類比,通過模型轉換即能得到:光斑移動速度v可看成光線繞O點轉動速度v1與光遠離O點速度v2的合成。由圖6可知v=v1/cos2θ=2v1,因光線轉動的角速度為平面鏡角速度的2倍,所以
3.2對象拓展延伸
例2如圖7所示,兩定滑輪M、N間的間距為2L,一根不可伸長的輕質細線跨過定滑輪,兩端分別系有質量均為m的物體A、B。現在繩的中點O處掛上一個質量也為m的物體C,將物體C由靜止釋放,求物體C下降過程中的最大速度(不計一切摩擦阻力)。
3.3運動變化延伸
例3如圖9所示,豎直平面內放一直角桿,桿的水平部分粗糙,豎直部分光滑,兩部分各套有質量分別為mA=2.0kg和mB=1.0kg的小球A和B,A球與水平桿間動摩擦因數μ=0.20,A、B間用不可伸長的輕繩相連,圖示位置處OA=1.5m,OB=2.0m,g取10m/s2。若用水平力F沿桿向右拉A,使B以1m/s的速度勻速上升,則在B經過圖示位置上升0.5m的過程中,拉力F做了多少功?
解析用水平力F向右拉A,A、B兩物體運動速度間的牽連關系可以通過繩速來解決。
如圖10所示為A、B兩球運動的分解情況,可見
對A、B整體進行受力分析可知,水平桿對A的彈力恒定NA=(mA+mB)g
故摩擦力為恒力
f=μNA=μ(mA+mB)g
由動能定理得
WF-fs-mBgh=12mAv′2A-12mAv2A
解得WF=6.8J
由以上延伸探究可以看出:物體運動的效果與力的作用效果往往存在著不一致性,對物體的運動進行分解時,應依據物體運動的效果來進行,學習時應將運動的分解和力的分解加以區別,以防一著不慎,滿盤皆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