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上一代父母的世界里,工作貫穿了他們的一生。我記得我出生并成長的小鎮和縣城生活:我的父母是法官和農藝師,他們從我記事時就為他們的職業生活而忙碌著,他們始終在忙碌,不會因為我們兄妹幾個而失去他們對工作傾注的激情和創造力,似乎那種忙碌就是他們的理想生活。
回首往事時,我記憶中始終沒有感覺到他們把整個生命的希望和理想寄托在我們身上的壓力。因為他們有屬于他們的生活舞臺和現實生活,他們從來不會因為我們的存在而放棄希望。而現在新一代父母的理想生活已經開始轉移,在我們生活中,常聽到他們對寶貝孩子說:“你是我們的希望所在,媽媽就靠你了。”女性似乎在結婚有孩子以后就變得嘮叨起來,她們圍繞著寶貝孩子而嘮叨,她們圍繞著男人而嘮叨。少數做父親的也如此,他們把一生的全部賭注押在小孩子身上,他們給予孩子的太多,不僅僅用物質生活滿足孩子們的欲求,這欲求像一把火,可以燃燒盡孩子們成長時剛冒出來的胚芽。
不僅如此,他們努力地掙錢,他們辛苦和忙碌似乎都是為了孩子。漸漸的,理想主義的幻想已經從他們內心消失殆盡。他們只是活著,并把他們這一代人實現不了的理想,在孩子們很小時就壓在他們的肩上。
他們不再給孩子們娛樂的天地。我小時候有無限的空間用來接受自然的熏陶,比如,父母因為忙于他們的職業理想生活,很少有時間管理我們的現實生活,我們可以在泥土中捉蚯蚓,可以在被父母所遺忘的那個世界里,建立起自己的娛樂世界,而那個世界,遠遠不是物質可以建立起來的。
因為空間很大,可以幻想,可以在幻想中搭房子,乘火車去旅行。想一想這樣的生活狀態,如今孩子們已經無法感知,也無法去嘗試或進入,因為新一代父母已經把他們管理得嚴嚴實實,他們不可能在三歲或者四歲時去泥土中抓蚯蚓,他們不可能在六歲或者八歲時幻想著乘小鎮上的火車去旅行。
在父母的眼里,他們是寶貝、是理想。
新一代父母已經逐漸學會了放棄自我的理想主義,他們有時會哀嘆道:“我們不行了,只有靠孩子了。”孩子成為冉冉升起的星座。為了孩子,他們可以付出任何代價:比如,他們在結婚有孩子以后,不再講求婚姻生活的質量,婚姻之所以能夠延續下去是因為孩子在維系著;比如,當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外出發展時,誘惑雖然很大,然而,一旦想到孩子,他們就在責任面前放棄了機遇;比如衣飾,在婚前,我相信,更多的女性都沉溺于衣飾的美,而婚后,她們不再欣賞自我,照鏡子、化妝的時間少了,上街買時裝的次數少了。
這一切竟然都是為了孩子,所以,他們必須付出代價。他們投入了生命中最珍貴的時間陪同孩子學鋼琴,跳拉丁舞,而他們自我的生活卻越來越乏味,越來越萎縮。這是一種現代生活的疾病:他們因孩子們的存在而失去了自我的理想主義精神。
(編輯/楊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