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是保證我國當前搞好經濟建設的一個基本條件,目前黨中央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到了一個顯著的位置。同時把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作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之一,這充分說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為黨在新時期的一項重要的任務。而構建和諧社會能力這一提法過去沒有聽說過,而將它提高到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這一高度,更令人感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緊迫性。這一提法表明中國共產黨在執政這么多年后,更加關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更加關注社會和諧、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并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全面建設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
“和諧”是一個古已有之、東西橫慣的發展觀念。那么什么叫和諧?“和諧”由“和”與“諧”兩字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濟之意;“諧”者,相合也,有順合、協調、無抵觸、無沖突之意。“和諧社會”,就是讓社會各成員、群體、階層、集團之間的關系融洽、協調,無根本利害沖突,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相互信任和互相幫助,氣氛良好。所以古往今來,是執政者治國的一個根本目標,提倡“和為貴”、“政通人和”、“親人善鄰,國之寶也”。可見和諧對中國歷代的統治者的重要性。
在中國的歷史上很早就提出了“和諧”這個概念,孔子在《國語·鄭語》中說:“致中和”,這里提到了和的概念;老子是我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主張:“合異為同”,這里的合是和的意思;儒家宣揚:“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天人合一”等思想說明追求社會和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理想。當代和合學研究者通過對中國傳統哲學“天道”和“人道”近百個范疇的系統研究,認為和合思想從人類的一開始就深深地滋潤在民族及其生命智慧的源頭活水里。
中國關于和諧的思想最早出現在《國語》里。周幽王八年,鄭桓公與太史史伯討論“興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時提出和的概念。史伯說:“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萬物者也。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棄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者也”。虞、夏、商、周之所以能夠成就與天地一樣長久的赫赫功業,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能夠在天地和人事之間創造和合關系:虞幕能夠“聽知和風,因時順氣,以成育萬物,使這樂生”;夏禹能夠熟悉水性,因地疏導,“使人物高下,各得其所”;商契能夠了解民情,因倫施教,使百姓和睦,皆得保養;周棄能夠播種五谷繁育蔬菜,讓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史伯根據和合思想斷定周幽王必將衰敗,衰敗的原因是周幽王“去和取同。史伯說:”夫和實生萬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國語·鄭語》卷十六,《四部叢刊》初編本。)史伯認為以不同的元素相配合,求得矛盾的均衡和統一,有利于治國。如果以相同的事物相湊合,“以同裨同”,則有害于國家。
世界西方國家早在希臘時期就有和諧的思想。新畢哥拉斯學派的哲學家尼柯瑪赫在其著作《數學》中提出美是和諧的比例。柏拉圖的《理想國》里,國家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是縮小了的國家。他認為,作為個人本性的靈魂包括理性、意志、欲望三個部分,而這三部分在每個人身上占的比例不同,從而形成不同類型的人。那么國家也就有了三個等級的人,一是管理國家的是理性強的哲學家,保衛國家是意志力強的戰士,創造社會財富的是欲望強的民間藝工。在理想國內,各個階層的人應該如同人的靈魂的各個部分器官,各司其職,協調和諧。19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各因素的協調一致就是和諧。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大家傅立葉預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現存制度和現存社會終將被新的和諧社會所代替。魏特林則直接把資本主義稱為“病態社會”,把社會主義稱為“和諧與自由的社會”,并且指出,新社會的“和諧”不是“個人和諧”,而是“全體和諧”,這一思想受到馬克思的高度稱贊,并在一定的意義上給馬克思以啟發,他把共產主義定義為“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可見,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即有深刻的歷史根源、思想史根源、也符合人類發展的“共同旨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即是中國共產黨的實踐的需要。也是中國社會文明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許多政黨執政經驗的教訓的共識。現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就是社會各成員、群體、階層、集團之間相處融洽、協調,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信任和幫助,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簡言之,和諧社會就是一個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社會。
西方的哲學思想很早就應用到了社會管理、企業管理中。資本主義早期,就有了自為性的和諧管理理念。洛克的《政府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就探索了社會經濟和諧的途徑,而科學管理的先驅巴貝奇在《論機器與制造業的節約》中充分論述了分工與效率、機械與工具的使用、時間周期與作業工序、批量生產、均衡生產、消耗與精確成本確定、勞資矛盾與工廠制度等專業化中所涉及的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協調問題,為后來的泰勒提出科學管理理論奠定了基礎。而羅伯特·歐文提出了科學的管理思想:“人是環境的產物”,主張通過改善工作環境、聽取工人的意見等途徑鼓勵工人,并重視對工人的行為教育,因而被公認為是行為學派的先行者。“管理之父”泰勒于1913年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把人假設為“經濟人”,認為勞資關系的解決有賴于人際關系的和諧,從而要訓練工人掌握機器的技能,從而把和諧管理納入到科學的軌道。后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企業內部的人際關系變得日益復雜,一些行為學家提出了“社會人”的假想,把目光轉移到人際關系和諧。實踐證明:泰勒把人當作“經濟人“這一觀點是不對的,或者說是不全面的。人是一個社會的人,社會的人不僅在社會尋找收入的源泉,還要得到友誼、安定和歸屬感。因此要協調好企業內部人與人的關系,就得從現實中“社會人”的角度來認識企業中人與人之間實際存在的關系,樹立以員工為中心的新型的領導方式。目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經濟發展一日千里,經濟協調發展已經形成共識,就是整體和諧,即企業內部和諧、企業對外和諧、管理過程和諧、企業功能和諧等。現代人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提倡生態環境和諧,因此又有人提出綜合型和諧管理的理論,并稱為生態時代的綠色和諧管理,突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的發展新思想。
目前我們黨正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努力工作,在我們進行這項工作的同時,我們研究一下古今中外的和諧思想,以及他們創建和諧狀態的實踐經驗,對于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現實意義和借鑒作用。我們黨今天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是對古今中外和諧思想的繼承、創新、發展。目前中國民主進程在不斷加快,人們的人權意識和民主意識在不斷增強,這就為各階層、群體與個人提供了維權的空間,但是伸張自己的權力不能在危害他人的基礎上,危害社會的基礎上,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法制,堅持和為貴的思想,才能實現團結穩定的大好局面。只有保持社會穩定與社會和諧的狀態,才能使全國人民的每一個人的權利得到保證,所以每一個人一定要用平和的態度對待社會,對待個人和其他人。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堅持和諧思想。如果大家都做到了這一點,那就構建了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就能促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