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06~2007年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評價分析

2007-12-31 00:00:00
銀行家 2007年9期

Financial evaluation of national wide commercial banks 2006~2007

《銀行家》研究中心 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課題組

截至2006年末,我國境內的全國性商業銀行可分為兩類,即由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組成的五大國有商業銀行(本處采用銀監會統計分類辦法;文中限于數據條件,一些地方仍采取傳統的“四大行”與“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分類辦法,以下分別簡稱為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和交行),以及由招商銀行、中信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中國民生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恒豐銀行、浙商銀行、渤海銀行等十二家銀行組成的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以下分別簡稱為招商、中信、浦發、民生、光大、興業、華夏、廣發、深發展、恒豐、浙商、渤海)。

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在國內銀行市場扮演重要的角色,自成立以來一直是我國經濟主要的融資來源。近年來,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紛紛走上股份制改造的道路,除農行外均已成功重組成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中行、工行和交行先后于香港聯交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而建行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后,于2007年上半年啟動了回歸A股上市之旅。

除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外,我國境內還有12家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多成立于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這些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獲準在全國范圍內從事商業銀行業務,其股權分別由地方政府、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其他投資者所持有。其中7家銀行已經過股份制改造,成為內地或香港的上市公司。

資本狀況

2006年是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達標的大限之年。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國內銀行業在五年過渡期結束后,將全面執行巴塞爾協議。據此,銀監會要求到2006年底,我國所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于4%,否則其機構擴張、業務發展和股東分紅都將受到限制。為達到這一標準,全國性商業銀行開源節流,一面通過強化資本管理、調整產業結構以及適度控制風險資產的增長速度達到節約資本使用的目的,一面則通過股改上市、增發、發行債券、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廣開資本補充之門。截至2006年底,各行資本狀況大為好轉,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總體達標。

2006年全國性銀行總體資本狀況

商業銀行不斷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努力及其成效可以從圖中看出。自從2004年監管部門全面推行嚴格資本管理以來,截至2006年底,除農行、光大、廣發、深發展外,其余13家全國性銀行均超過8%的資本充足率及格線,而核心資本充足率達標的全國性銀行則達到14家(農行、光大、深發展未能達標)。上市銀行在補充資本方面渠道較多,整體表現較好。11家上市銀行的整體資本充足率與整體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從2004年的10.00%和7.58%上升至2006年的12.34%和10.11%。

在五家國有商業銀行中,除農行外,資本充足率均已達標。2006年,由于當年剛剛在兩地上市,工行和中行的資本充足率較2005年有較大提高,分別達到14.05%和13.59%,超過新巴塞爾協議12%的標準,居全國性商業銀行之首。建行2006年資本充足率也達到了12.11%,但由于業務的快速發展,已經較IPO的2005年下降了1.48個百分點。交行2005、2006年分別在H股和A股市場上市,盡管A股市場融資規模超過H股市場70%,但2006年其資本充足率仍較2005年下降了0.83個百分點,顯示了其迅猛擴張的勢頭。

農行已于2007年2月1日正式啟動股份制改革。根據初定的股改方案和進程,中央匯金公司將為農行注入新的資本金,保留財政部原來在農行的資本金,其余作為風險撥備,從而使農行的核心資本達到上市標準;農行力爭2007年下半年完成重組,年底成立股份公司,2008年上半年實施IPO,從而走上同其他國有商業銀行相類似的資本補充道路。這樣,在未來1~2年,其資本充足率狀況的根本改善是值得樂觀期待的。

在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中,浙商銀行(11.77%)和招商銀行(11.40%)的資本充足率最高。其中,浙商銀行成立時間較短,規模不大,資本較為充足;招商銀行則由于年內發行26.62億H股補充資本,并且其偏重于低資本耗用的業務結構對其保持較高的資本充足率貢獻頗多。中信、浦發和恒豐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超過9%,略顯充裕,主要由于年內通過增發或發行次級債對資本進行補充;而華夏、興業、民生銀行雖也有補充資本的舉措,但由于業務發展速度快,資本充足率依然在最低的監管水平徘徊。

同前一年相比,大部分全國性銀行2006年資本充足率水平基本持平。變化較大的是未達標的銀行。光大銀行在較低的水平上下降了1.41個百分點;而廣發銀行拜重組和引入戰略投資者所賜,資本充足率由2005年的-4.11%一舉提高到7.63%,接近最低監管標準。

進入2007年,剛過監管達標線和未達標的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已經或即將迎來久旱甘霖:興業銀行和中信銀行在A股市場成功上市;民生銀行定向增發成功;深發展通過股權分置改革方案,發行認股權證,并且計劃實施向GE定向增發新股;華夏銀行發行20億元次級債,有望將資本充足率提高到10%;光大銀行將完成重組,實施注資,補充資本充足率。樂觀預計,到2007年底,所有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可望全部達標。

在核心資本充足率方面,工行、建行、交行、招商、浙商銀行較高,華夏、興業和民生略高于4%的及格線,深發展的核心資本充足率為3.68%,略低于4%;農行、光大、恒豐與渤海銀行的數據不詳,但從其資本充足率的狀況可得出相對準確的結論。按規定,商業銀行公開發行次級債券應具備的條件之一就是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于5%,以私募方式發行次級債券或募集次級定期債務應具備的條件包括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于4%。重組后,廣發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達到6.68%,已處于全國性商業銀行的中游水平,為其資本充足率盡快達標奠定了基礎;深發展如能順利引入GE補充核心資本,則其資本充足率的達標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2006年全國性銀行補充資本情況綜述

通常,商業銀行通過公開上市、定向增發、發行債券(次級債和混合資本債)等方式補充資本。這些方式在我國銀行業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努力中均得到了廣泛使用。(參見表1)

資產質量

中國銀行業曾經背負了沉重的不良資產包袱,較差的資產質量一度引起國外金融界關于中國銀行業已經在理論上破產的言論。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深入,國有商業銀行通過實施國家注資重組,進行股份制改造,剝離核銷了大量的不良資產;股份制商業銀行普遍成立較晚,市場化程度較高,在控制不良貸款方面卓有成效,資產質量大多保持較高的水平。總體而言,在中國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大背景下,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近年來有很大的改善。

2006年全國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具體結構如圖4所示。

圖5分類列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自2004年以來的變化趨勢。圖中可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從2004年的15.57%下降到2006年的9.22%。如果考慮到正在著手股改的農行在2004、2005和2006年末的不良貸款率分別高達26.83%、26.31%和23.55%,則其余三家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整體提升幅度十分可觀。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整體上一直處于5%以下的低位,而且呈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2006年達到2.81%的較低水平,表現了銀行較強的經營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

上市銀行是全國性商業銀行中的佼佼者。在過去的幾年中,上市銀行資產質量的提升水平遠高于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平均水平。(參見表2)

全國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情況評述

2006年,全國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均較前一年度有所下降。股改上市后的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的不良貸款率穩中有降。招商、浦發、興業、民生、恒豐和浙商銀行依然保持較低的水平。廣發行在重組中由政府、 老股東和投資者團隊共同彌補損失,不良貨款由2005年的16.89%劇降為2006年的3.97%,是全國性商業銀行中降幅最大的銀行。

深發展推進不良資產管理架構改革,2005年1月1日后新審批發放的各項貸款不良率低于1%,同時關注類貸款余額和比率出現雙降,舊貸款向下遷徙為不良貸款的速度在放緩。不良貸款清收的力度也在加大,2006全年清收總額為20.89億元,核銷6.2億元呆賬,不良貸款余額有望出現下將;特別是如果重點項目(如北京東直門項目15億元貸款)的處置能獲得突破,將會顯著降低不良貸款余額,其資產質量的改善前景相對樂觀。

農行全年貨幣清收不良貸款本息628.19億元,不良貸款處置248.66億元,不良資產處置工作有所加快。與正處于重組注資前夜的光大一樣,按照以往經驗,其不良貸款率的實質性下降應該也是可以樂觀預期的。

盈利能力

總體情況

2006年全國性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持續增強。除中信、華夏、廣發等少數銀行外,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凈利潤增幅均大大超過營業收入的增幅,顯示出較高的運營效率。增幅最大的三家銀行中,農行、浙商行主要源于歷史基數較低,深發展主要源于計提貸款損失準備相對激進。廣發凈利潤較2005年有較大下降,是惟一凈利潤負增長的銀行。在上述銀行之外,12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在2006年的凈利潤平均增長36.7%,其中招商銀行凈利潤增長了87.69%,興業和中行也實現了50%以上的增幅。

圖8與圖9按上市類與非上市類分別列示了2004~2006年全國性商業銀行的資本收益率情況。圖中可見,上市銀行資本收益率整體高于非上市銀行,其他類全國性商業銀行的資本收益率水平整體高于國有商業銀行。動態而言,2004~2006年,全國性商業銀行的資本收益率整體上呈上升趨勢,尤以興業、深發、民生、浦發、浙商為代表。中信銀行資本收益率自2004年以來下降幅度較大,應該與其近年資本擴張的速度較快有關。

2006年,資本收益率水平最高的銀行是興業銀行,達到25.61%,其次是民生、深發與浙商銀行,接近或超過20%;廣發的資本收益率最低,與其當年利潤滑坡有很大關系。但由于各行資本充足率不盡相同,賬面凈資產利潤率缺乏直接可比性。表3選取了六家規模相近的全國性商業銀行進行比較,假設其資本乘數一致,則從中可見,招商銀行的資本回報能力仍屬最高之列。

資產收益率是衡量銀行運用資產獲取收入能力的重要指標。圖10和圖11按上市類與非上市類分別列示了2004~2006年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平均資產收益率的情況。圖中可見,上市銀行的資產收益率整體高于非上市銀行,國有全國性商業銀行的資產收益率水平整體高于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2006年,中行、建行、招行和浙商銀行的平均資產收益率在0.8%以上,盡管在全國性商業銀行中位列前茅,但與國際優秀銀行1.17~1.2%的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從增長情況看,2004~2006年,全國性商業銀行的資產收益率穩中有升:建行始終穩定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中行、招商、深發和浙商銀行增幅較大;工行、中信、華夏、民生、光大和恒豐銀行整體保持穩定。交行在2004年對證券投資分類及相應的重估增值儲備和遞延所得稅進行追溯調整,影響當年的資產收益率;深發展則由于2006年凈利潤暴增300%以上,導致當年資產收益率較前兩年提高了253%;農行是我國第二大商業銀行,資產規模龐大,但較少的凈利潤使其資產收益率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2006年其凈利潤大增456%,資產收益率略有改觀。

在盈利模式方面,全國性商業銀行各有不同的優勢。招商銀行盈利優勢在于其偏向零售業務的經營模式帶來的高比例中間業務收入、規模效應帶來的較高費用成本投入產出效率;浦發銀行的盈利優勢在于單位資產生成凈利息收入能力較高,單位資產生成撥備前利潤能力較高;民生銀行資產質量優良,使其計提準備金壓力較輕,能夠在保持撥備覆蓋率達到100%以上情況下,更多地將收入轉化為可供股東分配的利潤;而興業銀行盈利模式相對較獨特,更多地依靠資金業務和投資業務創造利潤,并形成了相對低投入、高產出、人均效益較高的運營特點。

以下分別從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以及支出管理水平的角度出發,評述全國性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利息收入水平

利差收入是我國商業銀行傳統也是最重要的利潤來源。近年來,由于市場環境和監管環境的變化,以及商業銀行對中間業務的重視和開發,利息收入在銀行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利差收入仍將是影響銀行盈利水平的決定因素。

圖12列示了2005~2006年間部分全國性商業銀行凈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圖中可見,除中行、招商外,各行凈利息收入占比均在90%以上,而且超過半數的銀行2006年的占比超過2005年,呈現上升的態勢。

通過比較凈利息收入占總資產的比例,可以考察各行單位資產生成凈利息收入的能力。從圖13可以看出,國有全國性商業銀行由于資產規模龐大,單位資產生息能力稍遜于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國有銀行中較為突出的是建行,比值達到2.58%,基本處于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的中上水平。在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中,浦發、民生和深發展單位資產生息能力相對較強。

考察商業銀行利息收入能力的重要指標是凈利差和凈利息收益率。凈利差按日均生息資產收益率與日均計息負債付息率的差額計算,凈利息收益率是凈利息收入與均升息資產總額的比率,考察單位生息資產所創造的利息收入,兩者各有側重。

2004年以來,截至2007年7月20日,我國已經七次加息。除2007年5月的加息方案相應縮窄存貸款利差外,其余歷次加息都是保持甚至擴大了存貸款利差,基準利率的上升導致客戶貸款平均收益率的提高,流動性的逐漸收緊也推動債券收益率回升,從而有利于流動性充足的銀行,并進而提高銀行的凈利差和凈利息收益率。同時,在存款結構中,定期存款向活期存款轉化的趨勢使資金成本維持相對穩定的水平。這一切都直接助推各銀行2006年盈利大增。

另一方面,2006年以來,央行為應對流動性過剩的挑戰,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加息之外又數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至11.5%。銀行體系可用資金由此減少,資金的整體收益率也有所降低,對凈利差及凈利息收益率水平亦產生一定的影響。

圖14列示了公開披露凈利差值的全國性商業銀行。總體而言,建行、交行和招商銀行的凈利差水平較高。與2005年相比,在凈利差方面,工行有所回落,建行微降0.01個百分點,而中行、交行、中信和招商銀行則有所提高。

近年來,工行凈利差保持在2.5%左右的水平,但2006年由2005年的2.53%下降至2.29%,在上市的國有全國性商業銀行中排名最低。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工行生息資產中收益率較高的貸款占比下降較多,而其證券投資則因持有央行票據比例升高而收益率降低,部分利率較高的政府債券到期進一步拉低了平均收益率;又由于其總貸款中收益率較高的一般貸款占比較低,而收益率較低的票據貼現占比較高,使得工行的生息資產收益率相對較低;另一方面,定期存款占比相對較高又增加了計息負債的付息率,這種情況在金融機構存貸款利差因加息而縮窄之后更為明顯。兩項綜合,造成工行凈利差的下降較快。

中行2006年凈利差較2005年增加12個基點至2.45%,增幅較大。原因在于生息資產平均收益率的增幅高于計息負債付息率7個基點。其外幣凈利差受美元加息周期后市場利率上升推動,同比上升78個基點至3.21%,而人民幣凈利差則因外匯掉期交易減少了利息收入而下降14個基點至2.24%。

招商銀行穩定保持較高的凈利差,主要原因在于其突出的個人業務降低了資金成本,計息負債的付息率因此下降,而較高的活期存款占比使其相對較少地受到定期存貸款加息政策的影響,從而形成較高的凈利差水平。中信銀行2006年凈利差也較前一年有所擴大,主要原因在于其生息資產收益率的增幅大于計息負債付息率的增幅。

對于沒有披露凈利差值的銀行,圖16以平均凈利差替代。平均凈利差取生息資產與計息負債的年初與年末平均數,以其代替無法取得的日均數。平均凈利差與凈利差的趨勢趨同,但在數值上略小于凈利差。圖中可見,各行近兩年的平均凈利差水平基本在2.5%一線,華夏和興業,深發展較高。相比于2005年,各行2006年的平均凈利差均有所擴大,其中深發展增幅最高,主要與該行壓縮低收益率的票據貼現有關系,不含貼現的貸存比從2006年1季度的61.1%提高到2007年的73.9%。

綜合各行情況,平均凈利差提高的原因均在于其平均生息資產收益率的增幅高于平均計息負債付息率的增幅。央行的幾次加息普遍擴大了存貸款利差,是商業銀行平均升息資產收益率提高的直接原因。加息后,民生銀行的存貸利差由2005年的3.58%上升至2006年的3.63%,華夏銀行的存貸利差由2005年的3.34%升至3.43%,深發展的貸款收益率則同比提高了65個基點。

圖17與圖18分別列示了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凈利息收益率(部分未公開披露的銀行以平均凈利息收益率替代)。整體而言,各銀行凈利息收益率的變化趨勢和原因同凈利差相似,可以相互參照。

表4列示了上述銀行的資產結構與收益率。從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銀行均以從事存貸款業務為主。深發、民生的貸款占比相對較高,華夏、深發的票據貼現業務占比較高,興業銀行的債券投資占總資產的比重為27.40%,高于同類銀行平均水平9個百分點。在收益率方面,深發、興業的貸款收益率較高,分別高于收益率最低的華夏銀行50個基點和38個基點;華夏、興業的債券投資收益率較高,分別達到3.76%和3.52%。

表5列示了上述銀行的負債結構與成本率。從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上市銀行均以存款為主要資金來源,存款占比接近或超過90%,只有興業銀行的資金來源更多地依賴發行債券募集的資金和向同業金融機構融入資金,存款占比最少,為70.68%,低于存款占比最高的深發展近20個百分點,低于同類銀行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在負債成本率方面,浦發的存款成本率最低,為1.59%,低于最高的民生和華夏27個基點;華夏發行債券的成本率為4.82%,高于最低的興業銀行1.71個百分點。

非利息收入水平

凈非利息收入

從凈非利息收入的絕對值看,中間業務在各銀行之間很不平衡,年收入水平從0.49億元到169.2億元,跨度很大。國有商業銀行憑借龐大的市場規模和營銷網絡,發展水平遠高于其他類全國性商業銀行,上市銀行中間業務發展水平則高于非上市銀行。

從圖19可見,2006年中行、農行、工行、建行凈非利息收入均在100億元以上,屬于第一集團;其他類全國性商業銀行中,除交行、招行表現相對突出外,多數集中于10億元上下,屬于第二集團;恒豐、浙商銀行規模較小,凈非利息收入水平相對較低。

凈非利息收入占比

凈非利息收入占比通過收入結構的對比,可以相對客觀地反映不同規模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水平。從圖20可以看出,利息收入仍然是我國銀行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在16家全國性商業銀行(渤海銀行因成立較晚,未列其中)中,有10家凈非利息收入占比低于10%。農行、光大和廣發的財務報表因為沒有經過正式審計,其數據暫作參考。除此之外,最高的招行和中行也不過14.3%和12.3%,仍然遠低于國際先進銀行的普遍水平。

檢視各家銀行的凈非利息收入占比水平,大體上與銀行的規模、綜合化經營水平正相關,例如在占比相對較高的銀行中,中行、工行以規模取勝,而交行、中信、招行則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綜合化經營的布局。

中間業務收入占比水平較低的現象,與我國銀行業的競爭環境和市場現實緊密相關,是我國銀行業走向成熟過程中的特定階段。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日漸成熟、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進程的推進,以及外資銀行的進入,傳統銀行業務競爭進入白熱化,中間業務已經成為我國銀行業重要的戰略選項。

成本控制水平

成本控制水平是衡量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另一個方面。近年來,全國性商業銀行在不斷提高營業收入的同時,也意識到成本節約對于銀行盈利的重要性,努力科學地配置費用資源,強化全面成本管理與控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體現為成本收入比指標。

成本收入比是銀監會風險監管核心指標中的風險抵補類指標之一,為營業費用加折舊與營業收入之比,主要通過對比商業銀行營業費用與營業收入的相對變化來衡量其成本控制水平。按規定該項指標不應高于45%。

2006年主要全國性商業銀行(指公開披露經審計的財務數據的11家上市銀行)的成本收入比為39.67%。近三年來,相對于國有全國性商業銀行,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進行了頗為有效的成本控制,其成本收入比經歷了一個小幅上升而后下降的過程,與國有全國性商業銀行之間的差距從2004年2.6個百分點縮小到2006年底的0.8個百分點。

圖21列示了2005年與2006年全國性商業銀行成本收入比的情況。圖中可見,除去農行、光大、廣發、恒豐因年報未經審計而暫具參考意義外,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成本收入比在近年盈利大增的背景下,總體仍呈下降的趨勢,除交行、深發和民生外,均處于45%的監管線之下,體現了較好的成本控制水平。其中,交行、招行2006年成本收入比較2005年分別下降了3.57和3.23個百分點,下降幅度最大,深發、工行和興業下降幅度也較大。民生和浦發的成本收入比有所上升,分別較2005年上升了1.04個和0.81個百分點。

進入2007年,全國性商業銀行在成本費用控制方面繼續保持穩步下降趨勢,成本收入比大都低于2006年水平。其中深發展在成本費用控制上的努力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果,其成本收入比由2006年的45.56%降到2007年1季度的37.75%。降幅比較大的還有工商銀行,由2006年末的36.04%降為2007年1季度的29.89%。

稅費支出是反映銀行成本控制水平的重要內容,有效所得稅率(以下簡稱有效稅率)是衡量銀行稅負水平的主要指標。在過去三年內,與成本收入比一樣,主要全國性銀行平均的有效稅率同樣經歷了一個小幅上升而后下降的過程。2006年11家上市全國性銀行的有效稅率為31.45%。從圖22可以看出,近三年來,與國有全國性銀行相比,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進行了頗為有效的成本控制,有效稅率大幅降低,與國有商業銀行之間的差距從2004年底的23.7個百分點縮小到2006年底的2.2個百分點。

圖23列示了2005~2006年主要全國性商業銀行有效稅率的變化情況。其中工行、深發、招商、興業和民生的有效稅率下降較多,而建行、華夏、浦發和中信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工行2006年所得稅費用221.85億元,比上年減少28.22億元,下降11.3%。實際稅率為31.02%,比上年降低8.75個百分點。原因主要在于工行獲得的稅收優惠政策,即免征其重組改制過程中資產評估增值涉及的企業所得稅,同時允許其按評估后資產價值計提的折舊或攤銷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以及對計稅工資稅前扣除額的計算方法由標準扣除額改為計稅工資審批扣除額。

深發展的有效稅率由2005年的49.96%下降了17.42個百分點至32.54%,是各行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原因在于其282%的利潤增幅遠大于49%的所得稅增幅。

建行2005年有效稅率僅為14.93%,其中得益于優惠的稅收政策而減免的所得稅為78.48億元,占到應納所得稅總額的48.70%。2006年其利潤總額增長了19%,但由于無法繼續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導致其所得稅支出大幅增加了135%,從而使其有效數率上升了14.59個百分點至29.53%。

2007年3月16日,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將于2008年開始實施新的所得稅制度,將企業所得稅率由原來的33%降低到25%,同時擴大了稅前扣除項的范圍,減少了稅基。根據2006年各上市銀行的利潤、所得稅、遞延稅項數據測算在現行的債務法下,一旦企業所得稅率從33%降低到25%,各家銀行的凈利潤均會增加。新舊稅法下各行的有效稅率情況如圖24所示。

中小全國性商業銀行銀行盈利能力的分解比較

本節比較全國性商業銀行中規模相近的六家中小股份制銀行,包括民生、招商、浦發、興業、華夏和深發展。

從銀行利潤生成的路徑分析,招商銀行盈利能力較高主要來源于其單位資產創造的業務凈收入較高,而單位資產耗用的費用成本較低。其業務凈收入占總資產比例為上市股份制銀行最高,高于平均水平0.24個百分點。而其單位資產耗費的費用成本較低,低于上市股份制銀行平均水平0.05個百分點,并由此形成其單位資產生成撥備前利潤能力明顯高于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招商銀行單位資產創造凈利息收入能力僅居于股份制銀行中等水平,但其單位資產生成非利息收入能力高于其它上市股份制銀行約1倍以上。這與招商銀行零售業務發展較好、銀行卡使用較廣密切相關。

浦發銀行單位資產生成凈收入能力也較高,居于上市股份制銀行第二位。其單位資產耗費的費用成本雖略高于招商銀行,但仍低于股份制銀行平均水平0.02個百分點。因此其撥備前利潤占總資產的比例較高,達到1.54%,為上市股份制銀行第二位。但由于2006年浦發銀行撥備計提力度較大且稅務成本高于其他上市股份制銀行,故其資產利潤率僅處于上市股份制銀行中等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浦發銀行撥備計提力度較大,其2006年當年提取的呆壞賬準備金占業務凈收入的比例達到20.9%,但其不良貸款率并不高,僅為1.83%左右,在上市股份制銀行中也屬于較低水平。因此其撥備覆蓋率已經達到150%以上,為上市股份制銀行最高水平,即浦發銀行資產利潤率略低主要源于其審慎的撥備計提政策,而不是業務收入生成能力低于其他股份制銀行。

興業銀行單位資產生成業務收入能力并不高,在上市股份制銀行中處于較低水平,但由于興業銀行投入產出效率較高、費用成本耗費明顯低于其他上市股份制銀行,故其單位資產生成撥備前利潤能力居于股份制銀行第三位,略落后于招商和浦發銀行。同時,由于興業銀行的資產質量較好,2006年不良貸款率僅為1.53%左右,僅略高于民生銀行,故其準備金計提壓力較小,再加上稅務成本較低等因素,使得興業銀行的資產利潤率水平達到較高水平,居于上市股份制銀行第二位。

民生銀行單位資產創造凈收入能力居于上市股份制銀行中等水平,但其費用投入力度明顯大于其它上市股份制銀行,造成民生銀行撥備前利潤占總資產的比例處于股份制銀行最低水平。但是,由于民生銀行的資產質量最好,其撥備計提壓力很小。在撥備覆蓋率達到116%以上情況下,其2006年當年計提的呆壞賬準備金占凈收入比例僅為12%左右,遠遠低于其他股份制銀行。再加上其受益于計稅工資稅制改革,稅務負擔較輕等因素,民生銀行的資產利潤率水平仍能達到較好水平,位于上市股份制銀行第三位。

與其他上市股份制銀行相比,華夏銀行資產利潤率較低主要源于其單位資產創造業務收入能力偏低,且資產質量略差,不良貸款率偏高,因此撥備計提壓力也較大。而深圳發展銀行雖然單位資產生成收入能力并不低,但費用投入較大,且資產質量問題難以在短期內解決,造成較高比例的凈收入用于計提撥備,導致其資產利潤率處于上市股份制銀行偏低水平。

流動性分析

2006年中國社會經濟的整體流動性較強,金融市場的總體運行比較活躍,全年M2增長16.9%,M2/GDP達到165%,股票市場價值大幅提升,全年融資2.2億元,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達到43.3%,債券市場的發展也同樣迅速,全年的債券融資達到56.8億元,債券市值占GDP的比重達到44.8%。央行為了防止投資過熱和加強流動性的管理,兩次調整存貸款利率,三次調高準備金利率,四次定向發行票據,而且人民幣匯率彈性得到加強,全年人民兌美元的升值幅度達到3.35%。2006年金融機構的各項存款34.8萬億元,各項貸款23.8萬億元(含票據貼現1.7萬億元),銀行業整體呈現出流動性比較充裕的狀態。下面我們分別從存貸比、流動性比率、中長期貸款在貸款總額中的比率和中長期貸款比等幾個方面來分析各家銀行的流動性狀況。

從存貸比來看,2006年金融機構的存貸比(不含貼現)為57.7%,其中工、農、中、建、交五大行的存貸比為55.8%,中信、光大等九家主要股份制銀行的存貸比為66.2%。相比較而言,五大行的存貸比要低于9家主要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這主要是由于中行、建行、工行幾家國有銀行的相繼上市,充實了這幾家銀行的資本金來源,國有銀行將大量的資本金存放央行,信貸投放能力還沒有充分的發揮。在國有銀行中工商銀行的存貸比較低,只有50.2%,最高的是農業銀行,為60.6%。股份制銀行中,廣發銀行的存貸最低,僅為51.1%,興業銀行的存貸比最高,達到72.4%。除廣發銀行以外,其他股份制銀行的存貸比都高于國有銀行的存貸比的最高數額。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各家銀行的存貸比都低于監管機構75%的監管要求,而且絕大多數銀行都遠低于這個要求。另外,與2005年相比,除廣發銀行和農業銀行外,其他銀行的存貸比較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見圖26)

從流動性比率來看,2004~2006年各家銀行人民的流動比率都大于25%的監管要求,外幣的流動性比率都大于60%的監管要求。從人民幣的流動性比率來看,2006年,除中國銀行和招商銀行外,其他各家銀行的人民幣流動性比率都高于2005年。從外幣的流動性比率來看,2006年,除中國銀行和民生銀行外,其他銀行的外幣流動性比率都高于2005年,從整體來看,銀行業的總體流動性比率較2005年都有所提高。(見圖27、圖28)

從中長期貸款在貸款總額中的占比來看,2006年金融機構的中長期貸款占比為52%,同比增長7個百分點,其中工、農、中、建、交5大行的中長期貸款占比為55.5%,同比增長2.1個百分點,九家主要股份制銀行的中長期貸款占比為38.6%,同比增長6個百分點。2006年各家銀行的中長期貸款占比較2005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主要原因是銀行業的資金較為充裕,信貸沖動較強,而中長期貸款的收益在銀行各項資產收益中較高,所以各家銀行的中長期貸款投放都有所增加。

從中長期貸款比來看,2006年各家銀行中除農行、廣發、招商銀行外,大部分銀行的人民幣中長期貸款比較2005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大多超過監管要求,5大行中只有建設銀行滿足小于120%的監管要求,9家股份制銀行中只有華夏、廣發、興業三家銀行滿足小于120%的監管要求。為了防范流動性風險,銀行貸款的投放要考慮存貸期限的錯配問題,在中長期期貸款增加的同時,中長期的存款也應當有所增加,中長期貸款比按照管理部門的要求在一定的數額內才是安全的,但是由于商業銀行有獲取高收益的內在動力,在社會環境對貸款需求較旺盛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就會有增加中長期貸款以獲取高收益的沖動,因此當前銀行業的中長期貸款比普遍較高。銀行業的中長期的流動性風險問題需要關注。

銀行業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的熱點問題之一,銀行系統過剩的流動性是從哪里來的呢?造成當前銀行業流動性過剩的原因有國際環境和國內因素的影響兩個方面,從國際上來看,我國流動性過剩的原因是全球流動性過剩的轉移。由于當前美國經濟顯露疲軟,有大量資金要在海外尋找出路,日元長期維持零利率或者低利率,歐元也放慢提高利率的節奏,全球積累了大量流動性,而我國近年來GDP維持了較高的增長,國際市場過剩的流動性必然要流向我國等發展較快的新興經濟體。從國內來看,我國流動性過剩的深層次原因是國內經濟結構和金融體系的問題,由于外匯管制較嚴,導致了大量的貿易順差引發基礎貨幣的投放增加;由于金融資產供給的相對不足,銀行業產品的單一,導致了大量貨幣以儲蓄的形式停留在銀行體系中;更由于受到金融體制的限制,除了貸款外,商業銀行將沉淀在自身體系中的巨額存款資金主要用于購買國債、金融債和央行票據等有限的金融產品,但這些資產相對于貸款來說收益較低,因此,導致了銀行更愿意通過擴張信貸的形式獲取較高的利潤等等。因此銀行業的流動性過剩問題是和經濟金融結構和體制問題密切相關的,只有解決了這些深層次的問題,銀行業的流動性問題才會得到長期的解決。

(本部分報告執筆人:張云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国产欧美高清|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免费啪啪网址|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一级不卡毛片| 97综合久久| 亚洲视频色图|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精品国产毛片|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波多野一区|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欧美另类第一页|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免费啪啪网址| 片在线无码观看|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四虎永久在线|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免费看a级毛片|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91视频国产高清|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伊人无码视屏| 狠狠干综合|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欧美一区福利|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a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毛片一级在线|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