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論從事哪種行業,其經濟主體都是內生的,在市場的需求作用和催生中誕生的,又是在市場需求、包容下發展壯大,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不斷更新進步升級的。
如果把資本作為相對于經濟主體而獨立存在其外的另類的話,資本是經濟主體賴以萌發的土壤,賴以成長的血脈和營養,賴以撥正航向的羅盤和舵輪。
這樣看來,資本在資源化的過程中,首先,它不會對經濟主體的屬性(國有的、非國有的)、規模、行業(產業)、科技含量人為設定壁壘,進而決定是否對其開放;其次,資本在資源化的過程中,必定會以效益最大化、投放的安全性、掌控其承轉開合過程中的靈活性作為自己的追求;再次,資本在資源化過程中,本身也是經濟主體的一種另類存在方式,在作為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也被對方看成是發展壯大并賴以獲得利益的資源。最后,在市場條件下,資本也是市場的主體,而不是政府或者其他任何機構的附屬物和派出機構。同時,資本在資源化過程中,也同樣面臨著風險,同樣存在優勝劣汰的競爭,同樣會在不斷地生生滅滅中衍生出更新的產品和主體,進而不斷地更新、換代、升級。
(二)
我國正在經歷著工業化的過程。由于我國是相對較晚進入工業化的國家,又是在計劃體制下解脫出來之后進入高速成長期,在傳統農業經濟占有相當比重、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客觀上形成重壓、后工業文明已經來臨等復雜條件下,我國的工業化進程所面臨的是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后工業文明共存互濟的復雜局面,要面臨全球化的巨大壓力,又要克服傳統計劃體制形成的政府管理資源稀缺而行政約束繁多、尋租現象叢生的困難。而最直接的困難,是融資難:直接融資,股份制企業的準入存在行政壁壘;間接融資,金融資本行政化,與非國有主體難以有效對接,難以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和引擎,從發展階段角度看,都必須首先實現工業化。
(三)
資本作為資源,最重要、最關鍵的,是要使金融及其衍生物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它不屬于政府行政機關,也不屬于事業單位,當然更不是純粹的國有企業。它只屬于市場,屬于締造它的那個人、那些人。當然,必須有國家銀行,以體現國家意志,宏觀上調控市場、監管金融行為。同時,國家應該也有必要在金融經濟主體參股、控股,興辦國有金融企業,但已經不是純而又純的、靠行政命令的管理理念去經營的企業。
作為轉型階段,金融資本資源化的過程,總體上是國退民進、比重轉換的過程。相應地,必然是政府的行政干預逐步減少,法律不斷完善,“看不見的手”逐步操控其市場運行節律的過程。同時,作為政府,必然是轉變理念,淡化權力、還權于市場,以站在更高層次孕育、管理、規范市場的過程,是逐步收縮國有經營機構規模、范圍的過程。
從操作的層面看,第一,調整內部結構,改革治理結構,健全激勵機制。在內部結構上改變按產業、城鄉、內外劃分的結構,只作國有、民營的劃分。民營的放開經營,國有的承擔行政和政策性的職能,壟斷經營。控股參股的,按經濟規律辦事。在治理結構上,改變三權在上的管理體制,財權、事權、人權統一,屬地管理,服從統一的法律、行業規范,保留國家對存貸款在政策上的導向和有限的行政權力。在激勵機制方面,從事行政工作和行業監督的,按照《公務員法》和事業單位改革的要求規范;從事企業經營的,按市場競爭機制運作。
第二,對國有金融機構進行清產核資,股份制改造,制定非國有金融機構法案和實施細則、管理條例。
第三,對國有金融機構改革前所吸收的存款,由國家銀行按原有利率承擔責任,老存款老辦法,以穩定金融市場,避免在社會總量、效益不增加情況下,出現擠兌轉存風潮。
(作者系吉林省松原市人事局局長)
責任編輯:范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