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據邁克爾·波特的“鉆石”體系四要素,即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和支持性產業和企業結樹、企業戰略、同業競爭以及政府和機遇兩個變量內涵,建立競爭優勢評價指標體系,對環渤海經濟圈內七省市進行競爭優勢評價。
關鍵詞:競爭優勢;“鉆石”體系;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2004年5月,北京、天津、遼寧、河北、山西、山東和內蒙古七省市就環渤海地區的合作達成了《北京倡議》,同年6月26日,環渤海合作機制建立。2006年5月26日,為加快環渤海經濟圈建設,繁榮我國北方經濟,黨中央、國務院啟動了由天津濱海新區領銜的新一輪綜合配套改革。環渤海經濟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筆者引入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內核——“鉆石”體系理論,以“鉆石”體系中各組成要素及要素間的關系線理論為依據,建立起競爭優勢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環渤海經濟圈內七省市競爭優勢進行評價,分析區域競爭優勢升級的影響因素,為環渤海經濟圈的繁榮提供工作的著力點。
一、“鉆石”體系
“鉆石”體系是美國邁克爾·波特所著的《國家競爭優勢》中理解國家或區域競爭優勢的全新方法,
1.要素資源?!般@石”體系將生產要素歸納為五類資源:人力資源、天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和基礎資源。按生產要素在競爭優勢中的重要性,波特將五類生產要素劃分出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相比高級生產要素,初級生產要素比較普遍。在競爭優勢的升級上,高級生產要素相比初級生產要素重要性更強。高級生產要素需要在人力和資本上的大量而持續的投資得到。提高高級生產要素與原產地整體發展戰略的吻合性是競爭優勢升級的捷徑。
2.需求條件?!般@石”體系中的第二個關鍵要素——需求條件,是指國內需求市場。內需市場對區域競爭優勢產生影響重點表現在三個方面:(1)需求市場環境特征;(2)需求市場成長質量;(3)需求市場對接能力。內需市場要產生競爭優勢,還要具備三個條件:(1)市場需求精細化;(2)顧客需求精致化;(3)預期需求多元化。競爭優勢理論認為,國內市場的需求質量比市場需求量更重要,內需市場的質量刺激起產業的不斷升級,內需市場的成長創新也將帶動起產業的開拓與創新。

3.產業網絡。產業網絡即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優勢與其產業網絡的健全程度呈明顯的正相關。比較完備的產業網絡,促使區域內服務業日益國際化,服務業的國際化同時帶動起整個相關產業網絡的升級。目前,國際上由完備的產業網絡而形成競爭優勢的代表性國家有日本、美國、德國、瑞士等。培養區域競爭優勢,首先要培養起區目前,在全世界廣為流傳,已成為企業和政府思考經濟、評估區域經濟競爭力和制定公共政策的依據和準繩。
(一)體系介紹
分析框架由四項環境因素組成:(1)生產要素;(2)需求環境;(3)產業網絡;(4)優秀企業。這些因素交錯運用、自我強化,提升競爭優勢,使對手無法模仿。除這四項環境因素之外,還有“機會”和“政府”兩個變量。兩個變量在四項環境要素中,起著催化作用,這些因素相互影響、互相融合,形成了一個促使競爭力不斷升級的動力系統。域內完備的產業網絡。
4.企業競爭?!般@石”體系中第四個能夠產生國家競爭優勢的要素是企業。這類企業融朝陽性、支柱性、主導性、國際性為一體。企業戰略關系區域發展和區域內產業網絡的延伸,是區域特色聚群經濟中的標桿企業。
5.機遇。機遇是影響關鍵因素的第一個變量。促使機遇出現的因素有:(1)基礎科技的發明創新;(2)傳統技術出現斷層;(3)生產成本突然提高;(4)金融市場或匯率的重大變化;(5)市場需求變化;(6)外國政府的重大決策;(7)戰爭等。機遇產生新的競爭空間。對于“鉆石”體系健全的國家和地區,自身的免役力會使其從容應對機遇帶來的振蕩,在新的競爭空間中培育出新的競爭優勢。

6.政府。政府是影響關鍵要素的另一項變量。競爭優勢創造過程中,政府依據公共政策對“鉆石”體系實施影響,作用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是大還是小,要看四個要素配合的完備性。關鍵要素如果配合不好,政府政策再幫忙,也無濟于事。
以上四個要素兩個變量構成完整的“鉆石”體系,“鉆石”體系內關系線密集,要素變量間互動而生的力量,形成國家或區域特有的競爭優勢。
(二)擴展運用
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雖然定位于國家層面的微觀產業基礎,但是它的分析框架完全適用于地區的分析。因為,這套理論在發達國家展開分析的同時,正在向發展中國家擴展;另外,一些城市和區域也開始把“鉆石”體系擴展到域內落后地區經濟發展問題上。面對這些擴展運用的多元化趨勢,波特本人重新界定了理論應用范圍,即可以圍繞著大城區經濟中的內城的潛在競爭優勢展開研究。這種擴展后的全新界定,為分析環渤海經濟圈內七省市競爭優勢提供了一種科學、系統的理論框架。
二、競爭優勢評價指標體系
筆者依據對“鉆石”體系各要素的內涵理解,建立起經濟競爭優勢評價指標體系。
(一)競爭優勢評價指標體系
“鉆石”體系強調一種促使域內經濟不斷升級的競爭優勢。相比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它更側重于一種“挖掘出的優勢”或“協調發展的優勢”,體現出競爭優勢上的創新發展思維?;谶@一理論內核,筆者設計出“鉆石”體系的內涵框架,并就每一內涵細劃出相應的體現指標,構成經濟競爭優勢評價指標體系,共計70項。
(二)實證分析
對環渤海經濟圈內七省市數據進行采集。由于篇幅所限,整理計算過程此處略去。主成分因子分析,對數據的基本要求是各項指標值的趨勢同向化。對此,為保證數據的同向化,將指標體系中指標值進行了歸一化和標準化處理。對整理后的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因子。通過總方差分解表,觀測出各成分的公因子方差。表2將前六個主成分的公因子方差進行解析說明。
分析結果顯示出六個主成分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100%,因此,可以構建出含六因子的計量模型:
SCORE=FAC1*WF1+FAC2*WF2+FAC3*WF3+FAC4*WF4+FAC5*WF5+FAC6*WF6 (1)
其中:SCORE數值代表一個地區在“鉆石”體系分析框架下的經濟競爭優勢程度得分;FACi代表主成分因子分值;WF1代表主成分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即信息貢獻率)。
依據因子得分情況,可以計算出環渤海經濟圈內七省市主成分的因子得分。
將因子得分,代人公式(1),得到表2-4中七省市競爭優勢得分情況及排位。

將表3和表4聯系起來分析,不難發現,七個省--市競爭優勢情況:第一層次:北京;第二層次:天津與山東,相差1. 76個百分點;第三層次:遼寧與河北,相差1.47個百分點;第四層次:內蒙古和山西。
對表3中各主成分因子代表指標做進一步分析。

第一主成分:代表性指標有需求潛力、需求環境、需求質量、現代服務業投資、資本資源、科技進步綜合評價、高新技術產業、商品進出口、外商直接投資和大中型企業效益情況等。北京市位第一,天津第二;第二主成分:代表性指標為產業網絡中的物流業和高新技術產品國際競爭力等,天津位列第一,山東第;第三主成分:代表性指標為產業網絡中的郵政電信業和建筑業勞動生產率等,山東第一,北京第二;第四主成分:代表性指標是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和企業改造治理等,遼寧第一,河北位列第二;第五主成分:代表性指標是產業網絡服務性質的連鎖餐飲業經營狀況,山東和內蒙古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二;第六主成分:代表性指標為大中型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內蒙古、天津分別為第一位和第二位。
三、結論
綜上所述,環渤海經濟圈內七省市競爭優勢差異明顯。細劃各因素指標可知,競爭優勢差異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現代服務業投資力度、需求質量現狀、需求環境培育、科技進步綜合水平、自主創新力度和大中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等。建議七個省市在這幾個方面加強合作與溝通,力爭實現多方共贏,以提升環渤海經濟圈的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