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復雜和動態的競爭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實施并購和供應鏈管理等手段加速企業的發展和壯大。供應鏈動力學也一直是理論界和實業界關注的焦點,通過對供應鏈動力學的界定,并從系統動力學的角度探討了并購對供應鏈動態行為模式的影響。
關鍵詞:并購;供應鏈動力學;系統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F272.3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在當前競爭社會中,挑剔的顧客、迅速的產品更新和市場參與者日益增長的競爭力已經將市場變成一個極具動態性的環境。在這樣的新環境下,需求預測以及計劃過程變得十分困難。因此,企業面臨的挑戰是找到合適的方法使得其運作更具柔性、更可靠,并更具響應性(Backx et a1.1998)。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供應鏈管理逐漸成為應對這些挑戰的有效機制,因為通常任何一家企業都難以高效地完成產品生產的全部流程(Bradley et a1,1999)。而供應鏈管理使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在由供應商到最終客戶組成的供應鏈上合理流動、優化配置,從而縮短產品生命周期、降低產品生產成本和快速反映市場需求來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供應鏈管理在改變企業管理方式的同時,也推動著市場競爭模式的變革。以往的企業與企業之間單打獨斗的競爭方式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群體競爭方式。
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世界各國的企業都在通過并購實現強強聯合,組成新的戰略聯盟,參與全球化的競爭。并購已成為壯大公司實力、增強競爭優勢,實現公司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Donald,2000)。企業已不僅限于通過并購使資產結構合理化來獲得競爭優勢,而且需要與更多的企業一起整合其核心資源和業務職能,進行供應鏈的協同管理(馬士華等,2000)。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實施并購和供應鏈管理等手段加速企業的發展和壯大,促進企業的健康成長。過去的十多年中,研究者們從經濟學、金融學、組織理論和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對并購展開了比較全面的研究(Larsson et a1.1999)。然而從物流和供應鏈角度對并購進行研究的卻非常少見。實際上,物流和供應鏈的流程和相關資源既是企業并購中可能存在的隱藏障礙,也是并購尋求協同效應實現的重要領域(Searby,1969)。比如,在通信與高科技業進行的多數交易中,供應鏈成為成本協同效應的最重要來源——占節省成本的30% 50%(Arun et a1,2006)。
筆者回顧了供應鏈動力學的界定,進而研究并購對供應鏈動力學可能產生的影響。因為在諸多的并購實踐中,一半的并購行為不能為股東創造價值,僅有不到30%的并購行為能夠產生明顯高于行業平均回報率的價值(Arun et a1.2006)。因此,企業應該在并購前的規劃時期將產業部門、供應鏈和并購后策略的專門知識結合起來,應當關注各自供應鏈的特征和行為方式,并在并購實施以及并購后的整合過程中從戰略角度關注并購對其產生的影響。
二、供應鏈動力學的界定回顧
供應鏈自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呈現出巨大的復雜性和動態性,需要系統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由于供應鏈上所有權的分裂,不同的所有者代表不同的利益,在個體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下不見得會出現系統利益的最大化,而且系統績效的低下必然影響供應鏈上成員的績效,特別是在供應鏈之間競爭的環境下尤為明顯。同時供應鏈本身由于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供應鏈本身并非穩定的結構,供應鏈的成員進入和退出都加劇供應鏈結構的不穩定性。
Tom Hlgucht(2004)等將供應鏈動力學定義為不同部門和參與供應鏈的成員企業之間交互作用的過程。供應鏈動力學積極的方面是通過有效的協作而提高績效;消極的一面是決策制定的獨立性可能產生延遲并加重預測的誤差。很多文獻已經對供應鏈動力學的產生、存在、起因和對策進行了探討,尤其是其消極方面的影響,比如牛鞭效應(Bullwhip Effect)。Wilding(1998)提出決定性的混沌、并行的相互作用和需求放大這三個緯度可能導致供應鏈的動力學行為模式。決定性的混沌被定義為一種隨機行為。一個輕微的擾動就會大幅度改變混沌系統的輸出。并行的相互作用,比如商店之間的運輸,某個商店就受到了另外商店行為的影響,供應鏈中的成員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作用。
企業遺傳學以生物雙螺旋DNA為對應,指出供應鏈上的企業在由巨型公司支配的縱向一體化和有大量新興公司參與的水平模塊化問循環演變。經過每一輪的循環交替,整個鏈條的能力得以蛻變和提升。供應鏈在雙螺旋結構的依次更替和能力提升過程中,必然遵循一定的動力學法則。動力學第一條法則“不穩定性增大法則”:從供應鏈的下游到上游,即從消費者一端到技術供應商,經濟周期的不穩定性不斷增大。這條法則通常被稱為”牛鞭效應”。動力學第二條法則“時鐘速率加快法則”:當從上游向下游方向即向最終用戶看時,時鐘速率傾向于加快,即,當你更接近供應鏈中的最終用戶端時,時鐘速率在加快(顧慶良等,2001)。以前認為企業只要擁有別人沒有的核心優勢就可以生存,現在認為在產業時鐘不斷加速,產業的變化越來越快,企業必需不斷革新核心優勢,掌握知識的競爭力,在知識經濟時代才具有競爭力。
Towdl(1992)將供應鏈動力學定義為:一個包括許多參與者的復雜系統的行為,這些參與者要么決策流程有誤,要么在對市場真正需求錯誤理解的基礎上行動。牛鞭效應是供應鏈動力學特征的一個重要表現,而且很多場合下牛鞭效應就是指供應鏈動力學。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也一直引發著工業界和學術界的興趣。
一個普遍接受的牛鞭效應的定義由Lee et al(1997)給出。在這個定義中,需求的波動用過程的方差定量來描述:牛鞭效應描述的是供應鏈中供應商所接受的訂單比終端顧客的需求具有更大的力差的現象(即需求扭曲現象);此外,這種扭曲將以放大的形式向供應鏈的上游傳播(即方差放大現象)。
供應鏈管理強調供應鏈內不同企業成員的密切合作。這要求供應鏈成員認識到他們是復雜和動態的供應鏈網絡的一個部分。在供應鏈網絡中的每個成員對于建立理想的供應鏈績效和滿足最終客戶的需求都是重要的。供應鏈網絡內的企業績效相互依賴,如果一個企業的一個流程出現問題,會動搖其他企業的工作,并危害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同時在一個供應鏈網絡中有許多的企業,各自的角色不同,策略不同,使得供應鏈網絡十分復雜。這些復雜性增加了供應的不確定性和動態性(Angerhofer,2000)。
三、系統動力學在并購及供應鏈動力學中的運用
20世紀5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Forrester教授創立的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ms)為解決動態復雜性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行的理論、觀點、方法與工具。
系統動力學是綜合了反饋控制論(Feedback Cy-bemeties)、信息論(Information Theory)、系統論(System Theory)、決策論(Decision Theory)、計算機仿真(Computer Simulation)以及系統分析的實驗方法(Experxmental Approach to System Analysis)等發展而來的,它利用系統思考(systeins Thinking)的觀點來界定系統的組織邊界、運作及信息傳遞流程,以因果反饋關系(Causal Feedback)描述系統的動態復雜性(Dynamic Complexity),并建立量化模型,利用計算機仿真方法模擬不同策略下現實系統的行為模式,最后通過改變結構,幫助人們了解系統動態行為的結構性原因,從而分析并設計出解決動態復雜問題和改善系統績效的高杠桿解決方案(High LeverageSoluuon,即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績效)。(For-rester,1958)。
系統動力學善于處理高階(high level of order)、非線性(non-hnear)、多環(loop mulUplieity)的動態問題。因此,系統動力學是最早用來研究供應鏈動力學的方法。但是目前將并購和供應鏈相結合的研究較少,系統動力學在并購領域的研究還有待發展。
早在1991年,Wiker等就運用系統動力學方法建立了一個三階的FORRESTER模型作為供應鏈的參考模型,提出并比較了五種改善供應鏈動力學作用的方法:對現有訂購政策進行參數微調、降低系統延遲、清除分銷層級、改變各節點的決策規則、在供應鏈中更好地利用信息流(Wlker,1991)。通過利用信息流,需求放大可以有效地被減弱,并沒有實質性的支出。因為只需要在訂單沿著供應鏈向上傳遞過程中從所謂“系統訂單”“中區分出”“真實訂單”而已。這種協作符合一體化供應鏈的思想,由此整個”系統庫存”的概念也在這里產生。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供應商管理庫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Collaborative Fore-casting Planning and Replemshment-CPFR),連續補貨(continuous Replenishment—CR)等供應鏈協作方法也被相繼提出,以此來提高供應鏈的可視性,增強信息的共享。
多數關于并購的研究都是不同條件下的并購動機和并購效應,而將并購和供應鏈結合起來的研究較少,采用系統動力學方法的則更少。勵凌峰等(2005,2006)從供應鏈的基本結構和連接供應鏈的合約設計人手,建立了供應鏈間橫向競爭的多階段博弈模型,分析了供應鏈在雙寡頭壟斷下的供應鏈間橫向競爭行為,及其橫向并購后的供應鏈與各個環節的利潤變化情況。對并購中供應鏈知識的整合與轉移問題以及供應鏈權力配置在并購中的效應都進行了分析。Olli-Pekka(2002)等探討了存在于一個增長產業的兩條同樣規模的供應鏈的合并,并采用系統動力學方法模擬了兩種假定并購情況下供應鏈協同效應的實現程度。這些研究為將并購因素引入供應鏈動力學奠定了基礎。
四、并購對供應鏈動力學的影響
筆者從系統動力學的角度來研究并購對供應鏈動力學的影響。運用VENSIM軟件對供應鏈動力學進行模擬的簡化的系統流圖。筆者構建了由制造商、批發商和零售商三個節點構戒的簡化供應鏈模型。模型運行后各節點的庫存變化圖形,結果可以看出沿著供應鏈向上游各節點企業的庫存波動逐漸增大,呈現出典型的供應鏈動力學特征。
Houlihan在1987年就提出企業在供應鏈上節點的位置決定企業的弱點所在,離消費者越遠的企業需求波動越大,由此在供應鏈最上端的企業承受牛鞭效應的最遠端,也就是時間延遲和信息扭曲的最大值。而且這自外部環境的需求波動也會在企業內部放大,如生產、銷售、分撥等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目標不同,使得信息的傳遞緩慢、系統控制的低效。(Hou-1ihan,1987)
首先,筆者考慮供應鏈上縱向并購對供應鏈動力學的影響。供應鏈中每增加一個環節,信息就會被多迭加一次,需求的放大就遞增一次,庫存的波動就更大;反之,環節減少,則情況逆轉。因此,按照這樣的假定,供應鏈上層次的減少應該可以緩解供應鏈動力學,也驗證了Wiker和Houh—han的結論。然而實際上一體化以后管理成本的增加是否能夠抵消交易成本的降低,況且即使在完全一體化的企業當中,這些實際上被內部化了的各個環節依然存在,能否使得供應鏈的動力學行為得到緩解仍然是個未知數。
根據科斯的交易費用解釋,企業通過縱向收購可以將原先的市場買賣關系轉變為企業內部的行政調撥關系,從而降低交易費用。如果降低的市場交易費用大于增加的行政組織和管理費用,那么收購在經濟上就是可行的。然而企業內的交易也是有費用的,當企業擴張到其內部交易的邊際費用等于市場交易的邊際費用或等于其他企業內部交易的邊際費用時,企業達到了最大規模,這也是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因此,后續研究還需要將管理成本作為一個新的要素體現在模型中。而且整條供應鏈的縱向并購也只是一種極端情況,在現實中該如何選擇并購的具體環節以及如何對其所產生的效應進行評價也需要進一步探討。
其次是供應鏈間進行的橫向并購。為簡化起見,研究的是兩條相同規模的供應鏈間的橫向并購。簡化的供應鏈并購前后的模型。通過模型運行,得出的結論是:完全并購后的供應鏈各節點庫存波動的幅度都略有減小,說明橫向并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應鏈動力學行為。
具體供應鏈動力學行為波動減小的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在供應鏈動力學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需求信息的不確定性,那么兩條供應鏈中批發商和零售商的并購,即分銷系統的并購將分散的市場需求信息進行了匯集和整合,從而降低了整體的不確定性、提高了信息的準確性,保證了供應鏈上信息流的可獲得性,因此而減弱了供應鏈的動力學行為波動;另外一個產生供應鏈動力學的原因則是上游節點企業產能的限制,而兩條供應鏈中生產商的并購增加了生產能力,保證了物料的供給,當產能成為限制因素的情況下,可以解決這一瓶頸,從而改進供應鏈的績效。
值得探討的是,現實中很少有兩條供應鏈完全進行并購的情況。因此,更加深入地研究可以將供應鏈中主導企業間的并購看作是兩條供應鏈之間的橫向并購,由此來分析并購給供應鏈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