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從P2P下載最多的人,正是購買正版最多的人,解決盜版并非想的如此簡單。
10月5日,美國明尼蘇達州一位叫杰米#8226;托馬斯的婦女,被指控利用P2P軟件Kazza傳播超過1700首盜版MP3,其中24首證據確鑿,被美國聯邦法院判處賠償六大唱片公司共22萬美元。
如今,全球唱片工業對P2P技術的打擊手段越來越嚴厲,甚至到了不惜一切代價的地步。據美國唱片工業協會(RIAA)公布的數據,P2P技術每年已造成了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損失,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
一場地勢浩大的數字版權運動正席卷著全球每一個角落,從唱片、電影業巨頭到個人的PC、iPod和口袋里的手機。粗略的統計,從2003以來,已有將近3萬名個人因使用P2P技術共享和傳播盜版內容而被RIAA起訴。
一直以來,被RIAA找上門的人都是自掏腰包私下和解,而作為第一位與RIAA對簿公堂的人,托馬斯的結果卻出乎意料的慘痛。“如此嚴厲的懲罰性罰款,對那些本來就心存僥幸的P2P網站、軟件商、組織及個人來講,幾乎是一場惡夢。”《連線》雜志評論道。
這樣的結果就是,大大小小的P2P網站和公司都可能在某一天被破門而入的警察一掃而光。當互聯網內容共享者在美國已無立足之地后,他們其中一些人高呼道:“去瑞典,那里是海盜們的天堂。”
海盜,在瑞典并不只代表掠奪,還代表著分享。全球最大的BT組織“海盜地帶”(ThePirateBay.org)的總部就在瑞典,在自由放任、版權法寬松、寬帶又快又便宜的便利條件下,這里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使用BT。三年前,美國電影工業協會(MPAA)在全球范圍內掃蕩電驢和BT服務器,包括像SuprNova、LokiTorrent等都被迫關閉,而只有“海盜地帶”留存下來。
盜版當然是違法的,但當兩年前,時代華納旗下的華納兄弟影視音樂工作室(Warner Bros. Studio)控告海盜們違反美國版權法時,他們笑道:“可惜我們不住在美國,我們住在一個充滿海盜、馴鹿、北極光和可愛的金發碧眼美女的國家。”
2003年開始進入人們視線的海盜們看上去相當神秘,其實不過是三個毫無背景的年輕人的杰作。27歲的彼得#8226;布拉特爾(Peter Bruntell),28歲的弗瑞迪克#8226;內杰(Fredrik Neij)和21歲的高特弗里德#8226;薩特霍姆(Gottfrid Svartholm),正是他們成為了全球上百家P2P網站的精神領袖。
與電影《加勒比海盜》中的杰克船長一樣,海盜并非人多勢眾。這三個瑞典年輕人是在斯德哥爾摩的一個郊外小屋里搞出來了這玩意兒,頗像當年的Google。這里沒有電話,辦公室(其實只是2間臥室和1間客廳)里只有一臺傳真機,且大部分時間不能正常工作。
不過海盜的命運總會是波折的。去年5月,瑞典警方突襲這里,一下就收繳了25臺服務器,可這非但沒有打垮他們,反而提高了網站知名度。結果當然是RIAA不想看到的,讓這個網站日訪問量超過200萬次,每月僅廣告收入就近10萬美元,當然其中不少都來自Google廣告聯盟。
“打擊海盜(海盜地帶)的行動對數字版權保護來講是一座里程碑,要讓那些以為將服務器放在瑞典就可以高枕無憂的盜版者們知道,這個世界沒有保護他們的天堂。”1年前,MPAA主席丹#8226;克里格曼還相當得意,但現在整天都在抱怨Google、雅虎等不該為這些非法網站提供廣告服務,“這等于是支持他們盜版。”
有趣的事情就是這樣,RIAA和MPAA能夠剿滅Napster和Kazza,卻對“海盜地帶”一籌莫展。“因為我們的操作是搜索引擎式的,只是將用戶引導到文件所在的位置,但并不存儲任何文件。我們在瑞典是合法的。”海盜之一彼得在博客中寫道。
而不僅如此,海盜們也在嘗試著反擊,反過頭來要起訴包括索尼、百代、環球唱片、Atari、Ubisoft、Activison等娛樂巨頭,聲稱已掌握了確實證據,證明他們雇傭黑客入侵“海盜地帶”的服務器。
P2P技術既然產生了,就不可能放棄,2003年幫助組建“海盜地帶”的瑞典技術天才伯格森曾表示,而實際上,那些從P2P下載最多的人,正是購買正版最多的人,解決盜版并非RIAA想的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