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相信東軟已經成為中國軟件業的一面旗幟,無論是外包、醫療、還是培訓,核心都是軟件。我們對整體上市很有信心,這是我們一定會達成的目標。”東軟集團董事長兼CEO 劉積仁這樣說。
從2002年首次舉辦東軟(www.neusoft.com.cn)解決方案論壇以來,這已經是連續第6年進行東軟的年度盛事,2007年11月9日,在廣西桂林的一處度假莊園內,東軟又將它的合作伙伴們聚集在了一起。和以往一樣,500多位來自國家信產部層面和甲骨文、IBM(www.ibm.com.cn)、微軟、英特爾(www.intel.cn)等IT公司的人士,以及各行業的CIO們,又有了一次對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信息化交流的機會。
但這次的論壇對東軟而言,具有和以往不一樣的意義。在今年夏天,東軟醞釀了兩年多的集團整體上市,在通過了教育部、商務部和國資委的審核后,卻遭到了證監會的否決。在9月14日“整體上市被否”公告發布前一日,東軟收盤價已經超過了50元,比東軟股份的換股基準價(1月22日整體上市公告前一日的收盤價)翻了一倍之多。但緊跟著的三個交易日內,跌幅達20%。
兩個月后的東軟論壇上,劉積仁把一年一度的大會主題定為“創新、責任、融合”。他回顧了東軟過去16年的發展歷程,從他當初領導的東北大學計算機系網絡工程研究室的“3個人、3臺PC機、3萬元研究經費”開始,將產學研一體化的模式落地化為最初的東軟,并在1996年讓這個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軟件公司。
“這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劉積仁表示,“今天東軟已經是中國最大的離岸軟件外包提供商,我們為國家電力、煙草、社保、醫院、稅務、交通各個關系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行業提供信息化解決方案,行業客戶多達8000多家,東軟的合作伙伴也包括了從本土廠商到跨國公司各大企業,還涉及到幾個海外分公司,也可以說東軟已經承擔了巨大的社會責任。”
上市難題待解
今年1月22日,東軟股份發布公告,將以換股吸收合并控股股東東軟集團,實現東軟集團整體上市。公告顯示,東軟股份的換股價為24.49元,東軟集團的換股價為7.00元,換股比例為1:3.5,即東北大學科技產業集團等10家股東所持有的東軟集團的每3.5元出資額轉為東軟股份的1股股票。
當時東軟集團公司全體股東還承諾,本次吸收合并的存續公司2007年每股未經審計的收益預計達0.70元以上,否則將按一定比例向非限售流通股股東追送股份。
有了業績的支撐和整體上市的題材,東軟股份的股價在重重利好刺激下一路上揚。從2007年1月到9月,已經上漲了100%,即使是目前,也超過了40元。而相對于去年同期,這個數字已經是過去的4倍。對此,劉積仁回應道,“很難說東軟目前的股價是不是過高,”他委婉地繞了一個圈子,“如果和業績比東軟好、股價卻低于東軟的公司相比,可以認為東軟股價過高。反之,則是東軟的股票物有所值。”
兩個月前的上市最后關頭受阻,無疑是這次面對面的采訪中,東軟雖然不愿意過多提及、但也不得不面對的話題。“因為公司方案中一些方面的創新在目前的規則下還處于探討的階段,中國證監會重組委員會未核準我們目前建議的方案。”這是劉積仁當時對外界的說法。現在,他再次表示,信托持股是上市遇阻的主要原因,“信托是不能夠作為上市公司的股東。這一點是我們過去沒有估計到的,盡管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但從目前的管理規則來看,我們需要改變管理方式。”
但這種討論中的“改變”也許將非常艱難。目前,東軟員工持股會是東軟集團的二股東,持股約23.42%,員工持股也是一些東軟內部老員工長期留守的最大理由之一,要改變這一制度以迎合證監會二次審查,需要劉積仁和他的東軟集團用更高的智慧來化解信托持股這一障礙。
另外眾所周知的是,在今年上半年,股指高漲,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加上不少行業分析師認為,東軟股份的整體上市已經處于實施階段,整合后的東軟集團將成為國內軟件外包行業的龍頭,出口外包業務將實現高速增長,東軟創出股價新高不足為奇。但高股價也可能是審查未通過的原因,因為在同一日,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重組大成股份的重組方案也被否決,而后者也同屬上市公司資產注入的情況。
而一些來自股民中的討論認為,最初按照1月的公告,1∶3.5的比例將使東軟員工成為最大贏家,但在廣大的中小投資者面前,市場通行的換股比例則為1∶6。這一微妙的心理落差,無疑也是影響東軟集團整體上市計劃的因素之一。
“我們將繼續實施上市計劃,繼續申報證監會,追求一體化會讓東軟有更光明的未來,我們不會放棄上市。”劉積仁同時表示,上次的挫折和改變管理規則以求通過,不會對東軟集團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我只能說,星星還是星星,月亮也還是月亮。”

做和IBM一樣的事
今天的東軟已經在過去的數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我們很難想像東軟也會開始做品牌,”一位到桂林參加東軟解決方案論壇的行業人士說,“很長時間里,人們的印象停留在軟件外包、大量的勞動力、不高的回報這些上面。但是他們今天開始強調解決方案。”而這些,也正是外界、尤其是媒體對東軟的觀感變化。
劉積仁自己在大會公開宣講時也承認,“過去常常有人嘲諷東軟,認為我們沒有創新,沒有提升競爭的實力。我們對這些嘲諷一律不予置評,只是埋頭做自己的事情。到今天,東軟已經基本實現了‘以IT解決方案和服務為核心業務的服務型公司’這樣一個目標,IT解決方案、醫療系統和IT教育培訓成為三大業務支柱,我們才開始公開談理念。”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東軟就以“解決方案的融合之道”為主題在論壇上進行了“融合”布道,今天再看,似乎往整體化、全球化又近了一步。這也和很多時下的IT巨頭們所倡導的一樣,IT解決方案作為政府和企業的基礎設施,從投資到建設,到運營和系統升級,再到系統規劃和軟件服務,已經與客戶的核心業務高度融合,質量、成本和交互能力構成了解決方案提供商創新力的重要指標,并直接與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相聯系。
東軟股份高級副總裁兼運營總監盧朝霞回憶起上交所的信息系統項目招標,“有IBM、惠普(www.hp.com.cn)、塔塔和一家臺灣公司與東軟一道參加競標,最后東軟勝出,我們贏在多年的技術架構和深厚的中國關鍵行業信息化實施經驗。”
在過去的一年中,不單是上交所的3GSS系統,還有海爾MPC系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金財工程”試點項目、國家電網數據中心、沈陽地鐵通信系統的頻頻中標,長長的名單鞏固著這家老牌廠商的解決方案地位。并且與國際廠商的聯盟中加入了SAP(www.sap.cn)與英特爾兩家戰略投資者。
強調解決方案,強調合作伙伴,強調戰略聯盟,劉積仁說:“我們是在做和IBM、和塔塔一樣的事。”從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和培訓者走向IT咨詢,距離并不算遙遠,“并且東軟還有自己的特色,沒有哪一家IT廠商,具備東軟的教育培訓規模,我們3所學院每年向社會輸送6000名IT人才,在未來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儲備競爭上,占有優勢。”
互為利好
在采訪中,諾基亞(www.nokia.com.cn)大中華區企業解決方案事業部總經理劉強這樣評價:“與東軟的合作可以讓諾基亞有機會把移動商務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東軟的本土優勢和跨行業的解決方案實施經驗對諾基亞很重要,如基于狀態包過濾的“流過濾”體系結構和龐大的產品銷售網絡以及遍布全國的服務體系。現在它是諾基亞企業解決方案最重要也是唯一一家合作伙伴,我們期望這樣的合作關系可以更長久更深入。”
諾基亞與東軟的合作始于2005年之前,雙方在電信領域早有合資公司,但在那一年,他們針對網絡安全領域推出了第一款產品,從此在網絡安全方面也來往頻頻。“我們的員工可以很容易地描述出東軟現在的行動和狀態,他們的員工也很流利自如地參加我們的國際語音會議。”劉強說。
這種類似于水乳交融的狀態顯然對東軟的全球化視野大有裨益。除了諾基亞這樣的合作伙伴,東軟還有更深層次的戰略投資者,也即東軟的外部持股方,包括早期進入的日本阿爾派(www.alpine.com.cn),后來的東芝(www.toshiba.com.cn)、飛利浦(www.philips.com.cn)、英特爾和SAP,“一共就是這5家,他們所占的股本并不重,也就是2%~3%,但是對于雙方的關系都是一個良好機制。現在東軟有800多人在為阿爾派做汽車軟件,也有1000多人在做東芝的項目,與英特爾的合作則基于我們目前進行的戰略重點嵌入式軟件,這將是東軟未來發展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將軟件內嵌結合進硬件,比如在醫療上,我們的CT機已經進入全球市場前5名,產品設備的制造可以外包出去,但是內核的軟件一定是東軟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劉積仁說。
按照劉積仁的表態,東軟很積極地拓展戰略聯盟,但是在投資層面,由于并不缺乏資金,所以在選擇投資伙伴方面十分慎重,“我們需要投資者必須切合東軟的戰略方向”,而這個方向,就是一家以解決方案為核心的軟件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