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在總營收中比重降至50%~60%的代工業務,在明基外債不斷的今天,重新成了救命稻草。
4月25日下午,明基董事會做出了重大決議,這家一度希望走上自有品牌道路的老牌代工企業,將重回他們之前的道路,并以果斷的分割決議來完成這一回歸。按照決議以及隨后的公告,原上市公司明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將更名為佳達電通股份有限公司,分為液晶顯示、光機電、汽車電子、手機4大部門,資本額約150億新臺幣;BenQ等品牌事業并入子公司明基亞太并沿用明基電通中英文公司名稱,資本額約36億新臺幣(約合4.52億美元),專注于歐洲和大陸市場,新明基電通將由佳達電通100%持股。同時,董事會決定減資額為102.6億新臺幣,消除股份10.26億股,減資比率約為40%,以注銷去年虧損。根據公告,兩家公司仍由李耀擔任董事長,保留在佳達電通的主要是代工業務,目的是“提高整體競爭力及經營績效”,公司的分拆獨立最快可能于9月1日完畢。 
去年8月明基也曾有過一次拆分計劃,只不過和此次的實質性舉動大相徑庭,當時它尚未放棄德國手機子公司,意欲將代工業務獨立并引進戰略投資,而母公司則主攻品牌事業,但是手機業績敗局和債務危機一直在持續,而向西門子討要補償金,過程漫長且收效甚微。債務壓力逼得明基甚至使用了出售旗下資產的招數,2006年底絡達科技31.55%股份以6.06億新臺幣價格出售給聯發科,以及飛利浦明基存儲公司49%的股權以2.6億新臺幣出售給建興,后一次交易對明基而言可謂痛心疾首,因為光存儲業務近年來持續盈利,現金產生能力已經僅次于明基的液晶顯示業務。但即使是一再減法運作,也未能扭轉2006財年每一個季度的持續巨額虧損頹勢,用兵敗如山倒來形容明基走向并不為過。
黑色蔓延到2007年,明基仍然厄運不斷。盡管各方對于巨虧早有預料,但今年3月下旬明基公布2006財年的財報時還是令人震動, 276.1億新臺幣(約8.32億美元)創下了明基歷史上最大虧損記錄,如影隨至的還有牽涉到明基最高層的內線交易丑聞,中國臺灣的桃園地檢署查出明基把倒賣的股款匯到海外紙上公司,再通過國際基金回臺護盤,明基財務部副總經理游克用遭押禁,李耀也被限制出境。
看起來大廈將傾,而一切的導火索都來自手機自有品牌的冒險之旅,而停止冒險、進行大動筋骨式的重造,則可能給明基帶來絕處逢生的轉機,至少到目前為止,重回六七年前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原始設計制造商)老路的舉止和減資行為已經得到了資本市場的強烈反應:26日當天,明基一早開盤便跳空漲停,股價由6.83元新臺幣提升至11.3元,收報13.80元,并可避免被取消信用交易的風險。
但重回代工并不意味著明基通往復興的道路一片光明。代工部門目前是明基主要的獲利來源,也是明基1984年成立至今的根基,但 “技術的提升比拼不過更便宜的價格”,這是2001年明基脫離宏基后冀望于淡化代工形象、建立世界性品牌的主要原因。品牌理想支撐著明基從2001年起步,2004年時,自有品牌帶來的收益一度接近總營收的40%,在明基還沒瞄準西門子手機業務時,曾經希望這一比例在2008年提升到50%。換句話說,這一曾經在總營收中比重降至50%~60%的代工業務,在明基外債不斷的今天,重新成了救命稻草。
盡管分割代工與品牌業務一直是代工企業勢在必行的發展趨勢,比如中國臺灣的華碩、富士康都在逐漸進行類似的轉變,當然代工客戶對于ODM廠商自有品牌的疑慮和代工本身的微利性質都是主要原因,但是對于此時的明基而言,現在的時間做出上述決定帶有太多的被迫成分,盡管李耀已經表示“明基延續2006年時提出的集團雙核心競爭策略,即品牌服務、制造技術兩大團隊各自發展,追求各自最大利益”,但品牌戰役已經宣告失敗,他所持的“未來佳達電通對于明基電通持股,將由百分之百降至20%以下,分拆干凈才能讓投資人看得更清楚”等期望能否達成,恐怕不會太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