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i機器人—這個擁有2000萬用戶,完全土生土長的小玩意,將可能架起通往未來推薦式服務的橋梁。
“推 薦系統將會成為未來十年最重要的革新之一。”約翰#8226;里德(John Riedl)教授的這番話,掀起了那些熱衷于社會化網絡,并渴望從搜索(search)時代進入發現(discovery)時代的人們的熱情。在前者,已經有一個無可置疑的贏家叫Google,而對于后者而言,卻沒有一個發現引擎可以運轉得足夠理想。
那些搭建網絡推薦平臺的人正在走向不同的模式。類似于Yelp.com、大眾點評網等站點,更大的依賴于用戶自主的評價或推薦的提交。而另一種垂直搜索或聚合站點,則仍然通過抓取的方法獲得大量的評價信息。顯而易見,兩種模式各有利弊,前者的規模難以擴大,而后者卻不容易形成用戶社區。
最自然的推薦系統仍然是人和人之間的推薦。實際上,大量的推薦和評價都通過手機、短信、即時通訊、甚至面對面而完成。既然如此,人們有什么理由要記住一些晦澀而過于繁多的評價站點?

聊出來的生意
在網絡聊天機器人火爆之前,沒有人把它和推薦服務混為一談。盡管“機器人”一詞看起來高深莫測,但一旦加上聊天就容易被看作是一種娛樂工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只是一個嘩眾取寵的小玩意。
小i機器人就是這么悄然發展而成。它誕生于2004年1月5日,最早只是被當作MSN上陪聊的一種小工具。最初階段,它也是無所不聊,從人工智能的角度,這被稱為“發散域的聊天”,系指完全像人一樣發散,思維沒有界定的談話。
從發散域到限定域,意味著從純粹人工智能領域走向商業。這個機器人也從懵懂無知走向出師。2007年4月,當小i宣布其注冊用戶已經超過2000萬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偷學者悄然獲取了無數頭腦和對話里的知識和智慧,相對于諸如新浪的“愛問”和百度的“知道”,這個記錄一切細節的知識引擎要自然而有效得多。
小i的商業策略看起來像一個依附者,卻充滿中庸之道。它不試圖去改變用戶的使用習慣。從微軟公司出來的小i創始人袁輝深諳與巨頭共舞之道,2004年4月,小i機器人與騰訊QQ的互動空間捆綁;2006年2月,成為微軟全球戰略合作伙伴;2006年12月,加入Yahoo Messenger內置。此外,即使不用即時通訊工具(IM),也可以通過其自身的Web平臺體驗其服務。這使得在IM依然不能完全互通的情況下,這個“寄生蟲”反而首先成為了跨平臺的產品。
機器還是人?
在社會化音樂領域,潘多拉(Pandora)和Last.fm 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推薦和發現模式。潘多拉的推薦機制來自于一個叫“音樂基因組工程”的技術后臺,它側重于通過算法和機器來推薦。而對于Last.fm而言,更側重于挖掘相似用戶群體的播放行為和興趣,從而推薦用戶可能會喜歡的音樂。
搜索引擎顯然是算法和機器的集大成者。Google已經從日益龐大的搜索流中,過濾出用戶的習慣、趨勢和喜好。但這種方式仍然不盡完美。最大的問題就是單一的搜索框。即使是人和人之間,指望通過一次對話就能了解對方的意圖,仍然顯得困難而生硬。
機器人同樣也不夠智能,網上到處流傳著取笑機器人的聊天記錄。但在交互方式上,它往前走出了一小步。袁輝喜歡舉這個例子,假如問今天上海的天氣怎么樣?Google可能會給出一排上海天氣關鍵詞的網站,而小i會給出上海天氣預報。同時,它還會問你,你是不是要出差或旅游,你要出差要不要知道餐廳,或者能提供幫助的地方。
只要用戶數、交互行為和專業領域數據足夠多,機器人也就會越來越逼近限定域里更智能化的網絡服務。在這里,給你的不再是廣告,而是潛在的對未知需求服務的探求,這已經遠遠超出廣告的概念。
袁輝正在通過一種中間的商業策略拓展版圖。第三方可以利用小i機器人開發平臺開發聯合品牌的機器人,比如像聯眾小i,盛大小i;也可以開發其他品牌的機器人,比如提供訂餐服務的“正午的盤子”。同樣,每個垂直領域的專業“陪聊”服務又可以通過統一的界面加以引導。通過這種策略,只有3歲大的小i機器人吸收了各門類的知識,在商業服務上,從問天氣、訂機票到看電影,聽音樂,從看直播、玩游戲、到聊八卦、學英語,幾乎無所不包。
在國外,網絡機器人服務大量的被應用在客服行業之中。顯而易見,這種充滿了重復,但卻是限定域的專業服務完全吻合了機器人的特性。如果是傳統方式,需要不斷增加人員和線路的成本,很多用戶問的又是常規性問題,客服小姐不斷重復這些答案。機器人雖然并不能完全取代人,但是一般都可以回答80%的問題,如果有20%的回答不了則可以自動轉向人工,大大降低成本而提高了響應效率。
2007年3月20日,小i機器人的開發及運營商—上海贏思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獲得了5家風險投資商Jafco Asia、DFJ ePlanet、Intel Capital、Zero2ipo Capital、IDGVC的融資,在網絡機器人的用戶量方面,這個土生土長的中國玩意已經完全走在世界的前列。
有報告稱,仍然有75%的信息在網上找不到,而只是存在于人的大腦里面。在搜索引擎無法發力的地方,人和人之間通過某種媒介的推薦和交換將成為未來信息服務極大的補充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