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美國汽車工業暫時陷入了困境,這對于剛剛起步的國內汽車自主品牌企業、甚至對于中國汽車工業來說,無疑是一劑“免費的苦口良藥”,不妨好好“品一品”,或許對于自身的健康快速成長大有裨益。
反思之一:在本土市場站穩腳跟了嗎
造成美國汽車工業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關鍵問題出在產品細節和制造流程上,即美國汽車公司沒有將客戶需求放在第一位,經銷商也不太重視客戶的購物體驗。此外,作為美國汽車業的代表,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過于信奉“熱門新車型”及“提高利潤的短期戰略”,而不注重長期戰略以增強公司各個部門的實力。微型貨車、運動型多功能車和皮卡車暢銷不衰,使美國汽車企業更依賴這些產品,而忽視了未來將面臨的問題。在高油價時代來臨后,美國汽車長期依賴的暢銷車市場需求減弱,美國汽車企業陷入了困境。
筆者以為,美國汽車企業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其沒有在本土市場上真正站穩腳跟。試想,如果能像韓國的民眾那樣保護民族汽車工業,日韓汽車企業恐怕在美國就無機可趁。正因為美國汽車企業沒有在本土市場站穩腳跟,當歐亞汽車制造商大舉入侵美國市場時,這個汽車大國的城池開始“淪陷”了。日本汽車的經濟討巧,韓國汽車的廉價實用,德國汽車的穩定安全,已經讓美國本土汽車無力抵擋。想當初,頗為自信的美國汽車巨頭們,或許壓根就看不起日韓汽車制造商。但是世事難料,誰想十幾年過去,這些不起眼的汽車制造商卻由“蟲”變成了“龍”,成了氣候,讓美國汽車企業大吃苦頭。如今,日本的豐田、日產、本田,韓國的現代,在汽車零售方面已占據半壁江山,東方汽車旺盛的生命力和長驅直入的氣勢讓美國汽車企業無可奈何、望塵莫及,從此美國汽車業走向了下坡路,“三大”也變成了“兩大半”。好在美國號稱是全球貿易最為自由的國家,再者日韓汽車企業已經羽翼豐滿,不可能再行鉗制,只能對汽車產業蓬勃崛起的后進者(中國、印度等)進行阻擊了。
由此,想到當前我國的一些汽車自主品牌企業,為了避免競爭,紛紛采取“走出去”戰略,筆者以為這是十分危險的。中國的汽車自主品牌盡管近年來發展很快,但對于有百年發展歷史的世界汽車來說,還十分幼稚;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自主品牌的忠誠度、自主品牌企業的美譽度遠未達成??梢哉f,中國汽車自主品牌有今天的“輝煌”——占據了24%的市場份額,全憑消費者對自主品牌價格的低廉和一腔愛國的熱情。但隨著人們收入的不斷增加,倘若自主品牌產品在質量和技術上不快速改變形象,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熱情必然會逐漸減退。加之隨著時間的推移,合資品牌的優勢進一步凸現,以及國外汽車企業的大舉入侵,中國汽車自主品牌剛剛爭得的24%的市場份額還能保住嗎?
毫無疑問,目前中國是最具潛力的汽車市場。故筆者退一步說,就算我國自主品牌采取的這種“迂回的游擊戰略”能夠取得成功,但將來又能否“走得出,回得來”呢,還能在國內市場站住腳嗎?要知道,從世界汽車發展史來看,汽車企業百年老店都不是游擊戰的主角;要知道,歐洲、日韓等汽車企業都是在本土站穩腳跟后才開始征戰天下的。
筆者以為,也許目前美國汽車企業能做的,不是如何奪回陣地,而是如何在一片變小的陣地上站穩腳跟。因此,筆者建議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目前迫切要做好的,不是在海外開拓多大的市場,而是在國內這塊本來就不大的陣地上真正站穩腳跟,建立起穩固的“大本營”。俗話說:“根深方能葉茂”。只有建立起穩固的“大本營”,才能確保將來“既走得出”,“又回得來”,自由馳騁在世界汽車的大市場上。
反思之二:是先做大還是先做強
造成美國汽車業陷入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極度擴張后的“大企業病”。目前,無論是通用汽車、福特汽車還是克萊斯勒汽車,都面臨著美國本土市場占有率下滑的窘境。以通用汽車為例,為了保持世界第一的壟斷地位,通用汽車在全球擴張,因為擴張規模太大,現金流出現了問題。再加上通用汽車歷年來均為股東支付較高的紅利,通用汽車稅后利潤并不多。長此下去,通用汽車陷入了兩難境地:既無足夠的資金彌補現金流缺口,又無足夠的資金滿足大規模研發投入。因此,通用汽車只能壯士斷腕,繼減持鈴木汽車公司的股權后,又賣掉了旗下盈利能力最高的部門———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此外,通用汽車擬關閉10余家工廠,以將年產量降低100萬輛左右。
隨著中國汽車業的一路高歌猛進,我國自主品牌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不俗的業績。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公布的最新統計,今年1--4月中國自主品牌轎車共銷售44.97萬輛,占國產轎車銷量的29.31%,市場占有率超過日系、德系、美系,躍居第一。
因此筆者以為,在當前“全國一派形勢大好”的情況下,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千萬別為眼前的一點勝利沖昏了頭腦,而應該冷靜的想一想,是為了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先做大?還是一步一個腳印先做強、做精再做大?我想,對于自主品牌汽車企業惟有選擇后者,才是正確而明智的。一則,有“老美”極度擴張后患下 “大企業病” 的前車之鑒;二則,只有先做強、做精,今后才有再做大的可能。要知道,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可沒有“老美淪陷一回”的資本。
反思之三:成本大旗究竟還能扛多久?
美國汽車企業陷入困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居高不下的成本。日本豐田汽車之所以能夠節節追上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其利潤超過通用汽車與福特汽車總和。究其原因,是豐田汽車單車生產成本較少,“擠干毛巾的水分”是豐田汽車精益生產的一個重要原則。豐田汽車上下均會考慮節約成本、提高效率。這一點到廣州豐田的工廠看一下就能深有體會:工人高節奏和有規律的工作,這與歐美合資企業的生產情景大相徑庭。 福特汽車的一位營銷高管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導致美國汽車工業成本居高不下的,并不僅僅是工人的薪資?!懊绹嚬I最大的成本在于研發?!迸c日本豐田、德國大眾不同,美國汽車汽車必須有兩套研發班子,一套用于開發適用于美國的汽車,一套開發適用于全球的汽車。而日本豐田在日本開發出凱美瑞,便可適用于全球市場。二者之間的成本差異可想而知。
當前,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靠成本優勢,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并不斷刷新紀錄,開始走出國門。但成本這桿大旗究竟還能扛多久?不得不引起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思考和重視。要知道,在國內日系、韓系車本來就是降價高手,隨著其產能規模的提升、成本進一步攤薄,降價的空間依然存在。而當前自主品牌企業則面臨原材料上漲、用工成本上升,本來處于利潤邊緣的定價將很難松動。更重要的是,中國汽車市場的結構性過剩已經顯現,價格惡戰不可避免。自主品牌企業要打“成本”牌,已經越來越吃力,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了。在國外汽車市場上,也遭到了同樣有“成本優勢”的印度汽車的狙擊。
中國人向來講究修身,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曾“日三省吾身”。因此,今天我國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也到了該仔細審視自己的時候了,當“成本”這桿大旗扛不動的時候,我們到底還能扛什么?是扛“品牌”大旗,還是扛別的什么?宜未雨綢繆,早日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