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100多年前發明了汽車,人類的生活便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因為有了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世界上的一些事物也因此而改變。
因為有了車,一個國家的經濟在改變。發達國家都是工業革命后形成的,而工業革命最具代表的產品就是汽車。美國號稱是“汽車輪子上的國家”,如果沒有車,這個國家將“癱瘓”。因而美國有強大的石油儲備,其用于石油儲備的資金相當于十個第三世界小國家GDP的總和。日本二戰失敗后,經濟蕭條,正是靠汽車起步,并因汽車打入國際市場而“發家致富”。有專家說,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如何,到街上去看汽車吧!而能源的安全問題也是爆發戰爭的“導火線”,美國入侵伊拉克就是絕好的證明。
因為有了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蒸汽機造就了汽車,汽車又是一切現代交通工具的“老祖宗”。汽車由一萬多個零部件組成,涉及鋼鐵、化工、新材料、電子等學科。汽車工業所帶動的相關產業達120多個,遠高于房地產業,已經成為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大城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由此而產生的汽車文化將覆蓋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思想。現代人的思想已被工業化的思維邏輯所左右,與農耕時代有了本質的區別。我國正在進入汽車社會,汽車文化將不可避免地融入現實生活。
因為有了車,人們的生活習慣在悄然改變,距離、速度、時間已不再是制約人們出行的問題。現代文明社會工作的快節奏,惟有汽車才能幫你適應。城市結構也因有了汽車而出現了“衛星城”,使在城里工作而住在鄉下成為可能。衣食住行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汽車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代步,還誕生了司機、修理工、交通警察、盜車賊、旅館服務業等職業,汽車也因此而養活了人類的三分之一。駕駛汽車不僅僅是職業技能,而是現代人類的一種生活技能。在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兒女結婚送轎車已成時尚;擁有一輛私家車,還將為婚戀增加20分“保險”。在先人們看來,坐地日行千里只有神才能做到,而在汽車社會,這是一件普通人輕易而舉的事情。
因為有了車,人類給自己找了不少麻煩。汽車是造成大氣污染的“元兇”,全球氣候變暖與它有直接關系;其導致的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總人數的3倍還多;因為交通事故而造成的直接、間接經濟損失占全球GDP的2.3%;養車、停車、車位……可以說人類社會的“陰暗面”、個人生活的不如意都與車有關。有人說,人類發明了汽車,也創造了一個悲劇。盡管人們對它愛恨交加,卻并沒有因為它的“缺點”而改變對車的癡迷。
因為有了車,不久的將來將導致一場新的工業革命。石油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當全世界石油資源枯竭后,汽車將成為一堆廢鐵。然而人們不能沒有交通,交通不能沒有汽車,于是新能源將替代現有能源,乙醇汽車、電動汽車、太陽能汽車、氫燃料汽車、核能汽車……汽車將集所有工業之大成,成為人類智慧的“結晶”,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將由此拉開序幕。這場“革命”成功后,人類生活質量又將發生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
因為有了車,人們將成為車的“奴隸”。美國有家雜志曾對100戶家庭作了一項問卷調查:如果沒有車,您將如何生活?多數家庭的回答是“沒車的生活是不敢想象的”;有23戶家庭的回答是“沒有車,我們將失去包括工作、朋友、鄰居在內的一切”;有7戶家庭的回答是“如果沒有車就沒有F1大獎賽,活著有什么意思?還不如叫我們去死!”足可見,人制造了車,車造就了人。
汽車,人類最親密的朋友。愛是它,恨也是它,這個“冤家”將與人類相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