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開幕的中國共產黨山東省第九次代表大會上,“富民強省”成為最響亮的語匯之一。中共山東省委書記李建國所作的報告主題即為“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在新起點上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如此有針對性地將群眾的個體需求和整個省份的發展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并將“富民”置于“強省”之前,在山東還是第一次。顯然,這意味著山東發展理念的一個重大調整。
審視山東的發展,就會清晰地看到,當前對“富民”的突出強調,是山東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必然歸宿。
山東省發改委主任費云良代表對此進行了剖析:像全國一樣,山東省的現代化起步于條件極為惡劣的情況之下,因此在過去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我們不得不以高積累低消費來謀求發展。具體對山東來說,過去發展主要目的,就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創造一個整體上的“大”。
在做“大”上取得突出成績后,山東的發展又面臨新課題作為人口大省,雖然經濟總量很大,但人均指標卻較低。這就使山東一直給人不那么“強”的印象,這已成為山東對外形象和內部發展的一大“軟肋”。因此,要實現新的跨越,就必須將富民任務置于重中之重。山東特別強調富民,的確抓住了要害所在。
前不久,廣東一課題組對本省與蘇、浙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并將人均指標的相繼“失守”當成廣東最急迫的問題:如人均GDP、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被浙江、江蘇超過,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被浙江超越。并作出結論,必須突出實施富民強省戰略,更加注意居民收入增加,否則將會失去全國排頭兵的位置。
這不是“盛世危言”。事實上,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只有富民的發展才是真正的、有質量的發展。換言之,以“富民”求“強省”的發展之路,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
而這對于山東,則有著更強的針對性。
山東省中小企業辦公室對江蘇、浙江、山東、廣東沿海四省作了一個統計,結果表明,山東省個私企業納稅額為99.3億元,為廣東的三分之一,江蘇的二分之一。為何民營經濟發展滯后,禹城市委書記黃金忠代表分析:雖然有各種原因,但老百姓手中缺錢是根本原因。從沿海“四強”來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多到少排序為浙江、廣東、江蘇、山東,而這一排序也基本與民營經濟活力相一致。
強調富民,同時還是山東經濟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
隨著山東發展進入人均GDP3000美元的新階段,今后擴大內需以及發展服務業,將是產業提升的關鍵所在。如果百姓手中沒錢,就會因內需不足而受到根本性制約,從而形成惡性循環。而只要群眾手中有錢,就會使這一升級變得順理成章。壽光市委書記劉中會代表對此很有體會:近幾年壽光堅持發展“富民農業”,如今,壽光各類存款余額達到216.3億元,其中70%是農民的。這些錢放在農民手里可不“浪費”:全市50萬眼機井是農民自己出資搞起來的,400多臺大型聯合收割機是農民買的。在保證生產的同時,也保證了消費和商貿的繁榮:2006年,全市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商場就有5家,服務業增加值86.2億元,同比增長16.3%。從這個角度講,“藏富于民”的發展,是讓政府最省心的發展。
對于富民的內涵,報告這樣描述:今后五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左右,社會就業不斷擴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居民家庭財產普遍增加,衣食住行條件明顯改善,普遍享有公共衛生基本醫療服務和比較豐富的文化生活……
實現這些目標,路徑何在?
費云良代表分析:當前山東百姓不夠富裕,主要在于人均收入較低。同時也在于政府的公共服務水平低:百姓先要考慮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的自保,即使有點積蓄也不敢消費,自然也就“窮”了。
對于政府公共服務的加強,報告中已有明確要求:“在今后五年中,我省將千方百計地解決擴大就業、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教育公平、建設覆蓋城鄉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推進安康居住工程、保證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等10件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可以肯定,今后五年,必將是山東公共投入空前提高的時期。
自主創新、先進制造業、發展服務業和節能降耗,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山東省經濟工作的重點。自主創新將大大提高勞動力的產出效益,先進制造業與服務業都是利于廣泛吸納勞動力和提高群眾收入的“富民產業”,而節能降耗則在于改善生活環境而降低群眾的生活成本。從中,我們很容易看到“富民”與“強省”并舉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