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瘋了。購買基金的“基民”們也瘋了。
2007年2月26日,中國首只以股票為主要投資方向的基金“建信優化配置基金”上市發行,發行首日募集規模即接近100億的上限,不得不提前結束發行。實際情況是,原定1個月的募集時間,發行不到一個小時,建行的銷售量就已經達到了55億,工行也很快達到37個億。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基金的火爆有過三次。
第一次出現在2004年,當時“海富通收益基金”曾創下過131億的歷史紀錄,但很快在熊市中湮滅。第二次大潮出現在2006年5月中旬,發行剛3天的“廣發策略優選基金”宣布提前結束認購,最終募集規模達到了184億,改寫了“海富通”的紀錄。
第三次浪潮就是現在,持續時間也最久,出現的百億基金數目和規模都更大。“易方達價值精選”、“南方績優成長”、“華夏優勢增長”、“工銀瑞信穩健成長”都是規模輕松過百億的品牌基金公司的新基金產品。但這些與發行不過一天、募集資金便令人瞠目地達到了419億份的“嘉實策略增長”基金相比,只能是小巫見大巫。“嘉實策略增長”在刷新中國基金業各項紀錄的同時,也改寫了全球的基金首發紀錄。
這不能不讓人嘆服。在缺少投資渠道和投資產品的中國老百姓當中,所蘊藏的投資沖動能量有多大!英國《金融時報》這樣報道中國的基金神話:無論在中國的經濟中心北京、上海,或是在中國的二線省會城市武漢、南京,以及一些相對偏僻的三線城市,銀行的大門口,站滿了準備搶購基金的人群,有的人甚至通宵達旦在排隊。這里面有白發蒼蒼的退休老人,有溫文爾雅的上班白領,還有一些面帶憔色的進城務工者……
中國投資基金的發展有10年的歷史。1997年10月《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標志著中國證券投資基金進入規范發展階段。截至1997年10月,全國共有投資基金72只,募集資金66億元。
10年后的今天,中國基金正處于難求的黃金發展階段。2006年新發基金高達4000億元。2006年最后一個季度的后半期,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具有爆發力的一輪規模增長,從2005年底到2006年底,基金凈值增長超過了一倍,特別是從2006年10月份開始,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變得異常顯著,新基金變成了稀缺資源,幾乎任何一只具有一定品牌支撐的新基金都能很快發到100億。
同樣是2006年,讓許多人難以置信的是,中國不止一家投資證券型的基金分紅的額度高達150%。也就是說,基民買了10萬元的該基金,分到了紅利15萬元。其受益超過了許多天天在股市上炒股的老股民。顯然,這滿足了老百姓的財富幻想。
在中國剛剛出現的基金神話,原因是多方面的。這是一次政策機遇、市場機遇和歷史機遇的和諧統一。
從市場反應來看,由于人民幣升值,亞洲周邊國家的貨幣均有升值的反應。美元走貶,歐元看升,NDF大幅下降,石油價格微跌。此舉改變了中國央行保持匯率穩定的預期,給債券市場帶來利好,對長期債支撐力度明顯增加。短期市場利率方面,由于短期內借短買長的債券市場局面很可能發生,以及借錢買股票的情況發生,短期內回購利率必然走高。這給中國貨幣市場基金收益水平的提升帶來了正面影響。
2007年全國“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也依然強調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但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則被賦予了不一樣的內涵:從過去的單純強調大力推進股票市場發展,到今年的“穩步發展”股票市場,“加快發展”債券市場,“積極穩妥”地發展期貨市場的表述來看,政府對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定位已經開始了一個全新的轉型: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三駕馬車”將共同推動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并將最終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成熟的、全面發展的資本市場。這為基金熱的出現提供了大環境。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日益活躍,越來越多的海外資本涌向中國。海外基金在華跑馬圈地,加速中國布局。中國長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告稱,新加坡星展銀行旗下的新加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參股長盛基金33%的股權獲證監會批準,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英國摩利基金也宣布設立中國區戰略發展部。美國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之一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把北京代表處安在北京嘉里中心……截至2006年底,有29家外資PE基金在北京設立了辦公室,23家在上海設有辦公室,2家在深圳。這一數據還在不斷增加中。
不僅共同基金市場,在私募股權投資(PE)方面,中國熱也急劇升溫。來自清科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第一季度,17只可投資于中國的亞洲私募股權基金實現募資75.6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漲329.5%。
但是,中國基金市場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
并非所有公司都具備管理巨型基金的能力。對基金公司而言,好的投資業績需要整個公司從系統、制度到企業文化全方面的支持和保障,而這對那些剛剛成立、整個團隊幾乎沒有進行任何磨合的新公司無疑是難以企及的。
投資者呈現非理性狀態。相當一部分新基民首次接觸基金產品,缺乏證券投資和基金的基礎知識,把基金當成儲蓄,把理財當發財。他們不具備對基金風險收益特點及對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分析的能力,把預防性儲蓄也投資到高風險的資本市場中,有的甚至將住房等抵押貸款購買基金,這給證券市場和基金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帶來了很大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