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用幾句話來概括香港回歸10年的變化,但要講香港的不變似乎更簡單一些。一位在香港工作了30年的英國專家談到香港的變化,笑稱自己早已把這里當作安居樂業之地。他說,讓他感觸最深的卻是香港的“不變”——回歸10年,繁華不改。“香港繁榮的經濟、興旺的股市、自由的言論、有效率的政府……我們看到的這些優勢都沒有變。”
回歸的概念并非僅限于地域,心靈的回歸才是根本。據調查,回歸10年來香港人的國家認同感明顯上升。這一點,對于曾經咫尺天涯150年的香港人來說,尤為珍貴。香港中文大學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問的人有愛國和愛港的情感。在自豪感方面,香港人對普通話、國旗、國歌、解放軍及特區區旗的自豪感都在大幅上升。年輕一些的香港市民,大都能夠說一口較流利的普通話。他們認為學習普通話,能加深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能交到很多內地朋友,也有利于自己在香港工作和到內地發展。
對于普通人而言,香港回歸之后最大的變化莫過于赴港的便捷,手執一本通行證便可遍覽“東方之珠”的靚麗身影。據統計,2006年訪港的內地游客近300075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8.4%,繼續成為香港第一大旅游客源市場。內地游客人均在港消費已逾5000港元,這為香港帶來可觀的收入,為香港帶來了繁榮,成為啟動經濟的“發動機”。同時,港人2006年到內地旅行的消費總開支為263億港元,比2005年增加8.9%。雙向旅游已成為內地和香港經濟貿易的增長點。
人潮的涌動必然推進文化的交流。“北地胭脂染香江”,不久前第二十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結束后,一位影評人寫下了如上七字評語。1997年之前,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已經廣泛展開,回歸以后則更加頻繁,并日益深入。10年之間,香港與內地電影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并逐步融合在一起,香港影迷也開始像內地影迷喜歡張曼玉、張柏芝一樣喜歡鞏俐、章子怡。
電影只是一個縮影,回歸10年來,香港與內地在文化、教育領域的合作不斷走向縱深。自從2002年香港8所高校在內地招收自費本科生以來,內地報考港校的學生人數逐年上升,2007年港校在內地招生范圍更是擴至17個省、市、自治區,港校人氣指數再度飆升。
回歸10年,僅在時間長度上看,較之于香港開埠的150年似乎微不足道,然而,這卻是香港與內地全面合作的“拓展之旅”。亞洲金融風暴、“非典”之疫……數次突然而至的狂風暴雨未能阻隔香港與內地心手相連、共同前進的步伐,反而使得港人更加真切體會到了“祖國”的含義。10年間,中央政府信行承諾,“一國兩制”得到了真正的貫徹。在經濟上,兩地經濟不斷融合,香港經濟在原有優勢基礎上造就新優勢,包括離岸貿易、離岸金融、離岸物流及運輸等等難以盡數。
正如香港特首曾蔭權所言,《基本法》實施10年,是中央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10年,也是香港實踐高度自治的10年,“變”與“不變”穿插于香港發展的主旋律之中。在《基本法》建立的“一國兩制”體制下,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等地位進一步加強。
10年之前,猜測與疑惑彌漫香江;10年之間,香港在復蘇之間魅力倍添。香港背靠祖國,放眼世界,騰飛之旅佳境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