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鹽城化工園區的快速發展出現了技能型人才緊缺的問題。文章提出應通過加強園區企業與本地高職院校的合作,解決人才來源難題,從而實現“校企合作,校企雙贏”的目標。
關鍵詞:化工園區;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
江蘇省鹽城市抓住發達地區化工產業轉移的機遇,吸引國內外化工客商來鹽城投資興業,從2002年起開始規劃建設海濱化工園區。截止2006年,園區已引進上海、浙江、蘇南等地單個規模在2000萬元以上的產業轉移項目一百多個,累計入園企業已達200家,總投資近68億元?;@區的建設已使鹽城成為江蘇省重要的化工基地。專業特色突出的化工園區核心產業不斷做大做強,但同時也遇到制約園區企業發展的專業人才“瓶頸”問題,大部分企業缺少崗位操作專業人員。如2006年產值達到50億的裕廊化工有限公司隨著新建項目投產,急需150名操作工,不得不招聘當地的初高中畢業生進行短期培訓上崗,以解燃眉之急。
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作為鹽城唯一擁有化工專業的職業技術學院,應圍繞園區化工產業調整專業設置,與園區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實用型化工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化工人才,對企業來說,可獲得企業發展急需的人才和后備人才;對地方高職院校來說,可以擴大辦學規模和辦學效益,是一種雙贏的合作。但由于多種因素影響,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與鹽城化工園區企業的校企合作還處于磨合期,還有許多需要思考的問題。
加強校企雙方溝通,增進校企互信了解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是2004年新升格的高職院校,化工專業雖有近二十年的辦學歷史,但在2000年由于市場原因曾中斷過化工專業的招生,以前的化工專業畢業生大都在蘇南企業工作,所以在本地的影響力較小。升格為高職院校后,在進行化工專業設置論證時,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和專家論證,最終恢復了化工專業招生,并且生源豐富,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本地化工企業預訂畢業生人數快速增加,市場影響力迅速擴大。鹽城化工園區企業從2002年開始興辦,入園企業多是引進的外地轉移化工企業,對鹽城本地院校的了解不多,其主要技術人員大部是隨遷外地人員,簡單操作崗位招用經過簡單培訓的本地人員,存在人員不穩定和專業技術不過關的嚴重隱患。因此,園區化工企業急需與本地高職院校進行充分交流,進行多模式、多層次的人才培養合作,以實現校企共贏。
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激勵機制,造就一支穩定的員工隊伍鹽城化工園區地理位置偏僻,遠離城市,生活環境較為艱苦,不利于青年職業技術人才隊伍的穩定。因此,園區化工企業要改善化工人才成長環境,堅持以項目吸引人才,以事業留住人才,積極推行形式多樣、自主靈活的分配制度,充分發揮績效工資制和人才培養選拔等激勵機制的作用,建設一支骨干青年人才隊伍。同時,企業人才本地化也是穩定員工隊伍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加強與本地院校的聯系、合作,以優惠的政策、寬松的環境大力吸引本地培養的專業化工人才?,F校企合作正通過人才招聘和就業指導,介紹園區企業的優勢,吸引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
利用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和培訓條件,加強在職員工化工培訓教育鹽城化工園區企業發展歷史較短,建設和生產任務繁重,還未能擁有一支職工培訓隊伍和完備的培訓條件,而企業對具有專業素質的員工既有量的需求也有質的要求。因此,園區化工企業正與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化學工程系合作,利用學院師資對在職員工分批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保證每個員工每年不少于7個工作日的專業技能培訓時間。
強化就業為導向,開展“訂單式”教育就業率是高職院校辦學的生命力。只有學生就業暢通,學校才有可能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效益。“訂單式”教育是學生就業的最有力的保障措施。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要充分利用化工園區內200家化工企業的優勢,開展企業化工人才資源專項調查,及時摸清化工人才現狀,了解化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需求計劃,并把計劃轉化為企業人才需求訂單。今年學院招生已和園區內企業落實了三個化工專業120人的就業訂單,并在學生進校后由用人單位和學生簽訂協議,明確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學生在培養過程中將進入簽訂訂單的企業進行臨時性頂崗實訓、有計劃的帶薪實習等,實現企業需求與學校教育的零距離對接。“訂單式”教育的開展可以確保園區化工企業和學院共同獲得可持續發展。
服務企業人才技能需求,推進課程體系教學改革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的技能型化工人才最終是為化工園區企業服務的,人才培養水平的高低、人才質量的好壞最終由企業來檢驗。學院應積極開展化工類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調整文化課教學目標,文化課教學以“必需”和“夠用”為原則;在企業專家和學院學科帶頭人的指導下,突破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界限,大力推進課程整合與內容更新,加強校本教材建設,引入現代化工技術的新內容,嘗試把園區生產化工企業的實際情況作為教學實例,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加大實踐性課程比例,使之占總課時的45%以上。實驗教學一是強調操作的規范性,強化安全意識。化工企業安全生產是第一要素,否則不僅會給企業造成巨大損失,也會對學院化工專業招生帶來負面影響;二是設計開放性實驗,在加強學生技能訓練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生產見習、實習等下廠實踐性環節,學院和企業一起設計實踐內容,由企業經驗豐富的員工帶崗見習、實習,做到與學生就業崗位相銜接,體現高職院校辦學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這一理念。
依托園區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推進產學研合作項目園區聚集的大批化工企業為學院化工專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提供了便利條件,但要注意選擇校外實訓基地企業的典型性和關聯性。校外實訓基地要創設一種教與學雙向互動的職業情境,在濃厚的職業氛圍中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綜合能力。校企雙方明確校外實訓基地實訓項目4個,學生將按照實訓計劃,由企業負責在這種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培養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形成對企業文化的認同,產生為企業奉獻的精神。產學研合作是學校提升科研能力的需要,也是企業自身發展壯大的需要。產學研合作項目的推進應根據學院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條件,著眼于解決園區企業生產、技術改造中的具體問題,由學校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原則設置。目前已落實灘涂生物柴油提煉等技改項目3項,共同申報功能性地坪涂料專利1項。通過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學校和企業成為自覺合作的共同體,在培養學生、鍛煉隊伍和發展地方經濟上成為利益共同體。
蓬勃發展的工業園區急需大量的技能型緊缺人才,對高職院校來說,這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同時也是求得發展的一次重要機遇。企業和學校進行全方位的合作,“校企合作,校企雙贏”是校企雙方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周濟.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1-20.
[2]王潤孝,王一鳴.高校與企業互動“合作”提高學生全面素質[J].中國高教研究,2001,(8):54-55.
作者簡介:
張榮華(1960—),女,江蘇鹽城人,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主要從事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