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管理結構存在的問題,研究設置管理機構的原則,探討我國高職院校管理結構模式的創新,有助于促進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提高辦學水平。
關鍵詞:高職院校;管理結構;研究
管理結構是影響大學管理水平的關鍵。高職教育的任務和目標是面向地方、行業和社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這決定了高職院校管理結構有其自身的特點。現在,全國各高職院校都在探索如何通過管理結構和運行機制的創新促進內涵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以提高辦學水平。
我國高職院校管理結構存在的問題
調查發現,不少高職院校規模擴張很快,管理結構混亂,既不像本科高校,也不像職業學校,運營效率不高。
沿用中專學校的管理結構我國的高職院校有很多一部分是從過去的中專學校升格而形成的,有的高職院校很快進行了管理結構改革,突破了中專學校的管理結構,積極探索如何辦大學;而另外一些高職院校認為中專學校的管理結構很有效,照樣能適用于高職院校,故仍然在沿用。實際上,中專學校的管理結構只能適應培養較低層次的人才,不能適應培養高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任。
套用本科高校的管理結構有些高職院校認為,高職院校也是大學,本科高校的管理結構是多年積淀形成的,完全可以采用,在管理結構設置上采用拿來主義。實際上,本科高校的管理結構是以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為本位的,不能適應以專業建設、就業導向為本位的高職教育的需要。
套用政府機關的管理結構有些高職院校在大學管理結構中嵌入了社會結構,采用官學不分的高校行政級別,組織結構與政府機構具有較強的同構性,普遍采取集權式管理體制,不僅是個小社會,而且是個小“政府”。這種管理體制導致各系、部的自主權缺失,教師錄用與調配通過計劃和行政手段完成,急需大量的“雙師型”教師進不了教學一線,不能適應現代高職教育的發展。
套用企業的管理結構有些高職院校在管理結構設置上具有明顯的企業化傾向,借鑒企業制度的效益最大化原則設計管理結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調動教師積極性的作用,但高校畢竟與企業存在本質的不同,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有其特殊規律。經濟規律不能代替教育規律,特別是某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沒有充分體現高職院校的特性,對高職院校的損害是顯而易見的。
高職院校設置管理機構的原則
在經濟、社會、教育快速轉型時期,高職院校不僅要面對政府的計劃控制,而且要獨立地面對社會和市場。因此,必須更新觀念,正確處理學校與政府、市場的關系,按以下原則設置管理機構,解決好當前存在的問題。

理念先進管理機構設置受管理理念的約束,高職院校要具備先進的理念。一是“經營學校”的理念,要置身于社會經濟大背景下,搞好學校的產品、資產和資本的經營。二是“開放辦學”的理念,要面向社會,實行校企合作,與地方社會經濟接軌;要面向未來,實行校際合作,與現代教育技術接軌;要面向求學者,提供優質的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三是“效率”理念,要在管理機構設置中發揮效率機制的作用。
集權與分權的統一高職院校在權利之間要保持適當的平衡,過于集權容易窒息教師的創造性,適當分權是管理結構的發展趨勢。實行分權,一方面學校的重大事項可由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共同做出決策;另一方面,各個層次的決策機構可以分別履行各自的職責。在學校與系、部的權利劃分上,應注重向系、部分權,激發廣大教師教學科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穩定與變化的統一我國高職院校的管理結構普遍穩定有余而變化不足。高職院校面對的是一個越來越開放的社會環境,從資源的獲取到向社會輸出人才、科技成果和服務等方面,需要與社會發生多種直接交往。因此管理結構要適當變化,以變應變,管理結構要適應各種辦學模式。
一元性與多元性的統一高職院校存在著學術與行政權力的二元化,這兩種權力體現于管理結構之中。我國高職院校內部管理結構基本上是行政管理與學術管理的統一,行政與學術不分,行政決策往往決定學術方向。但以教授為核心的學術權力也占有重要地位,并隨著時代的變化有日益加強的趨勢。此外,還存在黨群權力,所以應盡快實現一元性與多元性的統一。
“同構”性與彈性的統一要求高職院校與外部制度環境“同構”,目的是達到與制度環境的融合,獲得社會合法性與組織賴以生存的資源。高職院校在設置管理機構時應以“同構”性適應制度環境,但“同構”不是完全相同,也要體現彈性,可以設置多功能的部門,靈活應對政府多個職能部門,實現效率與合法性的統一。
創新我國高職院校管理結構模式
效率機制在管理機構設置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高職院校效率不高的管理結構模式本質上都是“金字塔”式的層級結構,管理幅度小,層次多,權力過于集中,缺乏橫向聯系,對市場變化反應慢。構建高職院校管理結構,應該對傳統的層級結構用信息技術進行網絡化改造,以網絡結構補充層級結構,而不是完全取代,即應建立高職院校網絡化的層級組織結構。管理結構的層級可以支持高職院校辦學的有序性,網絡則可以促進高職院校的社會適應性。
高職院校管理結構主框架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即技術層次、管理層次和制度層次。技術層次與學術活動有關,指學院中的系、專業和課程計劃等;管理層次和制度層次包括所有的行政機構和黨群機構。行政機構與黨群機構也叫管理機構,屬于輔助和協調機構,職能是調動社會和學校的各種資源,為學術活動的開展提供必要的專業服務與咨詢。高職院校管理結構主框架如圖1所示,作用是保持學院在重大問題、重大決策以及發展戰略方向上的穩定性、集權性和一元性,但不具備較強的靈活性。
管理結構中各組織之間的關系管理結構僅有主框架是不夠的,還必須在主框架下借助信息網絡技術構建各組織之間的聯系,采用“松散聯結”,保持縱向和橫向的交互性,形成變化的、分權的、多元的關系。當環境發生變化時,組織之間的牽制較小,每一個組織可以相互獨立地做出反應,以適應內外環境。
1.科研組織。傳統模式是科研管理集中于學校高層,制約了研究單位的活力。科研管理最有力的、運行最有效的組織是課題組,應由課題組負責人管理調配人、財、物,學校和系、研究所一般只做促進、橋梁與調控的工作。科研組織要求采取網狀結構,如圖2所示,其特點是:(1)面向問題,不以學科命名,其名稱可以是實驗室、項目、協作組、論壇等;(2)靈活多樣,大小不一,不依附于傳統的院、系組織;(3)人員來自于不同系部。這種組織不斷生長和消亡,動態維持著一定的數量,能確保高職院校加快新陳代謝,保持生機。以項目為基礎的科研組織的優點是:(1)基層的活力與柔性加大,有利于專業交叉和創新,適應社會崗位需求和科技的發展;(2)打破層級制的學術官僚治理結構,有利于發揚學術民主;(3)可為教學創新與自由選擇專業發展方向提供條件。
2.教學組織。高職院校教學組織要求采取塊狀結構,按照系和學院劃分,如圖3所示,系為辦學主體,院、處室做宏觀管理工作。同時,教學組織活動還受黨群機構、企業基地、合作單位、科研組織以及政府教育部門的影響,如科研組織的成果可以支撐教學活動,提升教學水平。
3.行政組織。高職院校行政組織要求采取樹狀結構,如圖4所示。行政組織雖然也要求適時變化,但變化較慢,生命周期較長,導致管理結構改革與創新的困難,因此行政組織必須能夠容納組織的異構與變遷。
4.黨群機構。高職院校黨群機構的工作重點應由直接參與管理具體事務轉移到監督學校執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上,其制度層面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但黨群機構人員在全體管理人員中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趨勢。確保黨群機構與行政機構和諧相處,可以考驗管理結構設置的藝術性,黨政合署辦公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黨群機構與行政機構工作各有側重、互相支撐,可以協調合法性與效率之間的關系。
高職院校管理結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除上述四個方面外,其他如后勤組織結構等也存在創新問題。
綜上所述,我國高職院校管理結構應采取開放式結構,既要滿足內部功能的需要,又要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要積極采取信息網絡技術,改革我國高職院校傳統的層級管理結構,構建開放式、網絡化的層級組織結構;設置科學的管理結構僅僅是開始,還需要建立與其相配套的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劉根東.四國大學管理結構及其運行機制的比較與借鑒[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2).
[2]閻鳳橋,等.中國大學管理結構變化實證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5).
[3]劉占山.加強和改善職業院校管理的幾項重要工作[J].職業技術教育,2005,(6).
作者簡介:
陳林杰(1967—),男,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學與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