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漢兩種語言體系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性造成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產生了一些問題。文章從語音、文字、詞匯、句子和語篇結構等五個方面對英漢兩種語言體系的差異進行了詳細分析,并對英語學習者由于語言差異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英語;漢語;差異;遷移
語言是人類具有的表達思維和講話的能力,是人類的交際手段。不同地區之間人們所使用的語言千差萬別,進行跨文化交流,首先必須掌握交流的載體,即語言。英語和漢語處于兩種迥異的文化背景,語言差異性表現在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結構、語法和篇章結構上。隨著國際交往日益密切,英語成為各國溝通往來的首要語言選擇。但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無法徹底擺脫母語的干擾。根深蒂固的漢語模式總是給英語學習者在掌握英語的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結構、語法和篇章結構時帶來迷惑,以至于產生問題或錯誤。
母語的正負遷移
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語言學習環境和情感因素等都是學習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實際上,這些因素中也不乏母語的影響。母語交際能力在學習另一種語言時會發生正負遷移現象。美國語言學家Lado認為,語言遷移是指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學習者廣泛依賴已經掌握的母語,經常將母語的語言形式、意義以及與母語相聯系的文化遷移到第二語言習得中去。在歐美國家,由于學習者所要學習的第二語言一般都是與他們母語有著同源關系的語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語言特征使得他們語言能力的正遷移遠遠超過負遷移。但中國學生由于所學外語一般與母語分屬不同語系,文化傳統、語言特征迥然相異,他們在外語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遠遠超過歐美學生。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漢語也存在著部分有助于英語學習的語言現象或規律。但對于兩個不同語系的語言來說,其差異性遠大于共性。因此,漢語對英語學習者的負遷移大過正遷移,是提高學習者英語水平的重要阻礙因素之一。
英漢語言差異及英語學習中的問題
(一)語音差異及其對學習的影響
首先,對比英漢元音、輔音音位表,兩種語言包含不同的音。英語音位中,單元音幾乎成對出現,并分為長、短音,如/i:/,/i/;/u:/,/u/。這種區別致使部分英語學習者在發音時容易出現部分到位或完全不到位,長、短元音有時混淆,長元音發的過短,不飽滿,短元音口型不到位;雙元音發音也往往不到位,不飽滿,典型的就是I[ai]讀成[e],kind讀成[kend]。
英語中還有8對清濁成對的輔音(如/p/,/b/;/t/,/d/;/k/,/g/;/s/,/z/);但在漢語中,除了4個濁輔音聲母(m,n,l,r),其余的都是清音。這使得學習者容易忽視清與濁的區別,出現清輔音濁化。而且漢語中沒有[θ]和[?奩]的咬舌音,這使得學習者通常發音不標準。
其次,英漢音位組合方式不同。音標組合的輔音連綴讀音問題是英語學習者最常犯的錯誤之一。所謂輔音連綴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輔音同時集中在一起的情況,如scream/skri:m/,contexts/knteksts/等;而在漢語中,一般輔音后面緊跟著元音。因此,初學者對輔音群常感到困難。
在漢語中,音節末尾只出現/n/或/?耷/兩個輔音,而英語除了/h/,/w/,/j/從不出現在詞尾外,其他的輔音都可以出現在詞尾,所以中國學習者往往會在詞尾加上一個元音,如/kwik/讀成/kwik?藜/,/luk/讀成/luk?藜/。
最后,英語是語調語言,漢語是聲調語言。英語的語調在表明說話者的態度或口氣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靠語調辨義;而漢語的句調受字調的限制,所以語調不能自由地、大幅度地變動。因此,中國學生講英語時往往對重音、次重音、聲調、降調掌握不準,說起英語往往語調平平,升降起伏不大。以上這些問題都會導致口語交際障礙。
(二)文字差異及其對學習的影響
人類所有的語種都是通過聲音來傳播的,而文字的產生克服了口語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局限性。漢字以形寫意,直接去描物狀景,而且形、聲、義一體,是平面文字,并不是單純為記錄口語而設計,相反,它拋開口語。如果說重形象是中國人思維的一種習慣,那么重形象也是中國文字的一大特點。實際上,“尋象觀意”是古代人造字的原理,也是漢字習得和認知的規律。
英語是由字母組成的音素文字,它直接賦予文字表音功能。音素文字其義直接與音相聯,形只是用來表音。進一步分析,英語由26個字母構成,而這26個字母“不僅使形和聲分離或抽象出來,而且使一切語義和字母的聲音分割,除了毫無語義的字母和毫無語義的聲音的聯系之外,什么也沒有了。”抽象作為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成就了西方文字的一大特點。
因此,在英語學習的初期階段,在沒有掌握英語本身內在規律的時候,英語學習者在記憶英語單詞時會存在一定困難。教育部設在解放軍306醫院的認知科學與學習重點實驗腦功能成像中心與香港大學合作的一項最新科研成果表明: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國人與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腦中,語言區不在同一個地方,中國人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區。該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科技類最具權威的刊物——英國《自然》雜志上。因此,要舍棄原有的語言區,建立一個全新的語言區,開發和完善這一區域必定需要一個過程。
(三)詞語差異及其對學習的影響
首先,詞語的文化內涵不同導致詞匯空缺現象。詞匯空缺現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一種語言中的詞匯在另一種語言中也許沒有對應的詞。生活環境、生活經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不同以及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同都能引起詞匯空缺現象。例如:在英語中at the eleventh hour表示“在最后時刻”、“在還來得及的時候”,源自《圣經·新約》的典故;Watergate指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總統尼克松制造的“水門事件”,現用來泛指類似“水門事件”的丑聞。二者都不能以字面意義理解,生硬地翻譯成相對應的漢語。
其次,詞義聯想和文化寓意的不同導致語義不同。中國奉為至尊的龍(dragon)在西方人眼里是一種能噴煙吐火、兇殘可怕的怪物,是災難的象征。這從英國撒克遜人的偉大史詩《貝奧武夫》中主人公Beowulf大戰噴火巨龍的故事中可見一斑。又如,雪萊筆下的西風(west wind)是指溫暖的春風,相當于我國從太平洋吹來的東風,這在英國諺語中有反映: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 . ”(風從西邊來,氣候最宜人。)此外,一些跟顏色相關的詞,漢英翻譯也不完全對等,例如漢語中商標名“白象”翻譯成英文white elephant(表示“大而無用的東西”),結果導致了產品滯銷而損失慘重。
再次,漢英的詞語還存在意義不等值的現象。例如漢語中的“知識分子”和英語中的“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義也不相同。在中國,“知識分子”一般包括大學教師、大學生以及醫生、工程師、翻譯人員等一切受過大學教育的人。但在美國和歐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學教授等有較高學術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學生,所以這個詞所指的范圍要小得多。此外,在美國intellectual并不總是褒義詞,有時用于貶義。
漢英詞匯由于以上種種因素存在不對應現象,第二語言學習者在不知所云和沒有字斟句酌的情況下就按字面意思隨意選詞,往往會出現搭配不當、詞不達意、表達生澀等問題,在閱讀或交流時也容易發生理解上的錯誤。
(四)句子結構與語法差異及其對學習的影響
首先,在句子結構上,英語的句子線形擴展性強,因此句子長度往往大于漢語的句子,而且英語的句子在擴展時除了并列式外,更多的是層級環扣式,一層包著另一層,呈現句尾開放,句首收縮的狀態。漢語則與之相反,漢語的句子線性擴展可能性小,因此句子相對較短,但重視句子內在思維的連貫,有句首開放而句尾收縮的趨勢。受漢語的影響,學生喜歡用英語簡單句來表達,雖然降低了犯錯誤的可能性,但卻使文章顯得松散,不緊湊;而且學生習慣套用中文的句子順序來表達英文句子,無法正確地分析和運用英語的復雜長句。
其次,從句法上來說,漢語的語序比較固定,而英語的語序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靈活的一面。比如,漢語狀語的位置一般在謂語之前、主語之后;而英語的修飾性狀語可以根據強調的部位或上下文的需求調整位置,既可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中或句尾。漢語的定語無論多長一般都在中心詞之前;而在英語中,單個的形容詞、名詞、分詞或數詞等作定語時可放在中心詞之前,而有些單個的形容詞或分詞以及介詞短語和定語從句則放在中心詞后面。英語的定語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是最難掌握的部分,原因之一是定語的位置不固定,原因之二是定語的性質、成分復雜,原因之三是定語從句嚴格區分關系代詞。
另外,漢語是一種文字系統形態穩定、自足的語言,不具備屈折形態,特別是動詞,沒有定式與不定式之分,不必恪守動詞形式的各種規范,如數、時態、語態和語氣等,運用起來靈活自如。而英語是有形態的語言,詞法特征比較明顯。英語在語法上明確區別出數、時態、體、語態和語氣,并用屈折詞綴在名詞和動詞上做標記。此外,英語中的派生詞綴可以用來粘附在獨立的單詞前后,以改變單詞意義或詞性。這樣的差異給英語初學者帶來很大的困擾,尤其數和時態的變化更是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
(五)篇章結構的差異及其對學習的影響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以直覺、具體和圓式為特征,因而在寫文章時往往會把思想發散出去后再收攏回來,落在原來的起點上。這就使其話題或語篇結構呈圓式,或呈聚集式。人們說話習慣繞彎子,常常避開主題,從寬泛的空間和時間入手,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由遠及近。往往會把自己的想法、對別人的意見等主要內容或關鍵問題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逐步達到高潮。
西方人傾向于把人類活動當作一個“主動發現答案”或解決問題的過程,在篇章段落中強調段落必須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每段只有一個中心思想,段落內容必須與主題句直接相關。同時,段落語句、語義必須按照一定的連接手段、固定的順序和思想邏輯清晰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直線流動的實體。下面的表格可以大致表示出英漢篇章結構的差異。

中國學生在寫文章時占統治地位的思維模式是問題解決型,他們寫故事時得心應手,但寫英語說明文卻常常帶上隱伏型特點,闡述時不從主題入手,而是用各方面的情況和問題給以暗示或明示,因而寫出的文章往往會表現出主題不明確、層次不分明等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1]Coupland,Nikolas,Giles,Howard, Wiemann,John M.“Mis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atic talk. 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1991.
[2]Samovar,Larry A.,Porter,Richard E. Stefani,Lisa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search Press,2000.
[3]Yule,George. The Study of language.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search Press,2000.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李瑞華.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6]章振邦.新編英語語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
陳曉珍(1981—),女,浙江縉云人,麗水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本文責任編輯:洪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