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可以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有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習動力。通過對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307名高職學生的調查,可以了解高職學生的學習心理,找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高職教育優化對策。
關鍵詞:高職教育;學生;學習心理;優化
隨著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高職教育出現了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的就是高職學生的學習心理問題,如有些學生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高職院校是差生的選擇,因而產生自暴自棄、放松自己、不求上進和不重視學習的心態。另外,由于高職生源復雜,很多學生不了解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的區別,將二者相提并論,因而學習思想出現偏差。還有的學生受“高職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影響,產生了不想學習、只想工作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多種學習心理問題相互交織,往往容易影響學生對高職教育的正確認識,部分學生存在的厭學、逃學甚至退學的情況,也影響到其他學生的正常學習和學校的正常教學。
高職院校學生產生學習心理問題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有學生自身的原因,有社會的原因,有教育制度的原因,也有高職教育模式的原因。本文擬以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從微觀個體的角度出發,通過問卷調查與深入訪談的方式,在深入調查學生學習心理的基礎上,探討產生各種學習心理問題的原因,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優化措施,以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動力,進一步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是在原寧波大學職業教育學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辦學起點較高,是浙江省最早開展職業教育的院校,被浙江省教委確定為省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學院已積累了十余年的職業教育辦學經驗,師資、教學設施設備較為完善,教學經驗較為豐富,生源較為廣泛。因此,選取該院的學生研究高職學生的學習心理,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高職學生學習心理問題分析及原因探討
研究對象以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商務學院、旅游學院、國際交流學院、信息學院一年級、二年級和畢業班的部分學生為樣本,進行隨機抽樣問卷調查。
研究方法采取抽樣問卷調查法對各學院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調查,統計調查數據,了解學生普遍的學習心理狀況與學習狀態。采取訪談法與學習心理存在較顯著性差異(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習積極性中等、學習積極性較差)的學生進行面談,了解其學習心理狀況,并探尋形成不同心理狀況的原因。為使調查結果更具客觀性和真實性,課題組還對幾個學院的任課教師進行了訪談,以期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狀態做出較為客觀的評價。
對學生學習心理的探析課題組圍繞課堂教學、第二課堂的開展等方面對高職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調查,主要包括學生對高職教育的認識、學生選擇高職教育的動機、目前的學習狀況、采用的學習方式、激勵學生深入學習的動力、對考試的認識、課外學習的情況等內容。調查表明,多數高職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態度端正,對課外學習、考試、實習等方面的認識較為理性,并在以下幾方面呈現出明顯的特點。
1.對高職教育認識模糊。研究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高職教育的認識和定位很模糊。在所有的調查問卷中,有45%的學生認為高職院校是考不上其他普通高等學校的選擇,有21%的學生認為高職院校與普通大學沒有區別,有12%的學生認為高職院校與職業高中或中等職業學校沒有區別(在訪談中部分學生認為高職院校還不如職業高中),只有22%的學生認為高職院校可以學到技能,有利于就業。這說明很多高職學生對高職教育的認識不清楚,選擇高職教育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多數學生認為上高職院校是考不上普通高等學校的無奈選擇,這種認識也存在于廣大的學生家長中。學生由于沒有考上普通高等學校,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的能力比別人低,到高職院校學習只是為了拿個畢業證,甚至部分學生產生退學的想法。所以,從入學起,認真學習,掌握一門技術技能并不是他們的主要目標,為數不多的學生想通過高職教育作為跳板繼續“專升本”深造,因而專業學習熱情不高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另外,不少學生認為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沒什么區別,這一方面說明這部分學生心態比較好,但同時也說明高職教育還沒有體現出辦學特色,其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另有一部分學生將高職教育等同于職業高中或中等職業教育,甚至在接受訪談時,部分學生認為高職院校除了學歷比中職學校高以外,所學內容還不如中職學校具體。這說明學生特別想學到基本技能,同時也說明學生還不了解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不能區分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的不同培養重點。
2.學習方式方法趨于合理。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調查表明,只有接近28%的學生愿意在課堂上跟著教師學習,調查數據顯示,這部分學生主要是一年級的新生,說明學生對純粹課堂講授的方式不是很歡迎。既然學生不愿意跟著教師進行課堂學習,就需要改變教學方式,對理論課與實訓課、技能訓練課的課時也需要更加合理地搭配。有39%的學生愿意自學,而另有33%的學生喜歡與同學討論。這種結果表明,越來越多的學生追求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正逐漸成熟化、理性化,迫切要求變革當前的教學方式,由以教師主講為核心的授課方式逐步發展為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并實踐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課時安排上應考慮給學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時間。
3.過于強調專業技能忽視理論基礎。對學生喜歡的課程類型的調查結果表明,有54%的學生喜歡學習專業技能課,28%的學生喜歡文化、歷史等人文課,15%的學生喜歡音樂、體育等素質課,只有3%的學生喜歡專業理論課,這說明學生非常重視專業技能課的學習。在對學生希望的考試方式的調查中,有86%的學生希望采取技能考試或技能考試與理論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喜歡學習專業技能課,這與高職院校注重培養專業技能的培養方向非常一致,說明學生在課程類型的選擇上更加理性。然而只有3%的學生重視專業理論的學習,也說明學生還沒有充分理解學校的培養目標與自身的發展方向。存在這種認識的誤區往往與高職院校過于強調學習專業技能有關,也與教學方式有關。過分忽視專業理論課,學生學到的只是技能,而對理論基礎掌握甚少,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由于缺乏專業理論的相關知識,發展潛力不是很大,創新能力較差,社會適應性較差,而且與中職教育的比較優勢也體現不出來。同時,導致課堂上跟著教師學習的學生較少,給教師授課帶來了困難,培養計劃難以執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喜歡學習文化、歷史等課程,說明學生對文化、歷史等人文課有較大的興趣,學校應該增加這類人文課的課時,這既有助于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也能活躍學生的課外生活,還能為部分專業的學生提供創新的思路。另外,在所有的調查問卷當中,有66%的學生希望學校能夠多安排講座,尤其是社會成功人士的講座,以期為自己的發展提供借鑒。
4.激勵學習的動因各不相同。在調查中,有36%的學生因為對專業感興趣而積極學習,這部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較強。有27%的學生是因為就業的壓力,為了能夠將來找到較為理想的工作而努力學習,這部分學生常常將學習與當前的就業形勢結合起來,對所選擇的專業課程不是非常感興趣,往往更關注招聘市場急需的專業及其技能,而忽視就業市場的不穩定性與專業學習的長期性,需要加以引導。另有23%的學生由于被周圍濃厚的學習氛圍所感染而努力學習,還有5%的學生因受到教師不斷的表揚而努力學習,這部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較差,依賴性較大,從而對大學生活的適應能力也較差。還有9%的學生學習動因不明。有目標才能有動力,在調查過程中,有20%以上的學生對大學學習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而失去了學習動力,缺乏前進的方向,其中有一年級的學生,也有二年級的學生,應充分重視這部分學生的心理特點,加以引導,使其盡快找到明確的方向。
教育優化對策
加強引導,深化學生對高職教育的認識“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層次”,受這種說法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家長、社會過分看重普通高等教育,對高職教育還存在著片面的認識甚至是偏見。這種認識不僅給學生自身的學習帶來了壓力,也給學校的教育增加了困難。因此,學校一定要加強引導,讓學生對高職教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減輕他們的負擔,讓學生認識到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區別及其優越性,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學校可以在開學典禮上多講職業教育學習成功的案例,班主任、輔導員、教師可以多做國外高職教育現狀與特點的講座,不斷強調高職教育的重要性,加深學生的認識,培養他們對高職教育各專業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習的動力。另外,在加深對高職教育認識的基礎上,要將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加以區別,從而使學生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學習的目標。
加強實踐技能教學的比重高職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理論教學以“必需、夠用”為度,注重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在調查過程中,這也是學生反響最集中的一個方面。有68%的學生選擇高職教育,是希望能學一技之長,找到一個好工作;有54%的學生喜歡專業技能課;有86%的學生希望采取操作技能考試或操作與理論相結合的方式考察其學習成績;另有90%以上接受調查的學生反映操作技能課時較少,希望增加操作技能課。這些數據說明高職學生迫切希望能學到技能知識,因此要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另外,技能課時偏少,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可能是導致學生不重視理論課的一個原因。因此,應加強實踐操作技能課學習的比重,在教學方式上,實踐操作應穿插在理論教學中,邊進行理論講解,邊進行實踐操作,這樣的教學效果最好。同時,應加速實施校企合作辦學,將校企合作辦學落到實處,利用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
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調查顯示,學生越來越要求進行自主學習。因此,應調整教學方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并要圍繞教學內容改革教學組織,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參與性,培養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同時,也要求學校在教學安排上予以調整,盡量多安排一些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課程類型較多,學生不一定能消化,尤其是高職學生,因此,在教學計劃的安排上,對課程的類型一定要精心選擇和設計。另外,要多開展一些專業技能操作或專業技能創新比賽活動以及第二課堂活動等,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要針對高職學生重專業技能、輕人文科學,因而導致綜合素質較差的特點,引導他們廣泛學習和吸收優秀的人類文化成果,加強人格修養、思想信念、價值觀念以及文明禮儀的教育,提高其綜合素質,使他們不僅學到一身過硬的本領,而且學會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學會做人、做事、協作共事,學會適應環境,學會生活等。受社會、家庭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很多高職學生在學習中存在明顯的急功近利傾向,因此,有必要對他們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改變這種狀況。很多學生迫切希望多接觸人文方面的知識,在學生喜歡的課程類型中,人文素質課僅次于專業技能課。目前高職教學的人文課程,除了“兩課”外,教學大綱規定的還有文學欣賞、應用寫作、普通話等,素質教育的內容雖有所增加,但還需落到實處,真正解決存在的問題。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要針對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人文課程,如中外文化、公共關系、社交禮儀、社會心理學等,使學生既能從中學到知識,又能提高素質,減少學習心理問題的產生。
參考文獻:
[1]姚梅林.培養高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J].高等職業教育,2003,(12):42-44.
[2]方曉紅.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6):26-27.
[3]倪筱琴.論高職學生專門化培養與全面發展[J].高職教學,2002,(23):38-39.
[4]吳紅梅,宋敬.如何加強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11):39.
[5]劉紹斌.高職教育改革——人文教育與技能教育并重[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2):5-6.
[6]李高杰.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幾個問題[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8):19.
作者簡介:
張紅賢(1977—),山東肥城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開發規劃與旅游管理。